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黄袍送过来!”赵匡义又命令道。黄袍自然是指天子的御衣。这个政变集团连天子御衣都准备好了。
“请恕属下冒犯。”
抱着黄袍的高怀德,从院前跳上来,走到站在廊柱边的赵匡胤面前。这个场面犹似舞台上演出的戏码。高怀德摊开手中的黄袍,披在抱着廊柱站立的赵匡胤身上。
“万岁!……万岁!……”院前涌起一片欢呼声。
拥立赵匡胤的一出戏,虽然在细节上有些走样,但总算大致按照剧本演出成功。
“返回京师!”隔天,殿前军突然接到这样的命令。
陈桥立万岁(3)
“这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北伐之事取消了?”
“虽然天子崩殂,北伐之事一定要完成——上面的人不是这么说吗?”
“是啊,他们还说这是安慰先帝在天之灵的最好方法呀!”
“折返的目的是什么?”
“是不是敌情发生变化了?”
知道拥立之事的,只有一部分干部而已。数万将兵大都不知道陈桥宿舍里发生的事。他们因听到返回京师的命令而感觉惊讶,但能再度看到原本以为要暌违一段时日的家人,当然也是一件令他们高兴的事情。
全军几乎在欣喜雀跃的状态之下,由陈桥踏上返回开封之途。
赵匡胤的酒醉此刻已完全醒了。他在无意识状态之下,度过了最艰难的场面。酒醒后,他知道自己接着要面临的是什么。要向全军宣布的话,他早已准备好了,而且还做了多次练习。
“昨晚,我在酩酊大醉之际被拥立当皇帝。我是被迫如此,无话可说,但在受拥立的现在,先要各位答应我遵守下面三项规定。倘若各位不愿遵守,我也要拒绝成为你们的主子——”赵匡胤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全军鸦雀无声。情形完全如他在练习时所想象的一样。队列里连一声咳嗽声都没有,确认大家都竖耳倾听后,他才继续启口道:“第一,绝对不可对大周国皇太后母子有任何无礼之举。第二,不许有辱没大周国公卿大夫之事。第三,不得掠夺大周国之府库和财产。这三点,你们能遵守吗?”
顷刻间,全体将兵从喉咙深处发出“哇——”的喊叫声,这声音很像杀入敌阵时发出的呐喊。
“我把刚才的声音当作是你们同意的表示。违反这三项规定的将被处斩,现在开始前进!”赵匡胤以充满朝气的声音道。
接着,掌书记赵普以事务性口气宣布:“不承认我们拥立新帝者一律视同敌人。我们对敌人绝不宽贷!”
赵匡胤所立的三项誓言,并不只是对军人的宣言。他期待的是,这个情报在北伐军返回之前传到京师,事实上,这也是对朝廷以及廷臣的一种宣抚工作。知道政变军绝不会辱没廷臣时,公卿大夫应会安心支持新政权才对——这是他的算计。
赵匡胤以整顿军容为由,拖延了一下北伐军返回开封的时日。他这样做,为的是要让情报先传回开封。
情报传到开封朝廷的速度比预期还快。听到赵匡胤被拥立的事实时,公卿大夫一度愕然失色,而在紧接着得悉三项誓言内容时,他们便都面面相觑。
这样,我们不会有事吧?——他们彼此用眼神互问这句话,想探出对方心底的想法。唯独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听到拥立的消息,就匆匆忙忙地离席要冲出去。
“你这是急什么?”
一名公卿问他时,韩通吼道:“急!……这样的事情还能不急吗?我们大周国即将被篡夺。我当然要火速召集军队,以防御贼军攻来啊!”
韩通由宫中出来时,陈桥回师的殿前军先锋部队已进入开封。率领先锋部队的是殿前军将校王彦升,他看见认识的韩通走了过来,就开口喊道:“韩侍卫,新天子很快就要驾到,你赶快去迎驾吧!”
“什么?”韩通发声大吼,“天子在宫中!你所谓的天子是篡位者!是大逆不道的恶棍!”
“你竟敢和我们作对!”
王彦升猛踢马腹立刻追赶韩通。绝不宽贷不承认拥立新帝者是上面的命令。王彦升将韩通追到他的宅邸后,将之斩杀,并且把韩家一家老弱男女全都杀掉。
对后周之灭亡殉节的,只有韩通一家人,军部和廷臣都承认赵匡胤即位之事。
赵匡胤定国号为“宋”。兼任宋州节度使的他,以领地之名为国号,元号则为“建隆”。
。 想看书来
开封昌隆记(1)
这地方一天到晚都是车水马龙,每个人都生意兴隆,而越是如此,客人的要求越严格。在餐饮之类的生活文化以及各类艺事上,都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因此,一切发展得极为迅速。
在东蒙古过着游牧生活的契丹族出现英杰耶律阿保机,并重用汉人、树立政权进而称帝,是公元916年的事。
契丹族过去推戴首长的习惯,从这时起也变成君主世袭了。游牧民族集团采用首长世袭制,意味着不愿再以游牧为唯一生活形态。
游牧时必须由领导者决定一切。何处有水草、敌人在何处——判断一旦发生误差,集团就可能全数覆灭。因此,首长向来都由大家选择推戴。蒙古族的“###”(Khuriltai)不外乎就是进行推戴事宜的会议,成吉思汗等人也是受这样的“###”推戴而就大首长之位的。
耶律是契丹族的姓氏之一。契丹族是蒙古族的一派,单数叫做“契泰”,复数则叫“契丹”。大约四世纪时,契丹族分出许多小集团,集团内的上下支配关系相当缓和,那个时代的契丹族势力并不怎么大。讽刺的是,唐将势力扩张至周边诸民族并使契丹族臣属一事,反而成为这个民族强盛起来的关键。
唐为了考虑统治上的方便,一律采取唐制,例如设都督府,置都督以及刺史等官职,其行政区域称做羁縻州,以自治形式附属于唐。因此,被任命为都督或刺史的,都是契丹族的有力者。
导入唐制的结果,分散的小集团合聚成地缘集团,使其上下统治关系变强。据说,各契丹族结合成为有体系的部族,是在盛唐至中唐期间。
首长支配力一旦增强,自然逐渐实行世袭制度。过游牧生活时,需要的是优秀领袖,而不欢迎领袖世袭。耶律阿保机之所以建立首长世袭制,或许是因为他所统治的集团,已经开始融合周边的通古斯族和汉族,农耕生活变得占有相当大比例的缘故吧?
太祖耶律阿保机派兵征服现在甘肃省及青海省地区的西方党项族及吐谷浑等后,乘势将兵力转向东方,把渤海国纳入势力范围。中原北方周边横亘东西、拥有长形带状版图的政权于焉成立。
被称为太宗的太祖之子耶律德光,抓住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的机会,向南进兵取得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是以现在的北京为中心、面积相当广大的地域,居民自然以汉族为主。
太宗耶律德光于公元936年将燕云十六州纳入版图后,就依照中原的政制,将国号改为“辽”。
包含游牧民和农民,由契丹族、塞外诸民族以及汉族组成的辽,在统治上势必走上二元化之路。在政治体制上,辽采取统治游牧民族的北面制和统治农耕民的南面制的二元化体制。北面官为契丹族,南面官则为汉族。但辽毕竟是契丹政权,因此,国家中枢政治及军事事宜,概由北面官掌握。
北方形成如此强大政权的同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的分裂时代。直到中原开始统一为宋这个政权时,北方之辽由于太宗的去世,开始有内纷迭起的现象。
南北两大势力都在对方陷于混乱期时,奠定了各自的基础。
宋有皇弟赵廷美被流放房州之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九月,辽太祖之曾孙第五代皇帝耶律贤去世,他是有“景宗”这个中原式庙号的皇帝。
耶律贤死后,其子耶律隆绪即位,但大权却为其母萧氏以摄政身份掌握。辽的历史记录颇多不明确之处,事实好像是,这个萧太后时代,取消了“辽”这个中原式国号,恢复原来的“契丹”。
男主外、女主内是这个民族固有的风俗,萧太后对维持此一习俗似乎极为热心。但由“辽”、“契丹”之国号问题可以窥知,辽国政府后来也有民族国家(以契丹族为中心的)派与天下国家(包括诸民族的中央政权)派的对立抗衡。
总之,在以契丹族为主的辽变为强大政权时,宋也已大致完成统一天下,成为一个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为国家目标的大政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开封昌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