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象的事,因为这里群众早被国民党军杀怕了,只要看见部队进村,男人们立刻躲进深山,女人“扑通”“扑通”跳河逃生。部队白天把土地和浮财分给群众,晚上那些群众就会偷偷跑进地主家里求情,说“东西不是我要的,是他们强要分给我的,我现在还给你”。为何如此,很简单,为了生存。百姓们担心的是,不管你是红军或者解放军,你们早晚都会走,而我们要在这山里世世代代生活下去。这可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罕见的绝境与窘境。于是,断粮断药的部队,出现了意志薄弱者,一些解放过来的士兵逃亡了,另有些老兵也开始违反群众纪律了……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大凡军无粮饷,三天之内必成匪,因为不掠夺群众就活不下去。刘邓大军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呢?我看到在这艰难时刻,刘邓首长敏锐地发现危机的严重性,邓小平干脆直言:“这不但是生存艰难,更是我军政治危机!”刘邓首长大抓军纪,在这非常时期施行了严厉的“三个不准三个枪毙”,甚至公开枪毙犯法的战斗英雄赵桂良。此事震动三军,令当地百姓感慨万千:“他们还是当年红军啊!”当我看到书中杜义德将军固执地“追杀”一个摘了群众桔子的小战士时,不禁感到寒气逼面。哦,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一支军队为了在严酷环境中屹立不倒,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需要付出多么痛苦的代价啊!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有万将士,7个月之后,出大别山时只剩下万人,损失一半以上。他们大部分并非战斗减员,而是在严酷环境中被逼死的、苦死的。然而,熬过这一关者个个是英雄,“战士个个可以当排长!”这支大军在大别山那个寒冷的冬天所做的一切,一年之后,便在淮海战场显示异样辉煌——那个伟大战役的主体,就是饱经磨难的刘邓大军!
在阅读此书过程中,我内心的痛楚与激动交替而起,就像大别山的山岭那样层出不穷。我感觉我们此刻享受的美好阳光,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当年大别山区的寒风苦雨。共和国今天的辉煌,相当部分出自那个冬天刘邓大军承受的苦难。但它们又不仅是苦难,也是今人的财富。
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在创作上一直有个难点,就是如何让这题材不仅具有革命价值,更具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意义上价值。我觉得《冷的冬,热的雪》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两位青年作家在当年那段历史上,深入开掘,探索心灵,畅言人之窘言与难言。他们从平凡五谷中提炼美酒,他们展现的许多情景都表明,中国革命者曾有过的伟大,从另一角度证明我们人类的伟大。
寂静的山岭之所以震撼苍穹,因为山中有过我们的刘邓大军!
2007年8月于南京汤山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相关
关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报告文学已经出版了很多,关于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的艰难处境,大多语焉不详。这不该一笔带过。作者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葛红国与创作员裴志海,采访了三百余名参加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刘邓大军指战员,他们最高的有当时的纵队领导人,如六纵政委杜义德,也有旅、团级指挥员,如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十八旅旅长肖永银、政委刘昌、十六旅四十六团团长唐明春等。这些人,大多数都已经是###十岁的高龄。他们具体地详细地讲述自己的战争经历,讲述自己的战友和老乡的遭遇,讲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他们也曾作过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等高级领导,但他们面对作者的采访,毫无保留地讲述了自己在大别山的经历,也不讳言失败和挫折,甚至还有反思。如肖永银将军,不但详细地回忆了兵败王家店的经过,而且还主动地讲述了许多人在此之前并不知道的“宋埠杀匪”。
“红军、八路军就是苦出来的。可到了大别山,那日子比长征还苦,以后抗美援朝也比不上,要苦多了。”叙述过去的老人们落下了眼泪。作者也落下了眼泪。刘邓大军为了完成中央赋予的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做出了重大牺牲。就仅仅以数量来说,跃进大别山前全军共万余人。转出大别山时,实力统计万人,损失一半以上。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无后方作战,所遭受的艰难困苦,决不是能一笔带过的。这对那些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也是不公平的。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支悲壮的史诗。作者在对历史事进行宏大叙事的同时,还把目光停留在历史的细节上,用笔深入那些亲历历史事件中的个人内心,尽可能地实地记录、整理历史。 而且不但有血有肉,更有骨头,敲击起来,骨头嘠嘎作响,经受得住读者推敲和历史考验。这本书的写作,是在“抢救历史”。这是一部经受得住读者推敲和历史考验的作品。这是一部献给为大别山区人民,以及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大书。
黄泛区(1)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猬集陕北和山东,形成“双矛攻势”,形势十分严峻,需要刘邓大军尽快转入外线作战,配合西北、华北解放军反击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同时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从地图上来看,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就像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也是它的软肋。中共中央交给刘邓大军的任务,就是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更重要的是,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形势也要求毛泽东必须有所动作。
经过一年的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1946年3月,华中各地发生严重灾荒,灾民达400多万,缺吃少穿。1947年春,共产党最重要的兵源、粮源之一的太行山区普遍干旱,粮食歉收,到1948年,全区26个县共有灾民73万余人。1947年7月,晋绥解放区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华中、山东解放区也发生严重灾荒。但即使这样,为了支援战争,解放区的公粮田赋负担不但没有减少,而且仍旧普遍加重。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7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和敌人在解放区扭打,共产党人将面临极为困难的情况。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得更详细:
前几个月在晋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能打仗。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于军费开支。一个战士一年平均要用三千斤小米,包括吃穿用及装具等。野战军、地方军加起来四十多万人,长期下去实在养不起。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的总体战。再强的军队,没饭吃是打不了仗的。
解放区面积减少,还产生了另外一个严重后果,这就是和国民党军作战,缺乏战略纵深,回旋的余地也大为缩小了。国民党军一直在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它最拿手的是打阵地战,而解放军则要千方百计地避免硬碰硬地阵地战,一般都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没有地方可供运动,这仗当然要难打得多了。
还有一个政治方面的因素,共产党人也不得不考虑。那就是国民党军占领延安,虽然是共产党主动撤出的,但还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人断言,蒋介石已经稳操胜券,共产党像过早凋谢的黄花,开始枯萎了,就连支持中国革命的苏联,也认为撤离延安的决定是错误的,甚至在官方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丢失延安“中共显然失败了”。董殿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决战辽沈》,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3版,第314页。苏联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不能不认真考虑。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正在不动声色地统观全局,他觉得是到时候了,就在关键时刻拨动一下棋子,下了一招险棋,作为一桩冒险的“买卖”,那就是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蒋介石向解放区伸来的虎口般的“钳铰”中央突破,扭转战局。
这一着让整个棋局变活了。
毛泽东的意图很明显,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