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真假共和-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平和;(5)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连合;(6)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他对土地国有政策,多所阐发。同盟会和梁启超的论战,使彼此间结下了深深的裂痕。1907年春,孙中山被日本驱逐出境,胡汉民即随孙中山前往越南的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策动两广起义。他参加了南方历次起义的组织工作和南洋的筹款工作。武昌起义后,胡汉民在越南西贡获得消息后,赶回香港,策动广东起义。他与朱执信等商量后,决定策反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李准接受了胡汉民的忠告,于11月8日驱逐两广总督张鸣歧。11月9日广州和平光复,宣布独立,广东各界开会推举胡汉民为军政府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当晚,胡汉民从香港赶到广州就职。孙中山回国路过香港,胡汉民即随孙中山前往上海、南京,担任总统府秘书长,由陈炯明代理广东都督。南北议和期间,胡汉民力劝孙中山接受和议。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胡汉民回到广州,于4月27日复任都督。陈炯明则一度离开广州前往香港。到5月5日又回到广州任军统、广东全省总绥靖处经略、广东警卫军总司令等职务。由于军权掌握在陈炯明手里,他和胡汉民既有合作,也有冲突。袁世凯利用胡、陈之间的矛盾,极力拉拢陈炯明,1912年12月3日任命陈为广东护军使,合法地分割胡汉民的都督权力。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军民分治还是地方自治?(2)
陈炯明,生于1878年1月13日(清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广东海丰人,字竞存。父亲是位商人。陈炯明1898年考中秀才,1906年入广东政法学堂读书,1908年毕业。1909年任省谘议局议员。是年,陈加入同盟会,参与了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武昌起义后,陈炯明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又策反旧式清军“防营”,组成“循军”,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广东光复后,任副都督、代理都督。他在裁遣军队、安定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排除异己,重用旧军人和旧军官,激起另一支民军王和顺的“惠军”的反抗,被裁遣民军组织“扶正同盟会”,以二次革命为号召,与广东政府对立。由广东新军组成的北伐部队,即第四军也被迫解散,保留的精锐部队炮队回粤后也被缴械解散,自毁长城。他封禁了批评他的报纸《总商会报》、《公言报》、《佗城报》,枪杀记者陈听香。他和胡汉民一起严厉禁止会党和其他团体活动。
  江西和广东政府都面临着整顿秩序、恢复治安、裁遣军队的严峻任务。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动员会党、民团,策反旧式军队,招募城市游民,使各省的军队大大地扩张了。而这些军队无论是军事素质,还是政治素质都很差。战争结束以后,不得不面临裁遣的严峻任务。但是,各省财政困难,在裁遣的过程中,一些军队因缺饷(其实是挨饿)兵变,而一些军队则直接哗溃成为土匪。同时,革命激发了游民暴动,革命停止以后,执政的革命党人不得不反过头来镇压游民暴动。黄兴在南京镇压兵变,李烈钧在江西也镇压兵变。李烈钧报告江西形势的严峻状况时说:“初至境内,检点军实,几于有匪皆兵,无兵不匪,口唱洪江,大呼革命。狐鸣篝火,一夕数惊。”洪江,即会党组织洪江会,他们乘革命之际,入城抢掠。为了恢复秩序,李烈钧残酷地镇压了会党的暴动,所谓“刑乱用重”,“治乱世,用重典”。也就是说,治理混乱的社会秩序,需要用严酷的刑法。
  不过,李烈钧毕竟是一位优秀的军人,他一方面裁遣军队,而另一方面又整训部队。他接收了留守府的警卫团,以充实有战斗力的武装。1912年10月28日,李烈钧邀请孙中山视察江西,校阅军队。这是孙中山下野后第一次校阅军队,十分令人瞩目。11月间,李烈钧又发布征兵令,征召土著农民入伍,充实和改善军队素质。他把江西军队整训编组为两个师,形成了可以守护江西、与袁世凯势力抗衡的力量。
  广东的军队掌握在陈炯明手里,但维持秩序的基本方针,都督胡汉民和陈是一致的。陈组织了广东全省总绥靖处,在全省划分军政合一的绥靖区,大举清乡。广东光复时,集结了民军约15万人,陆续裁遣了11万人。这些被裁遣的士兵,只拿到一点微薄的恩饷,散到社会上,无田可种,无业可就,只能沦为土匪。于是,广东政府又被迫大举清乡,而清乡的军队又十分残暴。著名革命党人朱执信负责广阳绥靖处时,杀人不知凡几,继任者也杀人如草。即使小小犯法,也往往被即时处决,草菅人命,没有法治可言。前清的地方权力体系在革命中受到严重冲击,而广东的革命政府并没有办法建立起自己的基层组织,因而在清乡过程中又遭到地方的强烈反抗,无法巩固政权。
  陈炯明并不是军校出身,以民军起家,在军界根基不深,整编广东军队时,心胸狭隘,只保留自己的民军,而又留用旧军(指旧式组织的防营等前清部队,与新军在政治、军事素质上都不相称)官兵。广东训练有素的新军既遭解散,这时的广东军队的战斗力就差多了。他整编广东军队为两师一旅,但他收留的军官一个个向袁世凯表示效忠,使广东的军队在政治上很不可靠。
  仅仅依靠控制军队和暴力镇压,并不能建立起同盟会在广东统治的社会基础。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达到,只有民生主义还没有达到。因此,他到广东后,就希望广东首先实施民生主义。孙中山认为,现在是新旧交替时期,旧政府已经被革命废除,在鼎革之际,需要改换契约,使财产具有合法性,趁这个机会,实行平均地权很容易。所谓平均地权,就是按土地的价格抽税,值百抽一。即如果这块土地市值100元,就要交税1元。如果以后这块土地涨价到200元,那么这增加的100元属于国家所有。孙中山就是通过这个办法来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且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于是,广东都督府根据孙中山的意见,向省临时议会交议了换契案,提案规定,前清旧契换成民国新契,需按现价,卖契(指卖断的契约)值百抽二,典契(指典押的契约)值百抽一。由于这个方案只是一次征收,而不是普遍实施的常年税收,孙中山曾主张值百抽三,甚至值百抽五。尽管都督府提案比孙中山的主张温和一些,但仍然遭到省议会的强烈反对,未能通过。他们认为,广东全省农田有3315万余亩,假设每亩最低地价30元,值百抽二,就要收取1900万余元。现在要广东人民在几个月之内捐出如此庞大的款项,能做到吗?何况,房基地还没有算在里面。革命以后,各县遍地遭到土匪的祸患,元气大伤,不要说原来小康的人家吃不饱饭了,就是一向有钱的人家,也今非昔比。省议会后来通过的方案,大大降低了换契的费用,而且与平均地权的精神也没有什么关系。问题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政策,虽然是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它对农民的眼前利益并无直接关系,甚至有害,因此,这一政策不可能动员人民来支持它。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革命政权依靠谁来支持呢?这是孙中山和当时的革命者都没有搞明白的事情。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军民分治还是地方自治?(3)
孙中山为了推行民生主义,约见了省议会议员们,进行疏导,解释平均地权政策。但是,孙中山不仅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相反招来了强烈的抱怨。他们抗议说:省政府漠视省议会的决议,把代议士当作政府的傀儡,要求都督府尊重议会的立法权。当时的议员多为地方士绅,不可避免地保守既得利益,与革命的新进人物的政治利益自然不同。因此,孙中山反驳说:“权限是谁与之者?从公理求之也。革命党之权,谁与之者?少数人牺牲性命于公理上求之也。不然,都督欲得权限优胜些,代议士又欲权限优胜些,谁能与之?又谁能均之也?”
  那么,公理上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又该怎样划分呢?这就成了同盟会地方都督和袁世凯的中央政府的一场斗争。在中国近代社会里,“公理”具有随机性,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
  革命后各省政权大多掌握在军人手里,副总统黎元洪首先于4月10日上大总统及京外各机关电,提出了军民分治的问题。他针对革命后秩序混乱的现象,认为军人柄政流弊丛生,主张将军务、民政划为二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