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陆大道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
  陆大道(1988,1990,1995,2003)在排除社会制度以及海陆相对位置、区域内自然条件的差异等前提条件下,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视为历史发展的函数,提出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四阶段理论。240
   (1)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阶段的空间结构。这一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产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广义的农业。该阶段商品经济逐渐有所发展,各类小城市缓慢出现但未构成等级关系。城乡之间人员、物资、信息交流很少,道路等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分布上形不成网,经济停滞,社会发展缓慢,空间结构状态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基本特征表现在:①没有形成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即疏密问题)。②社会经济空间组织构架呈原始状态,道路网等级特征不明显,形不成发展轴的功能。③区域的城镇居民点未形成等级…规模体系。
   (2)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过渡阶段的空间结构。由于社会内部的变革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分工加快,农业不断发展,还出现了繁荣的手工业以及矿业、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开辟了水上交通,铁路网和公路运输开始出现;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城乡交流频繁,城市日益扩大,且不断有新城镇出现。区域经济的增长集中在城市,并形成区域中心。中心的集聚作用加大,空间不平衡出现,远离城市的地方仍十分落后,空间结构不稳定。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表现在:①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始出现。一些地区开始得到加速开发,另一些地区仍是原来的农业经济状态,即开始形成一定的空间经济梯度。②社会经济空间组织构架在先发达起来的地区开始形成点等级特征。③区域的城镇居民点开始形成等级…规模体系。
   (3)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空间结构。这一阶段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国民收入大幅增长,投资大量用于扩大再生产,国民经济进入强烈的动态增长时期。科技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起来。区域的第二、三级中心得到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换、交流关系极为频繁,城市体系逐渐形成。由于经济实力还远非强大,并非所有边缘地带得到了充分开发,空间结构仍处于变化之中。这一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较快,空间结构也相应急速变化。 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表现在:①大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程度愈来愈烈,集聚经济原则在社会经济区位决策中占统治地位。区域发展和以消除大区间发展不平衡为目标的区域政策研究普遍受到重视。②社会经济空间组织构架形成,发展轴线和城镇居民点形成〃点…轴系统〃,社会及产业主要集聚于高等级的城市和轴线上。③由于集聚经济因素的强烈作用,大城市愈来愈发展,等级…规模达到最大。
 (4)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的空间结构。这一阶段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居民收入增加,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系统深入影响社会生活。社会经济客体区位决策的经济原则作用下降,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受到重视,地区间不平衡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区域等级系统形成,空间结构系统重新恢复到平衡之中。这一阶段由于产业结构趋于高度化,社会福利水平大为提高,再加上人口增长趋缓,使得经济增长速度趋慢。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基本特征表现在:①由于过疏过密问题逐步解决,欠发达地区得到发展,使大区间的不平衡变得不再明显。集聚经济在区位决策中的作用下降,而平衡布局渐受重视。②形成完善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但等级差别愈来愈小。③由于集聚因素的作用不强,而分散化的作用效果愈来愈重要,城镇居民点等级…规模趋缓。引发社会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即集聚经济导致第一阶段向第二和第三阶段转换,之后由于〃集聚经济〃发展超过了所能允许的边界,形成了所谓〃集聚不经济〃,导致高级〃平衡〃状态的出现。
  2。 安虎森、郝寿义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
  安虎森(1997、2004)、郝寿义等(1999、2004)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其演化过程是始于极化导致的二元性加强,继而核心向外扩散导致的二元性削弱,最终实现区域空间在新的发展水平上的均质性,从而形成逐级传递和逐级推进的动态演变过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四阶段的演化规律。241
   (1)均质…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初期。首先,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自给自足,尚无大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疏密问题。其次,区域的城镇居民点没有形成等级……规模结构,居民点只是居住地而不承担服务职能。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各类小城市开始出现,但仍是一种小地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封闭式循环。小城市规模和影响范围都很小,且职能单一,主要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小范围的管理中心。小城市之间在性质和规模方面没有从属关系或等级关系。再次,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呈原始状态,道路网等级特征不明显,不能成为发展轴。城乡之间在人口、物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很少,小城镇之间缺乏联系,常以小城镇为中心形成若干地域分割,因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这一阶段,导致区域差异和空间结构变化的作用因素尚未出现或者作用力较弱,空间结构表现出极大的稳定性,处于一种均衡发展状态,区域社会经济的空间组织呈现原始或较原始状态。
   (2)聚集…二元结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是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过渡阶段,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开始形成一定的空间经济梯度,即极核区与农业经济状态区形成了分化。随着农业的发展,区域内逐渐形成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出现繁荣的手工业以及矿业、小规模的原材料加工业和制造业,水上交通、铁路网和公路运输也逐渐发展。工业化过程在少数具有优势区位的经济中心开始集聚。受规模收益递增以及聚集经济效益的影响,这些中心进入极化增长阶段,并成为核心区,其它地方成为受其支配的外围区域,从而形成核心…外围的二元结构。城镇居民点开始形成等级……规模体系,且以不同等级城镇之间的纵向联系为主,在一般情况下,相邻等级城市之间规模差距越来越明显。这一阶段极化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在中心城市的作用(输出商品,发挥政治、经济的领导地位和组织职能)下,空间集聚程度极不平衡,远离城市及经济中心的外围地带仍处在落后状态,空间结构极不稳定。
   (3)扩散…三元结构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最显著的特征是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程度越来越大,聚集经济原则在社会经济区位决策中占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产业间联系加深,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基本部门体系层次更加丰富。这一阶段区域由单纯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逐渐变为多核心结构,并形成城乡边缘区,区域的第二、三级中心得到加强。落后地区资源和潜力更多地吸引进经济循环中,并分配给原有的中心和新形成的中心。由于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大,并不是所有的外围地带都得到了充分开发,空间结构仍处在变化之中。在强烈的聚集经济因素作用下,大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规模……等级悬殊越来越明显。这一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应的空间结构的变化也非常迅猛。核心、城乡边缘区和外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三元结构。区域发展和消除大区间发展不平衡是这一时期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4)区域空间一体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整个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科技高度发达并被广泛应用,生产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率,社会及其成员的收入达到很高的水平,形成发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这一阶段社会经济客体区位决策的经济原则的作用有所下降,生态环境原则受到更多的重视,地区间的不平衡、就业、收入、消费水平和选择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