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师古从家学中继承了研究经学的基本功,早就感受了《五经》版本不一的切肤之痛,闻听李世民钦定自己主持考订《五经》,心想这是流芳后世的美事,不由得大喜,从椅子上立起躬身道:“陛下如此重视臣下,师古惟有感激涕零。”
李世民道:“秘书省、弘文馆内的所有图书任你览取,朕另要下诏,令百姓士子争相献书,以备考订之需。
颜先生,你既然领下这件事儿,中书省的事儿就不要多管了。
温卿,颜先生的官职还挂在中书省,具体细务可交给别人办理。”
“臣遵旨。”
温彦博、颜师古齐声答应。
颜师古现任中书侍郎,为正三品,是中书省内中书令之下的最大官员,承担着大量的日常事务,繁忙自不必说。
陆德明说道:“陛下考订《五经》,徇是耸动学林的一件美事。
老臣浸润经籍日久,欣喜自不必多说。
老臣想,待师古考订《五经》之后,还有一件更繁重的事儿要做,即是要对经书进行统一的注疏。
如今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科举之时往往缺乏统一答案,即缘出于此。”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朕想过这件事儿,只不过《五经》尚未考订,不好为之注疏。
好吧,既然陆先生这样说,现在也要着手来做。
孔先生,你深明《五经》,隋末时曾与名重海内的经师刘焯辩难经义,可见你对南北经学深有造诣,对《五经》进行注疏一事就由你主之了。
你可精选天下名儒以为助手,先做一些前期工作。
待颜先生事毕,也让他来助你。
名目嘛,现在也可定下,颜先生考订的《五经》可名为《五经正本》,你依此注疏可名为《五经义疏》。”
孔颖达也欣喜过望,躬身领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3)
李世民诏令考订《五经》并为之注疏,对后世影响极大。
自有唐一代,乃至后世,《五经正本》成为各级学校的标准教科书,《五经义疏》也成为科举的标准答案,影响极大。
李世民定下了这些事儿,忽然想到远水解不了近渴,遂说道:“至于眼下的会试,只好多依人力了。
像命题、判卷、审核,就由玄龄、如晦、褚、陆、孔、颜、虞等先生辛劳一番了。
取贤选士为国之大业,不可有任何懈怠,想你们不会枉费朕的这番心思。”
陆德明拱手道:“陛下即位以来,虽时日短促,然励精图治,诸事渐有端倪。
命题、判卷及审核事关取士大业,臣等不敢怠慢。
老臣以往常常爱钻牛角尖儿,遇到这等大事不敢含糊,一章一句定与他人剖说明白,不敢擅专。”
陆德明年纪既长,名气又大,在儒林中有着泰斗的地位,遇到学术纷争时,他每每排解常常一锤定音。
他的结论未必使每人都服气,然碍着他的名气不敢吭一声。
今天他当堂表示与别人积极沟通,实在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儿。
周围人听到后,不免心生感激,李世民也赞同,笑对他点了点头。
会试有条不紊地举行。
考试之日,举子们自备蜡烛、饮食,以及各种考试所用之物,通过层层关口,鱼贯进入贡院。
这些举子自晨开始入院考试,至暮方退。
唐制规定,举子们到了晚间还没有交卷,许烧烛三条。
若三条烛用完,则必须交卷。
李世民这日早朝之后,轻车简从来到贡院对面的城楼上观看。
就见一千余名举人手携脂烛餐器,肩扛单席,听到吏员呼其姓氏则入于内。
其时天色尚暗,如长龙一般的队伍缓缓移入贡院。
李世民看了一会儿,忽然纵声大笑:“天下英雄,尽入我囊矣。”
放榜之日,榜前万头攒动。
就见进士科黄榜上,褚遂良以头名得中,成为新科状元。
人群中有人知道褚遂良的来历,不免嘀嘀咕咕:“知道这褚遂良是谁吗?他是现任吏部尚书的公子啊。
都说此次会试公正无偏私,看来也未必呀。”
其实褚遂良得中状元,尚费一番波折。
考生们经过帖经、经义、策论、诗赋考试之后,陆德明等一班人认真地阅卷、复核,其中进士科一百一十七号考生综合分数列为第一,成为进士科的状元。
放榜前一个时辰,房玄龄、杜如晦、褚亮以及御史台、大理寺人员来到贡院,监督揭名的过程。
进士科作为最显赫的科目,其状元姓甚名谁自然引起众人的注目。
两名吏员小心翼翼揭下一百一十七号试卷的糊纸,他们认真地核对了一遍,然后喝道:“进士科一百一十七号考生,名为褚遂良。”
房玄龄等人听到褚遂良得中进士科头名状元,纷纷拱手向褚亮道贺。
杜如晦说道:“褚先生,所谓书香门第、将门虎子,令郎今日是也。
令公子曾蒙皇上夸奖,今日又得中状元,果然名副其实。”
大理少卿孙伏伽今天代表大理寺到场监督,拱手祝贺道:“褚尚书,令郎脱颖而出,足见你教子有方。
杜仆射所言不错,当今皇上即位后的第一任会试,让令郎折桂,更显得不一般了。”
褚亮看到儿子得中状元,自然欢喜异常。
听到众人的道贺之词,渐渐冷静下来,说道:“这件事儿不妥。
我现为吏部尚书,却让儿子得中,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
房玄龄摇摇头,说道:“褚先生如此高风亮节,令人赞叹,然这样想就有些太过了。
皇上多次说过,用人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令郎此次折桂,是靠他自己的实力考出来的,且此次采用‘糊名’之制,最是公平,我想是不好做手脚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4)
杜如晦也说道:“对呀。
褚先生这样想,岂不把我们陷于不义之境地吗?”
褚亮大惑不解,问道:“不义境地?你不要危言耸听。”
“此次会试,皇上要亲自参加闻喜宴,又让我们三人为主考官。
另陆、虞、颜等先生谨慎命题,认真阅卷。
若到头来,因为令郎得中状元而说此次会试不公,我们今后还有何面目办事?”
褚亮坚持己见:“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然犬子为进士科状元,影响太大。
要不然这样,让他降为十名之后,影响就会小一些。”
房玄龄、杜如晦摇摇头,坚决道:“不可。”
孙伏伽催促道:“褚尚书,房杜仆射既然这样说,你就不要再固执了。
如今贡院外学子翘首以盼,不可耽误了放榜的时辰。”
褚亮想了一下,然后起身向外走去。
边走边说道:“此事万万不可,我要找皇上辩说明白。”
李世民此时正在政事堂里,在场的人有高士廉、温彦博、长孙无忌、魏征,大理卿戴胄也刚刚赶到这里。
戴胄来见李世民,显然有急事要奏。
他向李世民行礼后,急促说道:“陛下,那两名冒牒参加会试者,其实罪不当死。”
此次会试,考生云集京城,前面已经说过,能够成为举子来参加会试者,皆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和预选程序。
武德年间因管理不严,请托之门大开,时人谓之曰“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
各种舞弊现象随之而来,他们或伪造身份取得会试资格,或考试时夹带图籍乃至请冒名假手代考,种种花样,不一而论。
所司虽屡加纠绳,然不能止绝。
李世民深知这些流弊,事先发出了数道诏令,要求令行禁止。
像诡资荫冒牒取得会试资格,诏许自首后可以退回原籍;若不自首,一经发现,其罪当死。
新皇帝诏令一出,自然令许多人悚然而退。
然有两名胆大的依然大摇大摆来参加会试,妄想侥幸得中。
大理寺负责审查考生资格,戴胄是名极认真的主儿,他从吏部请来数人帮助审查,一下子将此二人从中筛出,顿时将他们下在狱中。
李世民听说了这件事儿,嘱咐戴胄道:“放榜之日,可将此二人押之朱雀门前当衙枭首。
这样得中举子欣喜,作伪者伤悲。
” 戴胄当时点头答应,毕竟是皇上的金口圣谕,那是一点都不能含糊的。
然他回衙后翻看《武德律》,发现律中规定对作伪者的最高处罚为流放,罪不至死,于是急急忙忙来找李世民请旨。
李世民正一团高兴与高士廉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