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爷爷陈永贵-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周总理走到一块被水冲刷得非常光滑的大石头前面时,问身边的郭凤莲:“小郭,你说是人的力量大呀,还是水的力量大?”郭凤莲脱口而出:“人的力量大,人定胜天嘛。”总理故意说:“我看水的力量大,水能把石头冲成这个样子。”郭凤莲说:“那水几千年才把石头冲成这样,俺大寨人三次就把狼窝掌给治住了,还是人的力量大。”总理高兴地说:“这就对了,青年人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毛主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
  周总理视察狼窝掌,称赞了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事迹后,又一次问郭凤莲:“小郭,你学不学毛主席著作?”凤莲说:“学哩。”总理说:“有了成绩应该怎么办?”凤莲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周总理听了很满意,说:“对了,要继续前进。”
  下午4点10分,周总理就要动身走了,全体支委来送行,一个个说,总理,有时间千万再来大寨看看。总理说,只要我身体好,一定还来大寨。临走前,他还一再告诫大寨的干部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教育后代永不变色。
  曾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高玉良说:“周总理走时叮嘱大寨人要多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周总理走后,老陈带着我们没日没夜地干,开会时还讲,有树才有鸟,树多鸟才多,鸟多人快乐。如今梯田旱涝保收,山上绿树成阴,水土基本没什么流失。老陈是英雄,我们大寨是在他的带领下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我亲眼看见老一辈人付出的心血,老陈在大寨从肩扛、人抬、担挑、小平车推,到推土机搬山、填沟、造人造平原,那可是真干呀!”小辈人享受着老一辈造的福,那种由衷的感谢之情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诗写春秋唱太平”
  大寨人创造出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的大寨文化。巴金、郭沫若、孙谦……众多文化名人都慕名而来,写下了不朽的诗文。在文化汇聚交流中,为大寨文化增添了活力,在虎头山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文学泰斗巴金先生是第一个来大寨采访的外地作家。他踏着山路观看了狼窝掌、合作沟等地,了解了大寨人的事迹。回到上海后写出了万字的纪实散文《大寨行》。在文中,他细致地描绘了大寨村的景象、人物和见闻,至今读起来仍然亲切感人。他笔下的大柳树、狼窝掌至今脍炙人口,现摘录如下:
  “在新社会,这里是人们称为‘饭场’的小广场和会议处,大寨人有大大小小的心事,都要在这里讲给大家听,大柳树不知听了多少豪言、壮语,多少捷报、喜讯,多少笑声、歌声。‘苦人树’变成了‘乐人树’,它是大寨人最忠实的朋友,大寨人的精神面貌如何成长,它是最好的见证……我仔细地看着它,我走到树下摸摸它歪斜的树干,我对它有很深的感情,好像它不是树,是我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我想见陈永贵一面也见不到,可是这棵树它不知道见了陈永贵多少面,一千次!一万次!……站在这棵树下,我有多少的感想。我羡慕它,我喜欢它,我看见它,仿佛读到大寨的历史,从旧大寨变成新大寨的一部斗争史。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农业学大寨(9)
“著名的狼窝掌就在上面,坎高、坡陡、路滑,我那朋友已经去过两次,他劝我不要上去。但是到了合作沟,不上狼窝掌,总觉得好像不曾到过大寨似的。我说:‘上去罢!’靠着一位同志的帮忙,我还是上去了。多么壮的玉米苗!我顺着田边坎顶走到木牌前面,注意地看牌上三个红大字:狼窝掌。我只看了一眼,突然感到精神振奋,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英雄故事又来到我的心头……我们站在坡上往远处看,一道一道的坎,护着一块一块的梯田,顺着蜿蜒曲折的山势,一层一层地高上去。我知道坎一共有32条,可是我究竟看到了多少条,我没有数,我只有一种惊奇的感觉:多大的工程!多大的干劲!我不由自主地赞叹一声:‘大寨人!’在每一条石坎上,在每一块梯田上我都看见了大寨人的英雄气概!”
  遗憾的是,巴金来大寨时与在外开会的爷爷失之交臂。如果历史能够重演,“巴金笔下陈永贵”的形象定会栩栩如生。
  196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到大寨拍摄了纪录片《学大寨》。当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奇迹叠印成电影画面展现在世人面前时,音乐渐起。著名歌唱艺术家郭兰英唱出了尽显大寨人豪情的主题曲《敢叫日月换新天》:
  一道清河水,
  一座虎头山,
  大寨那个就在山下边。
  七沟八梁一面坡,
  层层梯田平展展,
  层层那个梯田平展展。
  牛羊胖乎乎,
  新房齐崭崭。
  炕上花被窝,
  囤里粮冒尖。
  银光满屋喜气多,
  社员梦里笑声甜,笑声甜。
  一朵红花开,
  百里光闪闪,
  陈永贵是俺大寨的好领班。
  铁手磨光金锄把,
  汗水洒满块块田,
  汗水那个洒满块块田。
  年年新套套,
  步步夺丰产。
  怀揣社员心,
  眼往全国看。
  依靠群众掌大印,
  永不褪色的好党员,好党员。
  一条阳关道,
  万马奔向前,
  这就是大寨的英雄汉。
  扁担挑走烂石坡,
  镢头开出米粮川,
  镢头那个开出米粮川。
  困难一层层,
  歌声一串串。
  冰天造大坝,
  雪地移高山。
  哪怕灾害有千万,
  敢叫日月换新天,换新天!
  从此这首歌颂大寨精神的歌曲走红大江南北。
  1965年12月7日,郭沫若先生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来大寨参观。郭老在昔阳县参加了县委召开的座谈会,听了大寨发展史后,登上虎头山,参观了狼窝掌。面对大寨的巨变,他激情豪迈,诗兴大发,挥笔写下《颂大寨》和《参观大寨展览馆有感》,发表于《人民日报》上。郭老被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感染了。这种感受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
  能成为合抱的大木
  给天下的劳动人民一片清荫
  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
  我也希望它的残影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
  郭沫若经常说:“人活着是要吃饭的,千万不要忘记农民,不要忘记大寨人。”这位文化巨人一生向往光明,追求革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逝世前留下遗嘱,将自己的一半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一生中最凝重的浪漫。
  1976年,著名画家杨力舟、王迎春夫妇在大寨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大寨劈山造地英雄气概的国画《挖山不止》。著名导演崔嵬、桑夫,电影演员张平、赵子岳、谢芳等到大寨体验生活,拍摄了反映大寨精神的故事片《山花》。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寄予着影坛人士对大寨的一往情深。
  1977年,电影艺术家孙道临执导纪录片《大寨》。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壮举,使孙道临更加感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由衷地说:“大寨人,了不起!”
  作家孙谦用心血写成了《大寨英雄谱》。在文章的结尾,孙谦激动地写道:“大寨人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大寨人说要修沟,沟里就有了平地;大寨人说要治坡,山坡就变成了水平梯田;大寨人说要战胜灾荒,他们就把灾荒远远地甩在后边;大寨人说要修水地,就一定能修出水地来;大寨人说要亩产过长江,大寨的亩产就一定能过长江!大寨人民的革命精神是我们伟大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缩影;大寨人民的坚定意志,是我们伟大中国人民坚定意志的缩影!”
  孙谦是爷爷的挚友。在爷爷人生起伏之时,总是出现在爷爷身边,他们喜欢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孙谦为他那种农民式的智慧所折服,说:“活着是兄弟,死后还在一起喝!”孙谦留下遗愿,死后把骨灰撒在大寨,当成肥料肥田,把自己的最后贡献给大寨。爷爷在国际友人眼里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可在国内一些人眼里,他是个大老粗,但是,为什么这些文人贤达临终前一再叮嘱,一定要埋在陈永贵的身边?他似乎没有文化,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复杂和疑难的文化课题!
  大寨这块神奇而独具魅力的土地,引来了众多文化人士心甘情愿地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垂注。这令人深思,使人顿悟……
  

历史性的会见(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