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思明去了一个强大对手,就乘胜进攻长安。幸亏在这个时候叛军发
生了第三次内讧,史思明被他儿子史朝义杀死。
叛军内部四分五裂,公元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
从安禄山发动叛乱,一直到史朝义失败。中原地区打了八年的内战,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安史之乱”。
163 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
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
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
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
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
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
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
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
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
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
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
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
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
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
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
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
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
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
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
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
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
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
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
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
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
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
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
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
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
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
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
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
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
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
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
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
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
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
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
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
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
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
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
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164 段秀实不怕强暴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威望很高,他怕唐肃宗猜忌他,
自己要求解除兵权,连手下的亲兵也遣散了。唐肃宗死去后,他的儿子李俶
(又名李豫)即位,就是唐代宗。吐蕃贵族趁唐朝西部边境空虚的机会,纠
合了吐谷浑等几个部落共二十多万人马打了过来,一路没遇到什么抵抗,一
直打到长安。唐代宗被迫逃到陕州(今河南陕县)。
唐代宗赶快请郭子仪出来抵抗吐蕃兵的进攻。那时候,郭子仪身边已
经没有兵士了。他临时召募了二十名骑兵赶到咸阳,长安已经陷落。郭子仪
派出将士在长安附近虚张声势,白天打鼓扬旗,晚上点起火堆;又派人进城
找了几百个少年在大街上打鼓,大叫大嚷,说郭令公(对郭子仪的尊称)带
了大军来了,人数多得数也数不清。吐蕃将领听了害怕了,抢掠了一些财物,
就逃出长安。
郭子仪又立了一次大功,唐代宗回到长安后,重新封郭子仪为副元帅。
过了一年,吐蕃、回纥兵又逼近邠州(今陕西彬县,邠音bīn),郭子仪派
他的儿子郭晞(音xī)带兵去协助邠州节度使白孝德防守。
郭晞仗着他父亲的地位,滋长了骄傲情绪。他部下的兵士纪律松弛,
有的兵士在外面欺负百姓,干了坏事,郭晞只当不知道。
邠州地方有些地痞流氓,觉得在郭家军里当个兵士,既没有约束,又
有个靠山,就纷纷找熟识的兵士,在郭晞军营中挂个名,穿起兵士的服装。
那批流氓和兵士勾结起来,大白天成群结队在街上为非作歹,遇到他们看不
顺眼的人,就动手殴打,甚至把人打成残废。街上的商铺,也常常遭到他们
的抢掠。
邠州节度使白孝德为这件事很头痛,但是他自己也是郭子仪的老部下,
不敢去管郭家的人。
邠州旁边是泾州(今甘肃泾州北)。泾州刺史段秀实听到这情况,特地
派人送信给白孝德,要求接见。
白孝德把段秀实请了来。段秀实说:“白公受国家的托付,治理这块地
方,现在眼看地方上弄得乱七八糟,您倒若无其事。这样下去,我看天下又
要大乱了。”白孝德知道段秀实是个有见识的人,就向他请教。
段秀实说:“我看到您这里这样乱,心里也很不安,所以特地来,请求
在您部下做个都虞候(军法官),来管理地方治安,怎么样?”白孝德拍手
说:“好啊,你肯来,我真求之不得哩。”段秀实在邠州当上了都虞候。这件
事并没有引起郭晞手下将士的留意,一些兵士照样胡作非为。
有一天,郭晞军营里有十七个兵士在街上酒店里酗酒闹事,酒店主人
要他们付酒钱,他们就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