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微微颔首。
  这时候封德彝插进话来。
  房玄龄抬出了李世民刚刚说的话,他不好在此问题上继续纠缠,遂变换角度说道:“不错,房中书说得有理。
  如今陛下专事以静抚民,然不能像房中书认为的那样,搞什么教化百姓。
  要知道,秦始皇灭六国,隋文帝取代前朝,他们若采用教化的方略,断不能成。
  陛下,臣以为,天下大乱之后,若想取得大治,必须采用严厉决然的手段来训导百姓,而不是采用渐进之教化手段。
  如此,臣以为三年之内可以实现大治。”
  封德彝的这番话引起了萧礒、陈叔达的不满,以为这是他惯用的左右逢源手段,二人都重重地哼了一声。
  群臣复又低头议论,只听馆内充满了嗡嗡的人声。
  这时,从馆内最后面冒出了响亮的声音:“若依封公此言来治理天下,则陛下与秦始皇、隋炀帝有何不同?莫非想陷皇上于不义之境地吗?”
  众人扭头一看,只见后排缓缓站起一人,却正是谏议大夫魏征。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1)
封德彝听到有人反驳自己,且言语犀利,不禁愕然而顾,看到说话者是魏征,心里顿时涌出怒火。
  但他城府极深,尤其在李世民面前不愿如萧礒那样横眉冷目对人,因淡淡说道:“魏大夫言重了。
  天下皆知我皇英武绝伦,岂能与秦二世、隋炀帝相比?当着皇上和群臣的面,你要分剖清楚,切莫将此罪坐在德彝身上。”
  李世民眉头微耸,唤道:“魏卿,你到前面来,不可胡乱指责别人嘛。”
  魏征慢慢走到前面,面向李世民站立,张嘴欲言,李世民忽然失笑道:“众卿皆坐,惟魏大夫独立,莫非众人皆醉你独醒吗?”
  他瞪了一眼侍立在一旁的太监道:“糊涂东西,呆立在那里干什么?还不赶快为魏大夫看座?”
  魏征坐了下来,恰巧与裴寂相邻,与萧礒、封德彝侧面相对。
  李世民鼓励他道:“魏卿,那日突厥来袭,你在朝堂之上与萧公、封公等人观点不同,事后想起来,颇与朕意暗合。
  你为谏官,应该如此,当怀国家大事,谏群臣之失,亦包括朕之失处。
  封公,自古以来言官只要忠君体国,即使其言语中有失当之处,亦属平常。
  是不是这样?”
  封德彝点头赞同。
  魏征开言说道:“封公刚才所言,是让皇上威权独运,乾纲独断。
  察秦始皇、隋炀帝为政时,他们并不希望国家败亡,如嬴政号称始皇,是希望子孙为二世、三世,将祚运一直延续下去。
  惜其以一人之能,妄想慑服臣下,奴役百姓,难免失于暴政,终于亡国。
  前鉴不远,若陛下遵其故事以行之,不是又走到老路上了吗?”
  李世民点头道:“不错,历代君主视百姓为愚民,且妄行其是,败亡者居多。
  其实百姓为水,当权者为舟。
  若能顺应水势,则舟行自顺;若逆水势而行,又妄动波涛,则舟覆亦不为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魏征听后立起,拱手向李世民一揖道:“陛下既有此思,实为天下之幸。
  为君者爱民如子,从善如流,何愁天下不能大治?如今大乱之后,百姓畏厌强权,正是善易教化的时候。
  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
  如此一来,不出三年,则天下即可大治。
  ”    封德彝听到这里,实在忍不住,霍地站起,引经据典道:“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渐渐浇薄,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汉代杂用霸道。
  它们是想教化而不能,不是不想教化。
  陛下,魏征为一浅薄书生,不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乱国家。”
  魏征不待李世民接言,当场反驳过去:“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
  至于封公所说大乱之后不宜教化,相反的例子,历史上也多得很。
  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复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亡,在汤之日,则得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
  魏征这番话援古引今,考之史籍,令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听后连连点头。
  封德彝闻言也一时语塞。
  魏征再接再厉,反问道:“若如封公所言人渐浇薄,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
  封德彝顿时变得哑口无言。
  萧礒咳了一声,说道:“魏大夫的这番话,想来是有些道理。
  然上古之时毕竟遥远,以之证于今日,咳咳,恐怕就有些虚妄了。
  要知治国之道,最为实在,容不得一点儿虚无。
  ”    封德彝感激地向萧礒投去目光,两人以前在朝堂之上互相不屑,不料今天却走到一起来了。
  魏征言语刻薄地揶揄道:“不错,萧公与封公皆是二朝重臣,理国能力罕有其匹。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2)
不过,有一点我倒要请教:炀帝之时,刑罚甚严,然终至亡国。
  太上皇举事之后,广博仁慈,应之者众。
  这二者之间的差别,不知二公是否明白其中的缘由?”
  萧礒嘴巴张了一下,忽然嗅出了魏征言语中的蔑视之意,不由得大为震怒,沉声说道:“魏征,老夫已经隐忍你多次了。
  皇上面前,能容你蔑视上官吗?”
  李世民挥手让三人都坐下,制止了他们的争吵,缓缓说道:“今天让众卿家来这里,朕本意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言无不尽。
  只要心向国家,说些过头之语,朕不追究。
  萧公,魏卿,辩论道理尽可放言,然不能攻击人身,你们要注意了。”
  李世民此刻隐隐地对萧礒有些不满。
  “至于大乱之后为求大治,当以何处之?朕以为魏卿说的有些道理。
  如今天下疲乏,百姓亟盼天下大治,是人心所向。
  若施以教化,必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专用刑律及杂用霸道,百姓皆谓我朝乃尊炀帝之遗风也,势必心理抵触,战战兢兢不知所为。
  治理天下,倚朕一人之力断不能成,倚众卿之力亦不能成。
  须使百姓民心所向,上下同心,且教化渐深,则达大治。
  萧公,你以为朕对弓矢了解若何?”
  萧礒想不到李世民突然问此问题,有点摸不住头脑,愕然答道:“陛下性爱弓马,天下皆知。”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道:“是啊,朕少好弓矢,也一直以为自己深明弓矢之道。
  然近得良弓十数张,鉴赏之后以为不错,将其交给弓工鉴定,他们说‘皆非良弓’。
  朕问其故,弓工说:‘木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弓虽刚劲而出箭不直,则不能称为良弓。
  ’这件事对朕刺激很大,知道朕悟出来些什么道理吗?”
  萧礒道:“惟学问一途无穷无尽,不能浅尝辄止。”
  “萧公说得对。
  朕以弓矢定四方,用弓可谓多矣,然还是不能全知其理。
  朕据有天下日浅,对治理天下的所知肯定不如弓矢。
  然弓犹失之,何况天下乎?魏卿,朕举这个事例,你知道朕想说明什么吗?”
  魏征对曰:“微臣体察皇上之意,一者,天下之大,穷一人乃至数人之力不能察,因此要虚怀若谷,察纳众言;二者,天下不比弓矢,弓矢不好可以弃之,然治理天下不知百姓利害和政教得失,则遗祸无穷。”
  李世民向魏征投去赞赏的目光,说道:“不错,就是这个道理。
  虞监,你立刻拟旨。
  ”虞世南时任著作郎,掌宫中文翰之事。
  闻听李世民召唤,他急忙起身,走到李世民身后的文案前。
  李世民接着道:“自即日起,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以待朕随时召见,询访外事。
  另诏京内京外七品以上官员,每有治国良策,可以直接上疏于朕。”
  李世民的话音一落,那边虞世南援笔立就,随即拿过来让李世民过目。
  李世民看了一遍,嘱咐道:“用宝后立刻明发。”
  李世民又目视群臣道:“乱后易治,惟用教化,且抚民以静。
  这是既定国策,朕心已定,勿复再论。
  刚才封公、萧公和魏卿三人争论甚烈,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妨说得深入一些。”
  封德彝拱手道:“陛下决心要抚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