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期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经济严重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财政状况十分窘迫的情况。这样,如何保证财政收入、恢复发展生产,同时又要继续进行征服和统一战争,就成为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3.腐败的官场吏治
由于清军大举入关的时候,大量原来明朝的大臣投降,而在那个时候,当时的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为了能够迅速地夺取全国江山、迅速地稳定长期战乱的局面,对于这些降官降将基本上采取了全盘接收、官复原职的办法!这个办法,不但迅速导致了原来明朝官场中的弊端没有清除出去,反而传染了关外来的满洲大清官员!这些满汉官员不但不尽心任职,反而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更有甚者,还党争不断。
4.蔓延的不满情绪
由于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期,实行的六大错误决策(颁布圈地令,颁布剃发令,颁布投充法,颁布逃人法,颁布“禁关令”,屠城),给广大的汉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痛,引起人民群众广泛的不满。
我们说,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造成新建立的清朝统治的不稳定甚至随时有被颠覆的危险。
在这样的局势下,我们就应该知道,历史交给康熙皇帝和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的任务是多么艰巨了!
二、三大正确的决策
辅政伊始,鳌拜等人便打着遵守“先帝遗命”的旗号,实行了如下正确的措施:
1.积极整顿吏治
针对迅速腐败下去的吏治,鳌拜等辅政大臣进行了积极的整顿和改革,来提高行政效率和官员的办事能力,清除官场恶习。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辅政仅仅半个月之后,鳌拜等辅政大臣就以康熙皇帝的名义诏谕各官:“朕以冲龄践阼,初理万几,所赖尔大小臣工,同心协力,矢效赞襄”。次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阿思哈就提出对巡按的十项要求,对能够“恪遵上谕,洁己爱民,奖廉去贫,兴利除害……又能大破情面,纠察地方恶宦劣衿者”分别升迁;能“谨慎奉法,察吏安民者仍留原任”;“行事碌碌,无实政及民者”降调外用;而“徇情贪贿”者要革职治罪。奏上之后,御批:“这所议各款,务须恪遵力行,不得视为虚文,著通行严饬。”
鳌拜还曾经于1665年春命令有关各部门严查督抚在地方的劣政,1666年初又下令对公然受贿的地方督抚大员“从重治罪”。鳌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仅1667年一年之内,就将贪酷、不谨、罢软、年老、有疾、才力不及、浮躁等官共563人革职,还裁撤了各省大小衙门官吏3849名!
此外,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为了提高行政效率,1660年春,鳌拜还要求所有官员“进奉本章,关系政务,应切实陈奏……事情正理,明白敷陈,不得用泛泛文词”,还在明朝规定所有本章不得超过一千字的基础上再度减少到所有本章不得超过三百字。与此同时,还规定了完结事务的时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8。鳌拜专权之谜(2)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措施实际上是在严格践行多尔衮在1647年确定的官吏的“四格六法”的考绩办法。
“四格六法”我们在前面的《正说多尔衮》中有所介绍,四格是从操守、政绩、才能、年龄四个方面对官员作出评价;六法是从“不谨、罢(Pí,通“疲”)软无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六个方面处理不称职的官员。
看来,造成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期出现的满汉官员不尽心任职、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党争不断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
此外,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1660年春,鳌拜还一举革除了大清王朝强大的宦官势力——内官十三衙门,为整个大清王朝避免宦官干政肃清了道路。
2.努力发展经济
鳌拜辅政时期,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发展经济。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奖励垦荒。奖励垦荒这项措施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代比较有作为的封建王朝建立初期通用的措施,鳌拜辅政时期也不例外!但是在具体措施上,除了实施一些以前历代王朝都能够实行的诸如开荒归己并开荒者的减免赋税、以垦荒的数量作为对地方官员奖惩的标准、灾荒年间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等措施之外,鳌拜辅政时期还有很多创新,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政府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鳌拜还命令发给各地穷苦百姓及投诚官兵耕牛、种子和银两,为他们创造垦种田地的有利条件!这在以前是少有的。又如根据《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记载,清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导致四川地区人烟稀少、经济残破。在这种情况下,鳌拜提出“无论本省、外省文武官员,有能招民三十家入川、安插成都各州县者,量与纪录一次;有能招民六十家者,量与纪录二次;或至百家者,不论俸满,即准升转”。这对恢复发展四川的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实行“更名田”。鳌拜辅政时期,在经济上的一个最为后代历史学家肯定的一个德政,就是实行“更名田”。这项措施,也是他在担任辅政大臣的过程中,最后的辉煌——因为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仅仅两个月,他就被康熙皇帝拿下了!
1669年春,鳌拜下令“命查故明废藩田房,……给与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并“将无人承种余田,招民开垦”,这就正式承认了农民在明末起义中获得的部分成果。
3.减少军事行动
鳌拜虽然是追随皇太极马上得天下、号称“万人敌”被赐号为“巴图鲁”的重要军事将领,但是在鳌拜辅政时期,大清王朝在军事方面的政策和行动却是很有节制的。
导致鳌拜减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原人民的强烈抵抗,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则是由于财政方面的困难——鳌拜知道,军事开支实际上是个无底洞!如若一味进攻,大清王朝很有可能步前明后尘,迅速衰落下去!因此,他们在消灭了南明永历政权之后,就迅速宣布:“从此大兵得以休息,粮饷不致糜费。宣诏中外,咸使闻知。”从而把完全统一中国的任务交给了后来的康熙皇帝!
应该说,这个时期大清王朝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为1683年最终统一台湾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就在这种条件下,鳌拜却与康熙皇帝产生了矛盾!这是怎么回事呢?话还要从康熙初年存在的三大矛盾谈起。
三、无法回避的三大矛盾
1.满汉民族矛盾——“重满轻汉”政策的遗孽
明清之际,随着满汉两大民族双方上层贵族分子争权夺利斗争的加剧,满汉两大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无可挽回的激化了。
2.是否学习先进文化的矛盾——进步与保守之争
这里的先进文化,既包括中原汉族的先进文化,也包括西方的先进文化!
8。鳌拜专权之谜(3)
清朝最初入关后的两位皇帝——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对中原汉族的先进文化和西方的先进文化抱有好感!他们都认为,只有采用汉族的制度,吸取汉族的文化才能使清朝长治久安。不仅如此,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还都拜一些西方传教士为师!
但是,以鳌拜为首的四位辅政大臣一方面对汉族则施行高压政策,不遗余力地打击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另外一方面还想方设法将汤若望下狱、准备处死。
3.八旗内部矛盾——两黄旗和两白旗之争
顺治皇帝即位前后,两黄旗和两白旗为争立皇帝,几乎兵戎相见,从而造成了难以缓和的八旗内部矛盾。顺治皇帝即位以后,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实际上掌控着国家政权,因此他们极力压制索尼、遏必隆、鳌拜为首的两黄旗。顺治皇帝亲政以后,两黄旗实际上掌控着国家政权,两白旗失势。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面对着这种种矛盾,辅政大臣鳌拜是怎么做的呢?
四、鳌拜对于满汉民族矛盾的解决方式
1.宣称“首崇满洲”
辅政伊始,鳌拜便宣称要“率循祖制,咸复旧章,以副先帝遗命”。经过篡改的顺治遗诏以“渐习汉俗”、对满臣“不能信任”等十四罪自责。这些已经表现出了鳌拜辅政时期的基本方针政策。
此后的鳌拜等辅政大臣在各方面都采取了“重满轻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