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以,公孙直接便接口说道:“既然父亲大人统一出兵,那么我这就通知烈山准备作战!”
可以说,公孙这是打算趁着少典松口的机会,直接就将这件事情最终确定下来。但是,很显然,公孙就算是在此时,依靠有心算无心,用出兵与羲爷爷的飞升这两件事情,交替,来扰乱少典的思路。但是,公孙这一辈子都有一个地方,是永远也超不过少典的。那就是,公孙的年龄与阅历,永远都比少典少一截。
在公孙出招,打算“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时候,有些发蒙的少典,直接给公孙来了一个“以慢打快”。可以说,少典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短时间内弄明白公孙在说什么。少典刚才的话语,只不过就是想以退为进,稳住公孙,探明公孙这一次来的真正目的。
果然,
姜还是老的辣。少典那万金油一样的话一扔出来,公孙便直接暴露了自己的意图。只听少典紧接着公孙自作主张的话语说道:“慢着!我哪里说过同意的话?我说的是,要出兵,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无论是方式,还是方法,都必须要经过研究,才能最终决定!”
如果说,少典之前的那句话,是稳住公孙才用的缓兵之计的话。那么,少典这一次说的话,很明显就是再告诉公孙,出兵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正如刚才咱们介绍的那样,只要少典一直说出兵的时间与方式都在研究中。那么这个兵,就有可能永远也出不来了。
由此可见,公孙虽然在北冥历练多年,但是北冥那边的环境,U看书.uukansu似乎对于阴谋方面,并没有的培育作用。公孙精巧的设计了一系列的计划,目的就是扰乱少典的判断,将出兵这个事办成一个“生米做熟饭”。怎料想,在少典“老谋深算”的应对下,出兵的事情虽然并没有直接搁浅,却也只能算作是“先斩后奏”了。
公孙与少典之间的斗争,可以称的上完完全全就是技巧输给经验的典范。公孙不管脑筋转的再怎么快,出招出得再怎么杂乱。在少典这个老师傅面前,全部都被少典富有经验的简单两招,就收拾下来了。而且,公共孙与少典之间,还不仅仅是普通的上下级那么简单,还有一层父子关系在里面。
可以说,按照一般意义来说,此刻公孙无论多么憋屈,也要接受斗阵失败的结果。如果公孙不是一个少年成名,青年有为的人,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二世祖。公孙现在至少还有两个备选的方案可以动用。其中之一就是认命,及时通知烈山,暂时不要出兵。而另一个就是像一般的二世祖一样,仗着自己是族长的儿子,直接暗地里调动军队,出城战斗。
首先,第一个方案,依照公孙此刻的情绪,与这么多年在北冥的经历来看,倒不是不能实现,只是公孙不可能这么去做。至于第二个方案,公孙还真的存在不经过少典便调动九黎部军队的实力。并且,依照公孙这些年闯下的名声与威望来看,公孙极有可能能调动出比预想之中,多的多的军队。但是,公孙此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想小打一仗发泄一下。公孙想要做的是,倾尽举族之力,直接跟城外的联军来一次大决战。
下犯上()
可以说,如果一切都必须要按照公孙之前预想好的那样来展开,很显然是不现实的。通常意义上来讲,公孙是不可能在身为上级兼老爸的少典这里占到什么便宜的。
不过,此时大脑正处在超高速运转状态的公孙,又怎么会按照常理出牌呢?此刻在公孙的脑海里,基本上已经开启了以解决问题为最优先的思考模式。既然,依靠亲情无法完美解决眼前的状况。那么,公孙或许只有采取“公事公办”的出事态度的资本与机会的。
显然,如果暂时不去考虑少典与公孙之间的父子关系的话。仅仅凭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公孙显然也是斗不过“经验丰富”的少典的。不过,在单纯的上级与下属的关系之间。或者说,仅仅是考虑族长与同龄族中勇士的战将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战将向族长请命出兵被驳回的时候,这个战将仍旧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首先一条,便是战将服从天职,遵守命令,并就此作罢。另一个当然就是,战将倚仗自己的武力,采取武力逼迫的状态,直接让族长就范。
毋庸置疑,依照公孙的性格,自然不会选择第一条路。不然的话,公孙也就不用在此浪费这么多脑细胞,直接就不来找少典就是了。那么,公孙也就只剩下选择第二条路这一个方案了。
只不过,就算公孙能勉强自己,暂时忘记自己身为少典的长子这件事情。臣属以武力逼迫上级,这种事情恐怕也不是那么光彩的。
幸运的是,公孙在想到这个问题之前,便已经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在彼时,能顺利地像羲爷爷将族长之位传给少典这样,直接将族长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的情况,自然是每一个老族长都愿意见到的。只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新任族长,在从自己的父亲手中接过执掌一族命运的权柄之后,都能坐稳自己的位置。
很遗憾,彼时并没有如今这么健全的法制。放眼整个人族,基本上采取的都是首领决断一切的人治。而人治最大的特点便是,“不怎么讲理”。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人治第一个不讲理的地方就是,小到一个部族,大到一个大洲,基本上全都靠身为首领的人的阅历与是非观来评判善恶对错。如果首领的处断十分公平还好,如果首领处事并不公道,那么便那只能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来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而人治的另一个“不讲理”的地方,恰恰就是针对做决断的领袖的。喜欢挑刺的人,肯定会好奇,一旦做决断的领袖,背离了多数人的意志,这又该如何呢?
这个问题很尖锐,但这确实是人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彼时,不管领袖出于什么原因,一旦做出了背离多数人利益的决定。损失利益的多数人,自然被会不开心。这种因为吃了亏而造成的恼怒情绪,显然不是单纯依靠讲道理就能化解的。就算,在之前需要决策的事情之中,是少数人掌握了真理。显然也阻拦不住,多数人的愤怒。
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首领如果是一个实力足够的人。可以用自身的实力来威服多数不满的人,或许还能在之后慢慢用德行与道理慢慢化解矛盾。而一旦这个首领实力不足的时候,很显然,这个首领便会被多数人推翻,重新拥立新的首领。
当然,这便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就算首领一直都依照多数人的意见做决定,那么如果受损失的少数人中,有一个个体实力极其强大的人,
又当如何呢?
其实,这更好解决,如果这个实力强大的人因为吃亏而不满,根本就没有人会阻拦他向现有的领袖发起挑战。换句话来说便是让这个人与做决断的领袖来一场个人之间的较量。就如同兽群更换首领一样,谁打赢了,谁便拥有统治受群的权利。只不过,人族终归与一般的野兽有区别。人族不一定就会无条件的服从某一个领袖,更加不一定需要通过战斗才能决定权利的更迭。
有些心明眼亮的领袖,在自己老去的时候,便已经能看得出自己的部族之中,哪一个年轻人能接替自己的位置。这些年老的领袖,会主动在晚年之前出权柄,以换取自己能得到善终。而这种情况,。ukanshu在我们的历史之中,被称为“禅让制”。
很显然,公孙想到的办法,便是借助上述的规则。只不过,人族发展到彼时,至少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而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的时间里,压根就没有一次挑战是在父子之间进行的。更何况,即便是自己的儿子十分出众,父亲将权柄交给儿子,也应该是父传子受,根本算不上禅让。就更加少有,儿子从父亲手中直接抢夺权柄的情况了。
是以,公孙在心中决定要向少典发起挑战的一瞬间,便也同时决定,要暂时放下自己身为人子的身份。
只不过,就算公孙能放得下身份。身为父亲的少典,又如何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向自己发起争夺权柄的挑战呢?
想到了这一节的公孙,直接就越过了挑战与接受挑战的步骤。依照此刻对于公孙来说越来越紧迫的时间,左右公孙已经将调兵遣将的事情做成了先斩后奏的结果。那么,公孙自然也不介意再来一次先斩后奏的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