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访地点:少林寺释圣和禅房
“宗教人物和传说都给人一种特别神幻的感觉,尤其那时候我还小,甚至有些害怕……”圣和法师看着对面供桌上的达摩像说,“我来少林寺那时候刚刚16岁,对佛与古庙由害怕而生出许多兴趣,来了以后,眼睛根本不够用的,晚上穿梭于其中,怕得很。现在好了,深入其中,你会觉得他们也很平常,是祥和的,和他们共处一室也不会害怕。”
他的禅房中没有电视机,这在年轻僧人中是不多见的。他说,我不感兴趣。现在的很多电视连续剧都很精彩,人物之间的故事让人感动,最初我常常看,后来觉得老是活在别人的故事里面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如把自己的当下生活过好。
别人的生活不应该关心吗?
不是不应该关心,而是要有一颗平常心。碰上需要帮助和关心的人一定要有恻隐之心,不管那人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当下的人常常因为一个文艺作品中的人物而落泪,常常因为一个从难民营中走出的记者的摄影记录而对难民报之以同情,甚至不惜人财物力大发慈悲心;可是,当他们面对身边一个生活窘迫的民工,那民工因为没钱医治身上裸露的创伤会遭到他的白眼。要我说这是高级动物的本性,是人性的悲哀。一个人的慈悲心应该无处不在,不能仅仅停留在远处。
法师你如何过当下的生活?
该吃时吃,该睡时睡,以最平常事练就不动心。
心能够不为外物所动一定是了不起的境界吧?
当然!想当年慧能听从五祖弘忍大师教导隐居多年,待时机成熟时,便南下广州弘扬佛法。夜宿法性寺,大风把寺院的旗幡吹得哗哗直响。两个和尚走出来,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当然是风吹幡动!”另一个和尚显出不屑的神情。“幡在自己动”!发问的和尚也很坚决。二人争吵起来。寺庙的和尚纷纷出来观战,有的支持这个有的支持那个,吵成了一锅粥。慧能一直在观看大家的争辩,他说,可不可以让我这个流俗发一点看法呢?众人十分诧异,争吵声也小了。慧能说,依我看,风不动,幡不动,是诸位的心在动。这时,法性寺方丈印宗走过来,冲慧能施礼说,居士请到禅房说话。到了禅房,印宗问慧能,您依据什么说是大家的心在动呢?慧能说,万事万物由心所造,风也好幡也好,既不是实有,怎么能说动呢?印宗怔怔地看着慧能说,居士一定不是凡人!敢问以谁为师?慧能如实相告,并出示了金缕袈裟。印宗连忙向慧能执弟子之礼。
圣和法师很虔敬地讲述了这个著名的“风动幡动〃公案,然后说,一个人练就不动心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今年夏天特别热,我在禅房看着窗外的树叶,常常想起这个公案,每次想,心就静了很多。
禅宗公案给人以如此美好的感觉,想必法师从中受益匪浅吧?我沉浸在他讲的故事中,不由得赞叹。
圣和法师说,禅宗公案浩如烟海,但每个又都简洁得很,不过寥寥数语。尽管如此,真要是悟起来,还要看你的修养。就像一棵树,今天你悟到了这样一个枝杈,以后说不定在别处又出现了新的枝杈。
这样的一问一答持续了很久,他却始终不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按他的话说,人已经遁入空门,过去的故事早该放下了。他现在只想认真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出家人,在清净中默默修行。
后来的交谈中,他流露出自己曾经在宁波的天童寺住过一年多,天童寺是江南大庙,能够在那里修行,也是一种缘分。
圣和法师是临济宗传人,他的师父仁安法师便是来少林寺挂单的,后来长期在此,并收了他这个徒弟。所以,尽管宗派与少林寺大部分僧人有别,根子却在少林。
其实你入哪个宗派,得什么法名,在什么辈分都不重要,关键看你的修行,圣和法师补充说。
25、释果松:在圣慈法师面前他…
俗名胡高峰,1972年生于河南周口沈丘县洪山乡小胡庄
采访时间:2002年2月10日下午
采访地点:登封市少林拳法学院院长办公室
知道释果松是在去少林寺之前。在网上查到了他的个人主页,一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在打拳。旁边是他的少林寺禅源武术学校的介绍。真正见到的果松比我们印象中的要显得成熟得多,但年龄丝毫掩盖不了他的英气。
他听说我们要采访他,显得有些不自在,解释说自己是个不善言谈的人,怕说错了话给少林寺抹黑。我们被他的坦诚逗笑了,忙说没关系,单是您潇洒的形象就足以给少林寺争光了。果松也笑了。他请我们到了他的少林拳法学院,在院长办公室给我们泡起茶来。也是功夫茶,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泡好,他却不紧不慢的样子,似是久经“考问”。
他说自己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自幼学习八卦拳,对武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而对于文化,他就不怎么喜欢了。因此果松刚刚上到初一就不读了,经人介绍来登封,和著名武术家、曾是少林弟子的杨聚才老拳师学习少林拳。那一年,他刚刚13岁。
杨聚才老师年纪大了,身体并不好,刚刚学到一年头上,老师便病了,不能再教他。他便在老师的推荐下去了少林寺,可是少林寺并没有收留他,他便经人介绍去了山东菏泽跟别的拳师学习。学习期间惊闻噩耗,杨聚才老师不幸辞世,他深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飞也似的赶回来给老师守灵。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登封。
那期间他又结识了几个拳师,和他们学习拳法。从13岁到16岁,这四年间,果松大部分时间就在登封,每天都可以看见少林寺座落的少室山,却无缘成为一个真正的少林弟子。
或许那时候的缘份还没到吧,果松说,那时候就是想把功夫练好,不受人欺负,对于出家,可以说一点概念都没有。
“17岁那年年初,我又一次来到少林寺,是教我武术的一个老师带我来的。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被那老师领到了圣慈法师的住处,他的住处光线很暗,可是当他面对圣慈法师时,却有一种通体澄明的感觉,我当时不知道是被哪里来的一种力量摄服了,一下子就跪在了圣慈大师面前。教我武术的老师向圣慈大师介绍了我的情况,并提出要大师收我为徒。大师问我,你愿意出家吗?我当时想都没想,说,愿意。其实当时根本不知道出家是个什么概念,我一看圣慈大师的模样便知是个武林高手,想学些本领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大师答应了吗?”
“他老人家点了点头,算是收下了我,并为我取法名为果松。出了家,我才知道做一个僧人其实是很清苦的,那么多的戒律都要遵守,尤其是不吃肉不饮酒。我听师父讲述了戒律以后,感到有些害怕,这种感觉是在我以前的17年中没有经历过的,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压着我,喘不过气来。师父说,少林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弘法的道场,那么多的高僧大德在这里修行,很多拥有绝世武功,没有谁破过戒。电影《少林寺》中演到的情况是不属实的,我们出家人不好与人争,因此也就没有和他们打官司,你千万要遵守戒律。我边听边点头答应着,但心里不停地打鼓:一个练武的人不吃肉能不能顶得住?”
“后来呢?”
“我吃斋半月以后,发现自己的力气居然增长了不少,耐力也比以前好多了。我欣喜地对师父讲了自己的感受,师父说,这就对了。吃素对人体一点伤害都没有,还会增长人的耐力。后来圣慈法师把我介绍到武僧团中。”
果松练武非常能吃苦,不光和永信大师学还和师兄弟们学,甚至向辈份比他低的高手学习,因此,他的拳法提高很快。
时间长了,他对永信法师提出的武术禅有了一定的理解:原来练武不光可以强身健体、让自己不受人欺负,还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练就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样,他边跟永信大师习武边跟圣慈大师学禅,有了心得便向两位大师请教,大师总能给他比较满意的答复和指导。果松深深感到自己沉浸在一种前世修来的福份中。
事实上,武僧团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几间大屋子,睡的地方连床都没有,只是些草和麦秸。能吃鸡蛋面条就和过年一样了。可是,果松和他的师兄们都不在乎,一门心思学功夫。
果松主攻拳法,喜欢套路。谈起少林武术,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少林武术虽然有过千便万化,但它的五种基本特点都没有变更。其一为:拳打一条线。所有的套路起落、进退、收纵,都要求在一条线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