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问诊中国-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资本化收益最大化,而不是分散化,一卖了之。这种模式在北京等地普遍存在,这样的村庄集体和农户家庭也非常富裕,并可持续。
  我在浙江调查,有一个村被征地时不要任何补偿款,但要求政府每征10亩地,要无偿返还3亩。这个村现在很富裕,村里用土地来修停车场、市场、超市出租,修廉租房给农民工,养老院修得像是五星级宾馆。这个村子的孩子读书都是免费的,甚至到国外留学也是免费,还有看病也是免费。显然,农民在争取土地资本化收益最大化的各种实践,更比学者设计的方案高明多了。 。。

土地新政下的制度建设(4)
这些创新对于我们安排土地制度都是很有帮助的,农民知道怎么能够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最了解自己的情况,重要的是要给农民选择权,而不是规定农民怎么去做。农民怎么去做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很多学者都以为自己是上帝,以为学者、政府对农民的感情,比农民对农民、对农民集体感情还好,我觉得这是自以为是了。
  我的主张和建议
  我对农民非常有信心。在吸收农民实践创新和学界讨论的基础上,我的主张和建议是必须坚持几个原则:
  第一,地主唯一性原则。农民集体是农村土地的唯一主体,土地依法征用(用于公益)或改变用途(农转非),应当由村民集体(唯一地主)依法决定,70%以上集体成员签字同意才能有效。第二,同地同权原则。同样的地(农地或非农地),不管是个人所有的、或是集体所有的、或是国家所有的,不同主体都具有同等的土地权益。第三,地权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多功能原则,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要素和私人财产,土地还要承担粮食安全、公益事业、生态、社会稳定、村民自治等功能。第四,农*体性原则。农村土地处置权属于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土地产权如何经营管理、土地产权收益如何分配,由全体村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自主决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创造和意见,农民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不能将农民排除在外。第五,耕者有其田原则。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为扩大农民和农民集体地权,我建议新的土地制度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农地农用权保护和管理制度。属于在册的基本农田、林地、草地、水面等土地,不论是国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还是地方政府所有,都必须遵守农地农用规划,不得随意“农转非”。但农民可以在农地农用上有更多的选择,如稻田可以养鱼,或在鱼池边建猪舍养猪等等。
  第二部分:土地“农转非”管理制度;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土地“农转非”。土地“农转非”要依据有法效的发展规划有序进行。按照规划“农转非”的土地,农地所有者和政府各得一半。“农转非”只能用于城市道路、公园、学校、医院、养老院和农民工廉租屋等公益事业。商人需要非农地,在土地市场上购买好了,不需要找政府,政府是公平交易的维护者。
  第三部分:非农用地交易和开发管理制度。已经“农转非”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自主处置,出售给开发商或自己开发都可以,但所得的增值收益必须依法纳税,按照累进税率计征,增值越多,缴税就越多。土地增值所征税收,归全民共享,用于增进全民福利。这是为了避免各地为GDP和财政收入开展土地征收和土地价格大战。“农转非”的土地,所有者也可以选择闲置,但必须缴纳土地闲置税,闲置时间越长,税率越高。
  第四部分:地权实现的基础性制度。比如说土地登记和确认制度、估价制度,对每一片土地,在网络、报刊上公开,今后买卖要按照公开的价格进行交易,防止*和内部交易。还有土地规划和编制制度,对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什么是搞农业的,什么是今后农转非的,还有城市里什么是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都要进行规划和编制,哪一块是今年农转非,哪一块是明年农转非的,都要进行编制。

土地新政下的制度建设(5)
第五部分:土地经营社保制度。我主张建立土地经营银行,农民可以把自己所有权不超过20%的部分到国家银行进行抵押。农民“集体”建立土地信用社或合作社,可以接受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的抵押。土地经营有了收益,要为农民建立每一个社会保障账户,将土地收益打到每个农民的社会保障账户上,国家给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也要放到这个账户里。今后农民进入城市里,也要把他们的社保转到城市里来,当农村的社保收入和城市的社保收入基本相等时,才能够城乡一体化。
  现场提问:我有一个媒体朋友曾经在湖南做过一个调查,他调查发现,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很多老人给将来的养老提供的备用手段就是一瓶农药,就是说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很多。为什么这些人会老无所养?农民将来的养老怎么保障?
  李昌平:这是非常好的问题。我1985年开始在乡里当党委书记,我亲眼目睹到农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孝顺,很多老人被边缘化,住在很破的房子里,老人在农村过得很孤苦。但在上世纪80年代情况不是这样,那时有村集体,集体每年拿出钱来照顾老人。后来村集体逐步解体,农民的收入在90年代逐步下降,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出来打工,靠打工维持家庭的生活。这个时候农村的风气也不像过去了,这个过程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三年前,我在自己村里做过一个试验,成立一个老年发展基金会。每个老年人出二千块钱,年轻人可以找基金会贷款,第一年是27万的规模,第二年我放了10万块钱进去,发展到83万,今年的规模是110万。去年每个老人分了581块钱的利息收入、年终红包。今年老年发展基金会拿出了一笔钱平整土地,租给年轻人,有了一定的收益,估计今年的分配收益会比去年高一些。老年基金会贷款建设一个市场,会有进地费,老人就可以在这当中分到一些钱。家家户户都有老人,这就带来了一些变化,老人生病了就会有人去看,死了也会有人去送花圈。年轻人需要钱,可以找老年发展基金会贷款,婆媳关系得到了改善,老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老人也活得有劲了。我也非常感动,尽管是非常小的事情,但是对村庄的改变很大,没有这样的金融工具,新农村的规划就不会这么快。
  我觉得对于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我们今天有很多办法可以去做。我算了一笔账,如果中国有15亿的老人,一人发一万块钱,才15万亿人民币,而我们今年的财政收入估计要突破7万亿了。加上土地收益、国有企业收益,中央财政可以动用的财力至少是10万亿上,我们完全有能力给6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一万块钱,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中央这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化,财富的公共支出要均等化,非常好。把这些问题提到研究的层面,都是可以解决的。
  现场提问:我是80后的大学生,我从父亲口里知道我目前在农村是没有土地的,因为在90年代初我父亲把我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但现在我们那个地区有趋势,把城镇户口转为农村户口,因为土地新政下,城镇户口转为农村户口,未来可能会得到一部分的土地。
  李昌平:你的问题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利用政策做自己的事,如果家里很有背景就可以把城镇户口转为农村户口,最后得益者往往就是有权有势的人……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是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买土地的,也是严格禁止城里的资本家到农村办企业的。因为农民的数量很大,在没有实现城市化、工业化之前,只允许一种流动,就是农村的人往城市里去。北京不少有权有势的人,过去是要把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而今天是大面积把城市户口转为农村户口。因为将来北京的地都可能转为建设用地,只要是农村户口,就可以分享地权收益,增加几十万的收入,这是我们法律中的漏洞。
  只要扩大农民的地权,哪怕是一点点,农民的生活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党中央这次提出要扩大农民的地权,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对农民是一个利好的政策,但一定要认真总结90年代在土地立法、政策上的教训。扩大农民的地权一定要抓住我刚才讲的两个核心,要看是不是让农民分享土地资本化收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