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以上分析,粟裕在电报中提出:“在五旅增到苏中条件下,于八月内再歼敌人两个旅是有把握的。如五旅不来,而仅以现有兵力作战则感到吃力,对九月份战斗亦将有影响,且对苏中局面不能得较快的好转。”因此,“要求五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改变苏中战局,以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斗胆直陈,尚祈明示”。①
8月6日和7日,毛泽东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两份电报:一份电报给陈毅,说“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皆无话说”②。另一电报给粟裕,询问:“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微午(5日午时)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③
此时,苏中出现有利战机,粟裕急电报告“歼敌良机已到”,“如以五旅加入苏中作战,则苏中战局很可能于最近有新的开展”。中央军委指示“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这个指示表明,中央军委已经确认苏中为主要作战方向,并接受了粟裕的建议。陈毅也于8月8日复电,“同意以一、六师、七纵及五旅集中东(台)海(安)间待机歼敌”④。
中央军委决定,华中野战军主力仍留苏中作战一个月。8月9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指示南线三支野战军负责人刘伯承和邓小平、陈毅、粟裕:8月10日至9月10日一个月内,“如我粟裕军能在苏中歼敌二至三个旅,陈(毅)宋(时轮)军能在徐蚌线及其以东歼敌二至三个旅,刘(伯承)邓(小平)军能占领汴(开封)徐(州)线及豫东、淮北十余城,并歼敌二至三个旅,共歼敌六至九个旅,则于大局有极大利益。一则蒋军向苏中、苏北之进攻必受顿挫,二则新黄河受我军威胁,这两点均将迫使蒋介石从我中原军方面抽调至少数个旅向东向北增援。如嗣后我军有更大胜利,中原军面前之蒋军被调向东向北者必愈多,因而使我中原军能在陕南、豫西、川东、鄂西、鄂中、鄂东、皖西等七八处地方站住脚跟,即是战略上一大胜利”⑤。
三天以后,李堡作战胜利。当时把宣泰、如南两次作战称为第一战役,把海安、李堡两次作战称为第二战役。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庆祝你们第二次大胜利。”
8月1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的电报,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悉,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调淮南,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⑥
智撤海安 奇袭李堡(7)
8月19日,中央军委一天连发两电:一电给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宋时轮,指示:“苏中各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你们如能彻底粉碎苏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① 一电给粟裕,再次询问:“你部以西移淮南作战为有利,还是以在苏中利用群众地形等有利条件再打一仗然后西移为有利?”②
8月14日,粟裕和谭震林联名答复中央军委的询问,认为在苏中作战有多种有利条件,较去淮南作战更为有利。8月15日,毛泽东为军委起草复电指示:“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③ 8月20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进一步指示:“粟谭主力留在苏中作战暂时不要西移。待苏中作战任务彻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时再行考虑西移。”
陈毅也于8月13日电告粟裕、谭震林:“宜就地继续开展局面,而不必忙于西调,军委亦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息,再求新的机动,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④
不同意见的争论,随着李堡作战的胜利而告一段落。通过战争的实践和不同意见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内线歼敌的作战方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奇兵险棋顿收奇效 攻黄救邵打援一举三得(1)
从7月13日到8月12日,在一个月时间内,华中野战军连续四次作战,歼敌三万余人,打破了蒋介石三个星期解决苏中问题的迷梦,使苏中战局出现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
这时苏中国民党军队的机动兵力已经不多,难以继续全面进攻,不得不调整部署:东面重点扼守南通经如皋到海安的公路干线,西面由扬州沿运河北上进攻邵伯、高邮,正面加强海安至泰州线以南占领区的“清剿”和防御。南通、如皋一线兵力比较薄弱,是其暴露的侧翼。
粟裕设想,如果避开正面,攻其侧翼,在南通、如皋之间打开缺口,必将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基地,打乱敌人的部署,造成歼敌良机,寻歼敌人于运动之中。
8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获悉蒋介石8月25日将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粟裕、谭震林决定立即南下作战。他们在给中共中央和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的电报中说:“我为争取二十五号顽庐山会议前,给顽一个严重打击,决以一、六师及五旅南下,攻占白蒲、丁堰、南通、海门一线,以使顽主力南援时,求得歼灭一个旅至两个旅。”⑤
中央军委和陈毅于8月20日复电,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南下行动计划。中央军委随后又发电指出,在攻占丁堰、白蒲、南通、海门之线以后,海安、如皋之敌也有固守原地不敢南下的可能。“此种情况下,请考虑第二步是否可以攻占磨头镇、张黄港、加力市,并相机攻占黄桥,调动或迫退海、如之敌。”强调指出,“将这些敌后市镇上之敌军,哪怕每处一营一连予以歼灭,均有极大意义”。①
粟裕认为,中央军委的指示来得及时,十分正确。当即决定从丁堰、林梓打开缺口,以黄桥为进攻方向,插到敌人侧后去打。
这个敌人侧后,是国民党军队在其占领区构筑的东西百余里、南北数十里的封锁圈。它南临长江天堑,东、北、西三面是许多据点构成的封锁线。黄桥位于封锁圈的中心地带。
用三万多主力部队插到敌人封锁圈里去打仗,这是一着奇兵,也是一着险棋。粟裕说:“这个行动好比孙行者打牛魔王的办法,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带有危险性。”他敢于走这步险棋,是因为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做后盾。
所谓敌人侧后,实为新四军的老根据地。这个地区的人民经过六年抗日斗争和反顽斗争的锻炼,又刚刚进行了土地改革,参加和支援自卫战争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虽然暂时沦入敌手,但一刻也没有停止斗争。
华中野战军主力大部分战士成长于苏中解放区,与苏中人民有着亲如骨肉的联系,不仅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而且时刻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支持土地改革。
在如南作战以后,粟裕部署下一步作战,同时决定“大力加强敌后游击战争,并争取时间解决土地问题,以便有效地巩固解放区”。在进入敌占区的时候,粟裕和谭震林、刘先胜、钟期光又连续发出“爱惜民力”的指示和告全体指战员书,指出“爱惜民力、物力,在今天争取战争最后胜利,是决定的因素”,规定了节省民力的七项措施战军,要求部队使用民夫(除担架外)不得超过部队人数的四分之一,号召全体指战员“正确使用民力,爱护群众切身利益”。
人民的军队爱人民,人民的军队人民爱。地方党政机关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要人有人,要物有物。据不完全统计,在苏中战役期间,有15万民工随军行动,50万群众直接为支援前线服务,仅第一分区就提供军粮360多万石,柴草70多万担,其他物资无法计算。支前的民工肩挑车运,输送弹药,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