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回答楚军道:
吾与项羽俱北面授命于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乃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是说:他曾与项羽在反秦义军领袖怀王面前立下誓言,相约结拜为兄弟,共同西征秦都咸阳。于是,接着他镇定地对项羽说:吾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要必定杀害你父亲,别忘了分给我一杯羹汤喝。项羽听后十分恼怒,便想杀掉刘太公。楚军大将项伯急忙劝止霸王说:
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项伯关于“烹太公”只会加深汉军对楚军仇视,“杀之无益”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项羽自然也心中明白,于是他便不再杀刘太公。多数人认为《项羽本纪》所述这段故事,是刘邦“无赖、无义”的显现,鲜见怒责项羽残忍者。其实对此事件应从更深层次进行考虑,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特殊的恐怖危急环境,也应该看到事件的最后结果是值得称道的。
此外,一般学者对沛公尊敬义帝怀王,曾大张旗鼓地为义帝发丧;而在此处,面对处于危机中的老父亲,却口出“分我一杯羹” 之做法表示不齿或质疑,认为这是刘邦之不孝之举。如《朝鲜国策》问云:“汉高祖忍于分羹,而为义帝发丧,岂移孝作忠之道?”对此,清代学者龚炜指出:“分烹、发丧,好歹俱无是心,只是把此心都倾在项王身上,讲不到忠孝二字。” ①
的确,回顾楚汉相争之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在对待各路义军名义上的统帅——义帝楚怀王的态度和处理上,较之刘邦,项羽明显表现了低能弱智和暴虐无情。
在秦朝灭亡后,项羽得意忘形,分封诸侯时便不顾众怨,迫不及待地抛弃了自己的叔父项梁拥立的义帝怀王,还把他流放到湘水上游的蛮荒之地郴县(今属湖南)。更为天下共愤地是,当怀王委屈遵命渡江南行时,项羽又背信弃义,密令部属将义帝截杀于大江之中。铸成了项羽政治生涯中的最大失误。
反观汉王刘邦,不愧是“能谋善听”的“宽大长者”。在平定关中、挥兵东向的关键时刻,一位82岁的长者董公,建议他“抓住项羽谋杀怀王一事,大造舆论,以争天下同情”, 董公说:
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
董公之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汉王欣然接受其建议,高兴地说:“善,非夫子无所闻。”并立即郑重其事地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 同时派使者奔赴各地,布告檄文于天下诸侯曰: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4)
显而易见,刘邦及时主动地抓住了这一政治机遇,有声有色地做足了文章。也无愧于怀王对自己“宽大长者”的评价和令其“扶义而西”等一贯的支持和信任。不管怎么说,汉王的做法是很明智大度的,应当属于无可厚非之举(以上见《高祖本纪》、《高帝纪》)。
王文升主任在其收集整理的民间传说故事“分食父羹”一文中,曾这样描述了刘邦处理当时紧急状况的想法:
……事后,有人问刘邦:“项羽要杀太公,你怎如此大胆地讨要羹汤?”刘邦说:“我与项羽相处日久,且又交战数年,摸准他的脾性。项羽这人,恃力好勇,但少智谋,当他置太公于死地时,若是我命众将冲杀争夺,项羽这小子,非要杀了太公不可。我用仁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才救出太公!”*
应该讲这是较为接近当时情况的一种传说。
明代学者熊尚文对此重大历史事件讲得更显直接了当和贴切,他说:
学者评论古人,每事要设身处地。当时太公被虏军中,汉王还得窃负而逃否?若欲曲求生道,非委身归命于(项)羽不可,而羽此时还肯(似鸿门宴时)纵虎,身贻患否?看来看去还只有这个侥幸万一的着法,再别无做手(办法)。②
诗仙李白亦有《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云:
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
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
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
据实而言,当时面对如此紧急恐怖事件,刘邦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态、超常的性格及大智大勇的应激做法,至今从反恐角度来看,亦值得赞赏和借鉴。
此外,据《樊郦膝灌列传》载:“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停),掳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夏侯)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项羽本纪》亦有类似记述。又据《汉书·高帝纪》所载,汉军兵败彭城,“汉王得与数十骑遁去。过沛,使人求家室,家室亦已亡,不相得。汉王道逢孝惠、鲁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二子。滕公(即夏侯婴)下收载,遂得脱。”一些学者常以其中“汉王急,推坠二子”等句作为刘邦无情不义的表现。其实,谁家父母不疼爱儿女,且不说关于《史记》上述记载之注释历来争议颇多,以刘邦危难中“使人求家室”及后来对待孝惠皇帝、鲁元公主之关爱,作为君父,较之历代帝王,刘邦应该无可厚非。再说,刘邦这里“常蹶两儿欲弃之” 应是有原因的。一则是,目标大,车负重,马停行,追兵急;与其同归于尽,不如让平民模样的子女下车,自行逃走,或可留得性命。一则是,做样子给滕公看的,以笼络其忠心冒死救己。诚如后世三国时刘备之摔其子阿斗以示赵云的故事。而滕公以后也确实做到了终生忠于刘氏皇室。
4。沛公并未拿郦生的帽子溲溺
当然,在对待儒生方面,如若果真如别人所说,刘邦曾经拿着儒生高高的帽子当溺器,即便是开玩笑,也确实有失体统。然而透露此说法者却是汉军中一名骑士。据《高祖本纪》、《郦生陆贾列传》载:
沛公引兵西,……过高阳,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杰。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愿从游,莫为我先(没人为我作介绍意)。若见沛公,谓曰:‘臣里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5)
本来,从文中“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杰”句,便可看出沛公对人才的正确态度。刘邦果真如前节“彼以国士待我”文所述,接见了郦食其。事实是被义帝、诸臣和郦生共称为“大人长者”、求才若渴的刘邦也并未拿郦生的帽子溲溺,还与之交上了知心朋友,封号其为广野君。
这个骑士为何如此诋毁刘邦,已无法考证了,况且也无任何其他事实可以证明刘邦从前确实曾经这样做过。或许此骑士是内奸,故意诬蔑刘邦也未可知。甚至刘邦也不会想到,以后会因此流言遭到儒生们如此大的忌恨。
其实,在那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儒家并未为整个社会认可,别说刘邦“溲溺儒生冠中” 一句只是一传言,即便真是如此,较之同时代的秦始皇之待儒及后世帝王之令文人毛骨悚然的文字狱,简直也是天壤之别。
实际上,刘邦也完全可以对儒生们隐晦地装装样子,注意点小节。或者靠“皇权神威” 像赢政、项羽那样傲霸天下,做孤家寡人,君临臣民、目空一切、功归于己、过推于臣,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事无巨细,广听建言,择善而从,闻过则改,虚心驭下。
尽管《史记》中刘邦有时表现得粗鲁无礼,难以理喻。如他还曾不只一次地骂郦食其为“竖儒”。 这里不妨再多介绍两句以明是非。除以上所述那次外,另一次则是在楚汉对峙的荥阳前线,汉军陷于困境之时,据《留侯世家》载: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