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第十三舰队司令官杨威利。
杨的脸上没有爽朗的气氛。如同他曾对先寇布上校所说过的,他一直以为如果攻下了伊谢尔伦要塞的话,就可远离战争的危机。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杨只觉得自己太年轻、也太天真了。
但就算自己是太年轻也太天真了,杨也无论如何都不能认同在此时期提出的出兵论和战争扩大论的正确性。
伊谢尔伦的胜利,只不过纯属杨一个人的成功罢了,同盟军本身是没有与此相称的实力的。而且实际的现状是,军队早已筋疲力尽了,支持军队的国力也到了下限。
但是,杨所清楚知道的这个事实,似乎并未为同盟军政的首脑部所了解。
军事的胜利就像迷幻药一样。这种「占领伊谢尔伦」的甜美毒药,似乎使得潜伏在人们血液中的那种好战的天性,一下子爆发了。连理当保持冷静的言论机构,也异口同声地高呼着「向帝国领域内进攻!」;政府的宣传和情报部门也巧妙地推波助澜……。
大概是攻陷伊谢尔伦所花费的代价太少了吧!杨如此想着。如果是经由数万人以上的流血所得到的成果的话,人们或许就会说:「已经受够了!我们胜利了,但也累了,是应该休息一下;回顾过去;然后寄望未来的时候了,到底有什么事情还值得我们去争呢?";
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人们现在想的是,要胜利实在太容易了,胜利的果实实在是太美好了。相当讽剌的是,让他们有如此想法的却是杨本人。对这位年轻提督而言.这实在是完全不合本意的,为此酒量也更为增加了。
远征军的阵容,虽然还未正式发表,但已经有了初步决定。
总司令一职,由同盟军宇宙舰队司令长官拉萨尔.罗波斯元帅自己担任。他是仅次于席特列统合作战本部长的军部第二号人物,和席特列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竞争关系。
副司令官一职未设置,身居总参谋长席位的是德怀特.格林希尔上将,他是菲列特利加的父亲。往他之下配置有作战主任参谋高尼夫中将、情报主任参谋毕罗莱涅少将,后方主任参谋是卡介伦少将。这对在事务处理方面的手腕受到相当评价的亚列克斯.卡介伦而言,可是许久未有的前线勤务了。
在作战主任参谋之下,设有作战参谋五名。其中的安德鲁.霍克准将是六年前在军官学校中以第一名毕业的,最初提案此次远征计划的即是这位青年军官。
在情报主任参谋和后方主任参谋之下的情报参谋和后方参谋各有三名。
以上的十六名将官再加上高级副官及通信、警备等其他人员,构成了总司令部。
而实战部队方面则动员了八个宇宙舰队。
第三舰队、司令官路菲普中将。
第五舰队、司令官比克古中将。
第七舰队、司令官赫伍德中将。
第八舰队、司令官阿普顿中将。
第十舰队、司令官伍兰夫中将。
第十二舰队、司令官波罗汀中将。
第十三舰队、司令官杨中将。
以亚斯提星域会战中受到重创的第四、第六舰队为主,此次又把第二舰队的残存战力也编入了杨的第十三舰队。也就是说;在构成同盟军宇宙舰队的十个舰队之中,留在国内的只剩第一、第十一舰队而已。
另外,再加上统称为陆战部队的装甲机动步兵、大气层空中战队、水陆两栖战队、水上部队、骑兵部队及其他各种独立部队,连国内治安部队之中的重武装人员也纳入编制之中。
在非战斗人员方面,技术、工兵、补给、通信、管制、整备、电子情报、医疗、生活等都动员了各分野中最大限度的人数。
总动员人数三○二二万七四○○名。这等于是动员了全自由行星同盟的六成兵力。而这个人数是同盟国总人口一三○亿的百分之○.二三。
即使是身经百战的提督们,对这次史无前例的巨大作战计划也无法掉以轻心.放眼一看,有的在擦着那根本未曾流汗的额头,有的不断地喝着准备好的冰水,有的则和邻座的同僚低声私语着。
上午九点四十五分,统合作战本部长席特列元帅带着首席副官马利涅斯克少将刚踏进到会议室中,会议立即开始了。";此次向帝国领域远征的计划虽已经由最高评议会决定了……";
开口说话的席特列元帅,表情和声音中并没有一向给人的昂扬感觉。列席的诸将都知道他是反对此次出兵的。";但远征军的具体行动计划步骤仍未确立,本日的会议即是为了决定此一事项.同盟军是自由国家的自由军队,希望各位根据这种精神,热烈的提议和讨论。";
或许有人从欠缺积极性的发言中看出了本部长的苦恼,又或许有人会对那教条主义似的语调感到轻微的反感。在本部长合上嘴时,全场静默;暂且还没有任何声音。似乎是各自浸入了沉思之中。
杨在脑里反覆想着不久前从卡介伦那里听到的事。";总之,三个月后有统一选举。在这些日子,战争的负面影响;使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存在的问题日益严重;不祥之事时有发生。为了赢得选举必须将市民的注意力引离到外界去,也就是此次的远征了。";
杨心想:";这就是统治者为了掩饰失政的手段了。如果国父海尼森地下有知,也会为之叹息吧?他的理想并不是要人们为他筑起那高达五十公尺的白色纪念像,而是要筑起一个防止当权者恣意侵犯市民的权利及自由等等危险的社会体制吧!";
就像人类会衰老一样,也许国家也难以避免地会堕落和颓废。但即使如此,为了赢得选举以维持今后四年内的执政,而把多达三千万人的将兵送进战场的做法,这是超乎杨所能理解的。三千万的人、三千万的人生、三千万的命运、三千万的可能性、三千万的喜怒哀乐…把这些置之死地;加入牺牲的行列中,换来的利益却由身处在安全地带的人们独占。
从事战争者和教唆战争者之间,这种极不合理的相互关系,自有文明以来,经历了这些时代却丝毫没有改善。可能古代的霸王那种挺身阵前,和士兵一起以己之身去迎接危险的行为还要比现代好些吧?这大概可说是教唆战争者的伦理性低落的证明了……。";我相信此次的远征是我同盟开国以来的壮举。能以幕僚的身份参加,这份军人的荣誉是无可比拟的。";
这是最初的发言。
语调中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让人听着很不舒服;这个像拿着稿子在朗诵似的声音是发自安德鲁.霍克准将。虽是个二十六岁的青年,但看来却比实际年龄要来得老,让人觉得杨还比他年轻些。那缺乏血色的脸颊似乎太单薄了,眉目倒还清秀。只是那仿佛总想着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高傲眼神和扭曲的嘴唇,使人对他的印象更为灰暗。虽说像杨这种与优等生表现无缘的人,看到这种秀才本来就会戴上一副偏见的眼镜……。霍克委婉地将军部的壮举…他自己所提案的作战…以美丽的辞句自赞了一番之后,接着发言的是第十舰队司令官伍兰夫中将。
伍兰夫是曾经征服古代地球半壁江山的骑马民族之后裔(注:很明显地;是指蒙古人也;其实他的名字译作乌兰夫更为合适。;)),是个筋骨壮健的壮年男子。浅黑的双眼散发出锐利的光芒。在同盟军诸提督当中,以同盟首屈一指的勇将之名而受到市民的拥护和爱戴。";既然我们是军人,只要有了前进的命令,不管是何处我们都要勇往直前。更何况是要直捣暴虐的高登巴姆王朝的根据地,当然更是义不容辞了。但是;不用我多说,雄图伟业并不等于轻率无谋。周详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我想询问;此次远征在战略上的目的是什么?";
是侵入帝国领域内和敌方打一仗即可呢?或是要以武力占据帝国内的一部份领地呢?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如果是永久的,是否要将占领地要塞化呢?而如果是暂时的;是否意味着必须给予帝国军致命的打击,以迫使银河帝国皇帝立下和平誓约之后归还?作战本身究竟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呢?……。";我想问这些问题。";
伍兰夫一就座,席特列和罗波斯元帅仿佛在催促回覆似的一同将视线投向霍克准将。";只要以大军长驱直进到帝国领域的内部深处,如此就可让帝国的那些人为之胆寒了!";
这就是霍克准将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