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您记得哪些?
应该全能背下来吧,这样,我给你背写在一张纸上,也好做个参考。说着,他取出一沓纸,趴在桌子上写起来。不一会儿功夫,纸上已是密密麻麻: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请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宗祚。
衷正善喜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他说,现在的少林寺,辈份最高的在册僧人是素喜大师,大师常常不在山上,四海云游。而德字辈、行字辈和永字辈的僧人也比较少了,因为前些年少林寺很是没落,没有多少僧人,直到永信大师主事之后少林才得以光大,才有了这么多的僧众,所以,目前最多的是延字辈的僧人。而他,在永字辈中应该算是最年轻的了。他说自己和少林真是无意中的有缘,一个只想来学功夫的人,后来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且,居然与方丈平辈,想来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延字辈的僧人有没有很尊重您的辈份?
唉!怎么说呢,至今也没有谁喊我一声师叔。所谓辈份不过证明你的师承而已,不像世俗中那么严格。我现在做方丈的侍者,应该说,大师是很关照我的了,不过,在侍者中有比我干得更好的,像恒智,按照辈份,那应该是小两辈的了,可是我们彼此都像是好朋友,很平等地相处。我其实挺矛盾的,有时候,我会为了我这个“大辈儿”而显得不自在,尤其在外面,多少了解我们曹洞宗法脉传承的人都会把我当成大和尚来对待,为了显得自然,我必须显得很成熟,很衿持,因此,我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
说着,他大笑起来,我们也跟着笑了。
他说,外面的人会觉得我们每一个少林和尚都是一段传奇,而我的世界中却没有任何传奇色彩,一切都仿佛水到渠成。我现在觉得,佛祖把我放在一个高辈份上是在有意考验我,我于是被这也当成了一个修行的方便法门,既然是“大和尚”,那就拿大和尚的要求来反观自己,岂不是更容易修成正果?
永持法师说,当和尚其实挺不容易的,不说别的,但说天天呆在寺院中不和外界打交道,就不是一般人下得了决心的。来寺第一年那个春节,一起练武的同学都回家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过春节,他开始体验一种苦,他一个人跑到达摩洞里,看着那些佛像,感觉那好像就是自己的未来,却不禁潸然泪下,出家人要报四重恩,自己离开了生养自己的父母,来到深山,他们会不会不理解?三年之后,他终于回到家中,之后似乎一切都好多了,经历了离别的痛,离别已经算不得什么,在佛祖的身边,年轻的永持已经找到了一种大智慧的欢乐,他说,慢慢地,大家都接受了现实,一个人出家并不是想像中那样,非得看破什么,非得传奇,他就不是,他就是自然而然走到佛祖身边的。
在寺院中,他看到很多法师在修行中采取了各种方式,甚至是苦行,这让他很是敬佩。他自问自己的修行还没有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但对此,他的心态很是平和,他想到了古人的一句诗:“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他甚至经常向做得比他好的很多师侄们请教修行。
他目前的生活非常简单,出了例行的早晚课之外,便是辅助方丈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他对这种生活很满意,一个僧人的生活,本来就应该简单,一般化的生活比起以前那些只有靠化缘才能为生的僧人来说,已经是幸福得多了。
忘了是被什么突然来临的事情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因此,没有尽兴。临别那天,在方丈室见到了他,他在方丈身边,冲我们很温和地笑了笑,像个宽厚仁爱的长者。
23、释永坡:不享天伦之乐,半…
俗名姬岐坡,1926年生于河南临汝县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21日下午
采访地点:嵩山少林寺某大殿
黑明说,那个老僧真好看!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个六十岁模样的老僧人坐在殿里,微闭二目,宛如一尊雕塑。偶有进去朝拜的,他便用小槌敲一下大磬,发出悦耳的肃穆的声音。
我们站在外面看了半天,被老僧人的精神气质所感动,便走上前去。
老人说,我叫释永坡,山坡的坡,欢迎你们来少林。这个开场白让我们的访问有了一个轻松的开始。
他说,佛祖的法力老大咧!我特别爱佛教。
他讲起了自己和佛教的一些因缘。那是在1939年,那年的破五(正月初五),下起了大雪,家附近的观音堂倒了。这是战争造成的结果,没有人去修缮一个即将倒塌的寺院,他看着一片废墟,非常难过,踏雪过去,在废墟中找到了几个小佛像,拿回家供了起来,一直到解放后还供着。
我们特别希望得到他出家的原因。他始终不肯说,只说,佛家讲究因缘,缘到了,自然就成了。
现在他的家中还有不少亲人,但是他从来不回去,儿女也不怎么来看他。
为什么不去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享受?!享受是什么?!他们工作他们的,我在这里做一虔诚的信徒,有什么不好吗?我生活得挺好,寺院为了安排了禅房住着,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风扇,吃饭也不愁。我不需要女儿照顾,让他们全心投入自己的生活,这不是他们的幸福吗?他们生活得好好的,我也不会牵挂,这不就是享受吗?
你在家中时,儿女对你好不好?
挺好的,都差不多,都能让我满意。
1993年,他病了,腿疼得厉害。寺院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去附近的一家温泉洗浴,说效果很好,他便去了,结果,洗了一段时间,真的洗好了。为此,他特别感谢方丈,他说,是党的宗教政策好,是我们国家的制度好,当然,方丈的人性化管理也很好。方丈虽然年轻,可是能力很强,我实在太佩服他了,他对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你对僧人要遵守的戒律怎么看?
出家人都应该遵守戒律,这是不容怀疑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些不守戒律的高僧,像济公和尚,于是大家都认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真修行,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你不是济公,你是一个普通的修行者。
您平时要遵守什么戒律?
多着呢,简单说吧,有“三规”、“五戒”、“十善”。“三规”就是要求我们真心地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佛是说,宁可舍掉生命,也不受外界魔障迷惑,至信释迦如来佛祖为无上正觉;皈依法是说,你可舍掉生命,也不受外界典籍迷惑,至信四十二章佛经为我信仰;皈依僧是说,你可舍掉生命,至信自己作为佛门僧徒是至高无上的安排。“五戒”就是要彻底戒绝“杀、盗、淫、妄、酒”五件事。“十善”就是要进一步约束身、口、意三业。约束身业有三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约束口业有四条:不妄语骗人,不挑拨离间,不出言不逊、恶口伤人,不说不干净的无益绮语。约束意也有三条:不贪图私利,不嗔恨于人,不装聋作哑假装愚痴。与“十善”相反的就是“十恶”了,平常我们说“十恶不赦”就是从这里来的。能够严格遵守这些戒律的,是当好一个佛教徒的起码要求,但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光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得装着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
你很关心国家大事吗?是的,我每天都看新闻联播,看看国内外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作为一个僧人,没有什么力量去服务社会,但是,默默地为人家祝福还是能够做到的。其实,真正能够置国家于不顾,埋头出家不是真正的僧人,佛教讲究“万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纯粹的出世是消极的。你们年轻人一定要记住,干什么事情都要干好,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同时为别人,为这个社会多留下点什么。
他的话自始至终都那么淳朴,没有太多深邃的哲理却处处蕴含着某种精神的特质。他没有高深的武术可以行侠仗义,也没有高深的学问可以弘法济世,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僧人,一个半路出家的修行者。“佛祖的法力老大咧……”是他信佛的最朴素的理由。
夕阳在他的脸颊滑落,大殿要关门了,我们告别的时候,他说,感谢你们听我这个老头子瞎说一通。
24、释圣和:放下过去的故事遁…
俗名彭凤和,1967年生于吉林长春
采访时间:2002年9月3日
采访地点:少林寺释圣和禅房
“宗教人物和传说都给人一种特别神幻的感觉,尤其那时候我还小,甚至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