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说回来,面对周市“屠城”之严峻威胁,我们倒应该考虑雍齿在怎么想,丰沛将相集团的亲属该怎么想,他们恐怕都在焦急地苦思冥想妥善解决这一燃眉之急的办法。
  毫无疑问,摆在雍齿及其义军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则为战,一则为降。
  先说战:战事一开,雍齿若似纪信、周苛那样置生死于度外,率军英勇无畏地冲锋拼杀在前,肯定所有挑拨雍齿与刘邦关系之流言便不攻自破,但以驻丰守军的兵力,恐怕很难是有陈胜大军支持和派遣的旧魏国贵族周市的对手。况且城内也一定有人作为内应,其结果必然是城破人亡,玉石俱焚,惨遭屠戮之祸。这种结果肯定是雍齿、刘邦和所有丰沛集团成员及其亲属和拥护沛公的父老乡亲无法接受的。
  再说降:若果真如《高祖本纪》载:“雍齿雅不欲属沛公”; 或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述,雍齿“与上有隙”,即与刘邦有故怨;或如唐代史家颜师古所谓:“雍齿每以勇力困辱高祖” 等说法属实。此时,的确是雍齿背叛刘邦的大好机会。“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自然顺理成章。那么刘太公和义军众将士及亲属,恐怕也是雍齿降魏的最好见面礼。然而义军将士及刘太公是否会愿意呢?以刘太公后来在荥阳前线大义凛然的表现来看,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在事件中也未见有人员伤亡。当然也有可能是雍齿为顾旧情与周市有约,以保全义军亲属性命作为降魏条件,只是这些看来合乎情理之事,太史公却未作任何交代。
  

7。诈降的决定是艰难的
我们明白了当时的紧迫形势,便完全能够推测到雍齿和父老乡亲是如何解决这一事件的大体过程。可以想见,忠于刘邦的将领和父老亲属在焦急地与雍齿商讨解决问题时的情景,而雍齿等也肯定会派人与刘邦联系,请示解决问题的指令。
  刘邦此时却远在薛城、亢父*前线,在无法回兵救丰的紧急情况下,完全可能指使雍齿先诈降于魏。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当时通信落后,雍齿根本联系不上,那就只好与刘邦父母及相关亲属商定救人救城的两全之策,最终便无奈的做出了接受周市条件的决定。
  然而做出这一决定对雍齿来说是很艰难的,因为在得不到刘邦指令之前做出如此决定,肯定要背负“叛逆”之罪名。以当时情况看,他不一定能得到刘邦的手令。然而为了拯救全城的父老,雍齿也就顾不得这些了,于是便打开城门投降了魏军。如此解释那段历史似乎才合乎情理。
  接下来《高祖本纪》这样记载道:沛公立即回兵,“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沛公怨雍齿及丰子弟叛之”。而事实是,此时刘邦义军是乘威而来,已是连克数城,并先后歼灭来犯的秦泗水郡“监”和“守”所部的胜利之师,为何在某些史家认为建制不大,仅为“乡邑的丰城”面前却屡攻不下呢?
  不难想到,此时“丰”之守将并不再是雍齿,已换作有陈胜大军支持的周市了,而雍齿可能只是受制人的降将罢了;另一重要原因,恐怕就是义军众多亲属尚控制在周市手中,情况并不明朗。以沛公当时之兵力尚不能对周市形成足够威慑,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至于刘邦如何攻下“丰城” 解救父老乡亲的问题,暂且存疑(参阅后面“雍齿也是一个例外”节)。
  实际上,雍齿诈降之决定恐怕也只有极少数人知晓,这其中可能包括刘太公。如果是依刘邦指令而为,那当然刘邦也知情,即便是这样,范围亦可能极少,不然周市何以会不知风声。因为周市若知是诈降,那么赤手空拳的义军之危险后果,恐怕更加不堪设想。
  至于以后的情况,据《高帝纪》载:刘邦攻陷丰县后,雍齿,恐怕还包括部分义军,被周市劫持并随魏军逃亡也就不难想象了。再后来,在汉王刘邦平定魏、赵旧诸侯的战争中,雍齿或为刘邦做内应,进而立下“将功补过”之功,并回归刘邦麾下,也就没有悬念了。
  如此说来,雍齿以“降魏”之策,为义军保存了众多亲人,确实是为刘邦立下大功,也才应是刘邦后来先封雍齿为侯的最根本原因。
  

8。同情雍齿的王陵被汉室晚封(1)
那么,雍齿之如此有情有义之事功,为什么太史公却缄口不予记述,众文臣、武将,尤其是雍齿的众多丰沛老乡,也都讳莫如深、避口不言呢?
  深入探研《史记》、《汉书》及其相关注述,还是找出了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些蛛丝马迹,“丰沛将相集团”中还是有一人敢于公开同情雍齿的。他就是众所周知的与刘邦关系特殊的亲密同乡,伺候刘氏三代天子,官居右丞相、汉惠帝太傅的安国侯王陵。太史公记述道: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厢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以死伏剑。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见《陈丞相世家》
  以上《史记》所载“项羽取陵母置军中”,要挟王陵不要投向刘邦。项羽派人告知王陵,王陵不得不派使者前往楚营,王陵母亲面对使者,大义凛然,以死相劝王陵“谨事汉王” 而被项羽残忍烹杀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尤其在刘邦故乡——今江苏徐州地区,更是家喻户晓。王文升主任曾收集整理民间传说,他在“王陵丧母,刘邦痛哭”一文中渲染了这一发生在荥阳的楚汉争斗时的历史事件:
  汉王刘邦派大将王陵与楚霸王项羽厮杀,二人战了数十回合,不分胜负,项羽鸣鼓收兵。王陵亦不乘胜追击,趁便收兵。项羽回营后,越想越窝囊:他自起兵以来,从没遇到过一个能这样抵挡他的大将。这大将是谁?项羽叫来心腹一问,知道这位大将名叫王陵;是丰沛人,便叹息道:“若要拿下荥阳,必须打败王陵 。”这时范增献计说:“项王莫愁,对付王陵不难。”项羽问:“有何办法?”范增说:“王陵最孝顺,如今他的老母在丰沛,你可派人将他母亲接到军中,然后派人告诉王陵,请他前来楚营,顺便逼降。”
  王母明义达理,善良贤惠,对秦始皇的###一向痛恨,常常教育儿子长大后要为国分忧。当她听说项羽派人接她,十分生气,一见项羽便气咻咻地问:“你和我儿子打仗,接我这个老太婆来干什么?”项羽忍着怒火,说:“老太婆,你若写封信让王陵来探望你,劝他归楚,我保你母子荣华富贵!”王母顶他说:“我老婆子天生穷命,……您一次坑杀秦降兵几十万,那些冤死鬼到了阴间也不会饶你! 能保你自己荣华富贵吗?”项羽气急败坏地威逼道:“你写不写?”王母答:“不写!随你处置。”项羽没有办法,便令人替王母给王陵写了封信。
  王陵接到信后,得知老母在楚营。细看字迹,却不是母亲所写,便生疑问。无奈楚使再三催促说:“将军不去楚营,老母定遭不幸!”王陵心如刀剜,来见汉王。
  刘邦大惊,他与王陵是同乡老友,深知王母明理达义。想到先时,王母便曾对他说:“……男儿不能报效国家,岂不空长八尺身躯?”于是刘邦对王陵说:“古来忠孝难两全,你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先孝后忠,你即去楚营,搭救老母为要!”王陵行礼致谢。张良止住王陵,问道:“将军,楚使所送尊堂信件是否亲笔所书?”王陵答道:“不是!”张良说:“若是假信,母亲并不在楚营,慌张前往岂不受害!为了稳妥,不如派认得老母的人,随楚使前去,若母亲在楚营,你再前往不迟。”王陵、刘邦都说是好主意。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8。同情雍齿的王陵被汉室晚封(2)
刘邦使者便来到楚营。王母劈头问道:“谁让你来见我?”使者说:“汉王!”王母又问:“我儿知道吗?”汉使者说:“知道呀,是项羽派使者见到王将军,要他前来楚营见你。”王母再问:“汉王和我儿要你来干什么?”使者说:“怕上当,看您老人家是不是真在楚营,再让将军来见你,想法一定保全你的生命。”王母叹了口气,说:“我儿最孝,请你速回汉营,告诉我儿,就说项羽杀人放火、胡作非为、丧尽天良,我儿千万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