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午战争爆发后,文廷式不断上书,主张与侵略者开战,弹劾李鸿章不遵谕旨,贻误战机。支持光绪皇帝拒签《马关条约》。戊戌变法中,支持康有为等人。后被李鸿章授意御史杨崇伊,弹劾他与太监相交通,由此革职,永不叙用。光绪三十年时,抑郁而死。
上述四人始终围绕在皇帝周围,拥护光绪的主张。然而他们之中,很少有手握大权的朝廷重臣。志锐和文廷式,只能够在舆论上给予光绪帮助,二人在朝中的官职很低微。
而在慈禧太后周围,由四位满洲亲王为核心的“后党”,则始终执掌着朝中的军政大权,加之他们皇族近亲的显赫地位,中央和地方的多数官僚,趋之附和,大有一呼百应之势。
“帝党”和“后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就决定了多数“帝党”成员的可悲结局。
虽然光绪已经读过康有为的上书,以及他的许多政论性著作,知道康有为在社会贤达中有很高的声望,但是还从未见过面。去年曾想进行召见,被顽固大臣横加阻隔。现在变法已经开始,亲自面询有关事宜,显得尤为重要。
这次光绪已经顾不得不准召见低品级官员的清朝惯例了。召见本身,即是一次变革旧法的行动。
不过,出于防止守旧势力的中伤和破坏的考虑,光绪对召见还是做了精心的安排。
康有为是维新派的头面人物,慈禧集团注意的主要对象,单独召见,目标太大。为此,将当时已在总理衙门任职的张元济列入召见名单,以掩人耳目。召见的地点,没有按传统的习惯,安排于紫禁城的皇宫中,而是选择在慈禧太后的近边,颐和园的勤政殿。
这样做,光绪摆出了一副光明正大的样子,以堵反对派大臣的攻击。而且,皇宫中早已布满太后的眼线,根本没有什么密可保。 。 想看书来
红墙激变(4)
对于康有为来讲,这次进见也是梦寐以求的。不断地向皇帝上书已经十年了,却还从未亲自向皇上陈述过自己的政治见解。他意识到,这次进见将决定着自己的主张能否实现,也同时决定着自己未来的政治前途。
四月二十八日那天,康有为一大早即赶到颐和园朝房,等候召见。不巧,在这里遇到了慈禧太后的心腹荣禄。
荣禄看到康有为等待进见,就立刻抢先来到光绪面前,抵毁和攻击康有为。不过,皇帝丝毫没有被其所动。
随后,轮到康有为进见。
整个召见和谈话非常成功。
据康有为自己后来的回忆,召见时,他根据光绪当时所关心的问题,对于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加强皇帝权力、怎样任用人才、废除八股文、强国的诸措施等,慷慨陈词。皇帝点头良久,颇多赞许。
召见后的当日,光绪即颁令,命康有为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之职,与康有为原来的工部主事,按照清朝的官位品级,都是下六品,没有升迁。
但是,从工部调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政权中枢的重要地位,使得康有为可以直接参与变法的决策,而且距皇帝近了一大步。况且,光绪还给予其向皇帝专折奏事的权力。
清朝的规矩,低品级的官员,不能直接向皇帝呈奏。
实际上,康有为已成为光绪变法革新的重要谋臣。
五月二十五日,光绪又在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召见了广东举人梁启超。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在光绪二十一年时,曾随康有为在北京“公车上书”。后来一直追随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成为其重要助手,故时人合称二人为“康梁”。
梁启超还发表过许多阐述维新思想的论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
这些政论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召见中,梁启超将自己的一些政治论著,呈给皇帝,并当面作了陈述。
召见后,光绪赏给梁启超六品衔,负责办理译书局事务。六品衔,相当于会试的二甲进士,或六部的主事官职。
作为万乘之尊的皇帝,去召见一个没有任何官职的布衣,这在封建社会中已极为少见。而同时又封以六品之官衔,这更是清朝200多年历史中,所绝无仅有的事情。充分反映出,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的急迫心情和破格用人的魄力。
在此期间,光绪接连不断地召见了一批维新知名人士。他们之中除康有为、张元济、梁启超外,还有谭嗣同、黄遵宪、陈宝琛、杨锐、刘光第、严复、林旭等人。并分别封赏以官品,委办事务,或为清廷驻外使节。
然而,光绪的变法,不仅仅是破格任用人才。它来势之猛烈,涉及面之广泛,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因为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年青的皇帝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制度,实行新措施的政令。这些政令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许多前人不敢做,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为了能够基本地了解变法的大概轮廓,以及光绪皇帝当时的想法和作法,我们择其政令中之主要者,分类叙录于下:
(一)选拔任用人才
四月二十三日,谕各省总督、巡抚,保荐品学端正,通达时务,不论官职大小数人,由中央考试,合格者,派遣为驻外使节。
四月二十四日,命宗人府,在王公贝勒中,选拔留心时事,志趣向上者,听候任用。
五月二十五日,命三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抚学政,在三个月内,各举荐人才数名,随荐随试,以备朝廷录用。
同日,令京外人员保荐精通制造、声、光、化、电诸学之人才,到京考试,合格者,因才施用。
七月二十日,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人四品卿衔,为军机处章京,参预新政事宜。
八月初一日,电谕清廷驻各国大臣,在寓居国外华侨中,无论士商工匠,选其可用者,随时送回国内,以备任用。
(二)发展近代教育
四月二十三日,命筹办京师大学堂。所有各部院司员及候补、候选道、府、州、县各官之子弟等,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
红墙激变(5)
五月初二日,令总理衙门议设矿务学堂,并在现有之所有学堂内,增开矿务学。拟由各省督抚选派聪明年幼之学生,赴日本学习矿务。
五月初五日,谕令自下科始,乡、会试及童生岁科考试,一律废除八股文,全部改试策论。
五月十五日,命参用西方学规,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以
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
五月二十二日,令各省、府、州、县之大小书院及民间的祠庙,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校。省城要设高等学校,郡城设中等学校,县城设小学校。
五月二十五日,鼓励各省士民捐资办学。贡献大者,给予世职实官虚衔。
六月初一日,公布科举新章。
六月十七日,为与京师大学堂相辅,谕令京师广立小学堂。
七月二十四日,准设立医学堂。
(三)裁减机构,革除冗员
七月十四日,诏令在中央政府裁撤詹事府、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通政司等机构。各地方政府中,裁撤总督与巡抚同驻一城的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的巡抚;河东总督;以及那些没有运粮事务的粮道、无盐场的盐道。
七月二十五日,谕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及各处督抚,对尚未进行裁、归、并的事宜,尽速切实筹议。
(四)鼓励上书,广开言路
六月十五日,谕令大小臣工,广泛言事。普通百姓有上书者,由都察院转呈,不得找借口扣压。
七月十七日,宣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应按其原封进呈。随到随递,不得稽扣。倘有阻隔,以违旨惩处。
七月二十八日,谕各省督抚及藩阜道府官员,有上书者,均可自行专折具奏,无须代递。州县等官言事者,仍由督抚原封转呈。士民上书者,由本省道府随时代奏。
(五)提倡办报、译书和出国求学
四月二十四日,命选派宗室王公,出国游学。
五月十八日,准予在南洋公学内,设立译书院,翻译各国书籍。
五月二十九日,准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
六月十五日,令从同文馆和各省学堂中,选派学生出洋进学。
六月二十九日,命梁启超主办译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