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朝的皇帝-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国玺是秦始皇所刻,其玉出蓝田山,是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始皇打算者,天下万世一系,传之无穷,因名之为“传国玺”,但仅及二世;刘邦先入咸阳,子婴降于道左,此玺遂为汉得。明人刘定之作《玺辩》,述其源流甚详:
  汉诸帝常佩之,故霍光废昌邑王贺,持其手解脱其玺组。王莽篡位,元后初不肯与,后乃出投诸地,螭角微玷(按:玺为螭钮)。董卓之乱,帝出走,失玺。
  孙坚得于城南甄官井中。袁术拘坚妻,得以称帝。术死,玺仍归汉传魏,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魏传晋,晋怀帝失位,玺归刘聪,聪死传曜。石勒杀曜取玺;冉闵篡石氏,置玺于邺;闵死国乱,其子求救于晋,谢尚遣兵入邺助守,因绐得玺归晋。方其未还也,刘、石二氏以玺不在晋,谓晋帝为“白板天子”;晋益耻之。(按: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
  谢尚到底是否骗回这方秦玺,大成疑问;但自南北朝开始,“其间得丧存毁真赝之故,难尽究诘”,直谓之秦玺已亡,亦非过言。
  自唐朝开始,“传国玺”改称“传国宝”,为太宗所制,文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贞观四年,隋炀帝萧后,自突厥奉玺归,亦非秦玺,而是很可能为永和年间所制的晋玺。至后唐庄宗遇害,明宗嗣立,再传废帝,因石氏篡立自焚,则连晋玺亦亡。
  “儿皇帝”石敬瑭入洛,又制一玺,后世称为“石氏玺”;契丹灭晋,明知此“传国宝”的来历,但对外不道破真相,辽兴宗耶律宗真试进士,且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命题。“石氏玺”后为天祚帝耶律延禧失落于桑乾河。
  至此,所谓“传国玺(宝)”者,共得三玺:
  一、秦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亡于南北朝。
  二、晋玺,文曰:“受命于天,皇帝寿昌。”毁于后唐废帝。
  三、石氏玺,文曰:“受天明命,惟德允昌。”辽末失落于桑乾河。
  在此以前,宋哲宗时忽有咸阳平民段义,献一青玉玺,谓即“传国玺”,曾巩曾上表称贺,且改元为“元符”。事实上是“元祐正人”被排斥后,继承真宗朝奸臣丁谓的另一班奸臣蛊惑庸主的花样。朱子曾有《书玺》一短文:
  臣熹,恭维我太祖皇帝,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时,盖未得此玺也。绍圣、元符之后,事变有不可胜言者矣!臣熹敬书。
  “绍圣”即哲宗于宣仁太后既薨,排斥正人后所改的年号。绍圣四年改明年为元符,又三年而崩,徽宗即位而北宋亡。朱子所谓“绍圣、元符之后,事变有不可胜言者”,真是史笔。
  金兵入汴梁,得玺凡十四,其中即有此段义所献之玺。至金哀宗完颜守绪死于察州,则连宋玺的下落亦不明了。
  元至元三十一年,御史中丞崔彧由故官拾得之妻处购得一青绿玉,四寸方,三寸厚,经监察御史杨桓鉴识篆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为即秦玺而进献。其实此即宋哲宗朝奸臣假造的“传国玺”。此伪秦玺至元亡,顺帝挟之走沙漠,犹自夸“我有传国宝”。其后不知所终。
  至于清太宗所获自察哈尔一玺,非元顺帝挟以北走的伪秦玺,而是另一唐朝以后所制,为元顺帝走沙漠时所失落的玉玺。《清史列传?多尔衮传》:
  有元玉玺,交龙纽,镌汉篆曰:“制诰之宝。”顺帝失之沙漠。越二百余年,有牧山麓者,见羊不食草,以蹄撅地,发之乃玺,归于元裔博硕克图汗,后为林丹汗所得。至是多尔衮令额哲献于上。
  据此可知,由察哈尔发现的玉玺,非宋玺,非石氏玺,非晋玺,更非秦玺,清史铁记太宗得“传国玺”者皆妄。但此玺为唐以后所造,而来自元宫,则确凿无疑。
  

征服察哈尔,皇太极建立大清(1)
至于太宗征服察哈尔,则为得以亡明的一大关键。当时满洲三面受敌:西面的明军;东面的朝鲜;西北的察哈尔,明朝称之为“插汉”,为内蒙七大部之一。其中尤强者三部:一为科尔沁,居内蒙东部,当辽东之北、黑龙江之南,与满洲密迩;二为鄂尔多斯,居内蒙西部,河套之中;三即察哈尔,居内蒙中部,包括今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在此三部中,察哈尔更为强中之强。
  科尔沁酋长姓博尔济吉特氏,亦为元裔,曾参加“九国联军”之役,其后化敌为友,和亲降附。太宗孝端后,孝端之侄、世祖生母孝庄后,以及多尔衮、多铎的福晋,皆出此族,与清朝世为国戚,其后裔中最有名的就是——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
  察哈尔为元顺帝嫡系子孙,所以酋长称“汗”。其时的林丹汗雄桀为内蒙七部酋长之冠,一向轻视满洲,且倚仗士###盛,侵凌同族,与科尔沁更是极不相能。而明朝“行款”笼络“西虏”以制“东夷”的“西虏”,即指林丹汗而言,自是满洲的大敌。
  天聪四年大凌河之役以后,太宗静待祖大寿举锦州来降,暂无举动,因而用其兵攻察哈尔,林丹汗率师西遁,太宗降其部众数万,收兵而返,并未彻底解决。至天聪七年六月,向臣下征询:“征明及朝鲜、察哈尔,何者当先?”都以为应先征明,但太宗一则不愿与祖大寿交锋,再则打算着相机攻林丹汗,所以沿长城西行,由龙门关入口,纵掠宣府一带,兵围大同,死伤甚众而无功。
  闰八月将班师时,有一意外喜事,《清鉴纲目》卷首《平定内蒙古》载:
  (林丹汗)徙其人畜十余万众,由归化城渡河西奔,沿途离散,仅存十之二三。及至青海大草滩,林丹汗忽病痘死;其子额哲,拥众万余,居河套外。
  额哲未降,但林丹汗同族的有力分子,以及林丹汗的妻子窦土门福金却投降了。
  林丹汗死后,妻子数人为太宗父子兄弟所分占,《天聪实录》载:
  八年闰八月辛亥,察哈尔国林丹汗……窦土门福金携其国人来降……众和硕贝勒等公议奏云:“天特赐皇上察哈尔汗窦土门福金,可即纳之。”上固辞曰:“此福金朕不宜纳,贝勒中有妻不和睦者,当以与之。”代善等复力劝上纳……曰:“此福金乃天所特赐,上若不纳,得毋拂于天耶?上非好色多纳妃嫔者比;若上如古之庸主,悖于义而荒于色,臣等岂特不劝之纳,有不于上前力谏者乎?今此福金,皇上纳则臣心欣悦,不纳则激切滋甚矣。”……上因思行师时驻营纳里特河,曾有雌雉入御幄之祥,揆此不纳,恐违天意,于是纳福金之意始定……护送福金多尼库鲁克喜曰:“我等此行乃送福金,非私来也。皇上纳之,则新附诸国与我等皆不胜踊跃欲庆之至矣。”
  代善等力劝太宗纳窦土门福金,即因一开其例,诸贝勒便可“人财两得”;护送者亦认太宗能纳,则以此为和解的表示,降附事完,方能心安。而太宗恐额哲以此为仇,故不能不踌躇。下一年,太宗命多尔衮招抚额哲所部,《清史列传?多尔衮传》:
  九年二月,上命多尔衮同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统兵一万招之。四月至锡喇珠尔格,降其台吉索诺木及所属千五百户,进逼托里图,恐其众惊溃,按兵不动。额哲母业赫,贝勒锦台计女孙也;其弟南楚暨族叔祖阿什达尔汉,皆为我大臣,遣宣谕慰抚,额哲遂奉其母,率宰桑台吉等迎降。
  按:锦台计即金台吉。前面谈过,他是太祖的内兄,亦为代善的岳父。金台吉有一子名德尔赫尔,其女归林丹汗,生额哲。阿什达尔汉为金台吉同族兄弟,早已降清,著有战功,太宗时“典外藩蒙古事”,等于后来的“理藩院尚书”。南楚又名南褚,其姐即额哲生母。
  除了窦土门福金及额哲之母以外,林丹汗还有三个妻子:一个叫囊囊,一个叫伯奇,一个叫俄尔哲图,此时从额哲的身份而言,称为“太后”。囊囊太后先到,太祖劝代善纳此妇,代善不愿,《天聪实录》九年七月载:
  上纳察哈尔汗大福金囊囊太后。先是……囊囊太后至,上遣人谓大贝勒代善曰:“此人乃察哈尔汗有名大福金,宜娶之。”言数次,代善对曰:“人虽名为大福金,但无财帛牲畜,吾何能养之?闻察哈尔汗尚有大福金苏泰太后,待其至,我将娶之。”
  此“苏泰太后”即额哲之母,《蒙古源流》称之为“苏台太后”。而囊囊太后为“多罗大福金”,满语“多罗”译成汉文为“理”,此“理”字有多种解释,在此作“正式”之意。满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