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刚刚绕过崖壁,从山坳里拦路跑来一群人,接二连三跪了黑压压一片。老者年逾花甲,少者乳齿刚退,一个个磕头作揖,哀求不止,常伯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景弄得迷惑不解。
这时,一个老者喃喃说道:“部落亟待祭天,时辰已到,只缺猛虎一只,求勇士大开宏恩,赐予俺,以济大难。”
常伯听罢,实在为难。这可咋办呢?具茨山下的千万民众也在期待着祭物啊!
男女老幼见他犹豫不决,便放声哭泣,哀求不止。他不觉眼泪夺眶而出。都是臣民,同属一类,他怎能忍心就这样走呢?若是不走,回去又如何交代?这时,他已顾不得这些了,心一横,把老虎从马背上卸下来,交给了那老者。他又返回山坡,把那四个后生的尸体搬上马背,急忙往回赶路。
再说具茨山脚下,千万民众每日聚集在祭台下,期待捕获野兽的人归来。那别处人马早已先后返回,并按照吩咐,交了野物。唯独常伯一行,眼看时辰已到,却不见踪影。万一缺一虎头,就要耽误大事。民众们望眼欲穿,心急如焚。
正当大家猜疑不定,焦急等待之时,常伯终于回来了。众人一看,大失所望。祭台下一片骚乱,哇哇乱叫不止:“杀了他!杀了他!”几个青壮男子已跳上祭台,就要动手杀常伯。
黄帝制止众人,要常伯把话讲清再说。
常伯抹把泪水,讲明猎虎并送给别的臣民的经过。黄帝和众人听罢,认定他舍己为人乃是人的本性,又赞扬不止。可给了别人,自己部落该怎么办呢?大家又是一阵焦急。
突然间,常伯大吼一声:“父老乡亲,缺一只虎头,不必犯愁,用我的人头顶替!”说罢,抡起石斧,就要自刎,忽听轰隆一声巨响,从天际传来雷声。黄帝和众人把常伯石斧夺下,仰望天空,只见狂风骤起,乌云四合,不一会儿,雨点噼噼啪啪从空中落下。
轩辕黄帝跪下了,祭司跪下了,常伯跪下了,千万个民众跪下了。一个个泪挂脸颊,仰望苍天,任雨浇下。
大雨连降数日,人们欢呼不止。
讲 述:史丙臣
整 理:蔡柏顺
流传地区:河南新郑
skbshge
第四十节 天师岐伯降生的传说()
在上古时代,庆阳北部山区一带,是个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很适宜放牧牛羊的地方。特别是庆阳县城东河湾处,阳光充足,河水甜香,山湾河水合为一体,更是适宜养人畜之处,这里住着一户姓岐的两口人家。两口子相亲相爱,白天忙着在野外放牧牛群羊只,夜间回来后,男的忙着照料小牛小羊羔,女的忙着挤奶、做饭、做衣裳,小日子过得倒也舒心。可是,两口子年近40岁,膝下仍然没生养下一个孩子,女人也被繁重的活儿累了一身病,但是她总是带病帮着男人一起到山间放牧牛羊。有一天男人硬留她在家里休息,可是男人刚赶上牛羊上了山,女人就背着男人,偷偷到山里采集果食。她看到花丛间蝴蝶双双飞舞,看到林子中间母山鸡引着小山鸡娃在地上觅食,不由心里暗暗难过,流着眼泪。她干脆跪在地上,祈求苍天赐一男或一女。这一天,南方天空突然来了一股黑云,顿时雷电暴雨交加,山间独自一人采食的她,一时害怕,藏在附近一个不太大的山洞里避雨。这时她想,我若有一孩子做伴,孩子也会替我壮壮胆,那该多好啊!不由大喊:“天赐我一子吧!”话音没落,她觉得顿时眼前一片漆黑,一团火向她藏身的洞口扑来,火团不住地向她怀里钻,这时她觉得浑身上下一阵麻木,霎时失去理智,好像进入了一个更快乐的世界。她苏醒过来时,天气已是晴朗无云。她觉得今天精神格外爽快。当天晚上,她将这一稀奇古怪事告诉男人,男人不住地发出笑声。过了几天,女人总是呕吐,并且吃饭不香。几个月过去了,女人的肚子越来越大,还常说肚子里的东西动弹。十月后有一天,果然女人生下一个男孩,孩子大大的凤眼,浓浓的黑眉毛,特别是那大而又长的耳朵,可以拖到肩膀上,饱满的天庭,红彤彤的脸膛,更使人喜爱。两口子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天赐”。天赐自幼聪慧,非常孝敬父母,15岁那年,他看见50多岁的老父老母,还带着衰老多病的身子,为全家生活奔忙着,就坚决要代替父亲在外面放牧牛羊。他在外面放牧牛羊时,一边在山林放牧牛羊,一边请教老者,寻找给老人治病的药方,辨识许多草药的性能。他采集回来的草药,都要自己尝尝,然后按药方,在山里偷偷地熬好,自己先尝着喝,再为父母治病,他父亲的病真的就好了。年长日久,天赐记载了许许多多治病的药方。他给老人治病的消息传开后,找他看病求医的人也越来越多,果然是药到病除。不到20岁,天赐成了当地出名的医师。当地人们非常尊敬他,尊他为“师父”“医伯”。后来黄帝轩辕来庆阳巡视,发现了天赐这位医师,就拜他为师,赐他为“天师岐伯”。后来庆阳人为了纪念这位医学祖师爷,在他出生地药王洞处,修筑一座药王庙,还在县城的南城外瓮城,修建一座岐伯庙,庙门上悬挂着轩辕黄帝赐的大匾:“天师岐伯”。庙里墙壁还画了《天师岐伯给人治病》《轩辕黄帝拜岐伯为师》《岐伯助轩辕灭蚩尤》《岐伯与轩辕黄帝写医书》等生动的壁画。每逢农历三月五日,天神岐伯圣诞之日,当地官员百姓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同治年间。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岐伯的药方只是在民间口头流传于后世。
整 理:王光普 张永正
流传地区:甘肃庆阳
skbshge
第四十一节 岐伯治病论医()
一
自幼聪明的岐伯,对每件事情,都要摸清他的来龙去脉。他年轻时,在山野里察看蜜蜂活动规律时,没留意脚被树枝刺破,血如泉涌般地流了出来,忙乱中,伤脚又踩到了叶子长满白尖刺的小草,顿时流血止住,疼的感觉减轻。于是他忙用手拔下了几棵嫩枝,捂在伤口之上,霎时清凉透心而过。随后他把这种草带了回去,晒干碾成细末,反复用于止血,效果极佳。岐伯给这种草起名“剌芥草”。在炎帝和黄帝的战争中,岐伯用自制的止血药,为许多将士治好伤口,将士们说他是一位具有奇才神术的神医。
一天,岐伯发现一群围猎的人手脚如树皮,风霜给他们衣不遮体的四肢留下道道血痕。于是他立即动手,用火烧熟了土豆,用石块反复砸成糨糊状,贴在他们流血的手、脚裂伤处。几天后,全都治好了他们。岐伯在治病中得出:人食的百样物质可治百病。他说这些物质,互利害而抗衡,相依赖而生存。他在《内经》中指出:人体是由阴阳物质构成的,相依赖而生存于一体,相反则相成。因此,治病的时候,必须身病心治,心病身治;心身平衡则病消,心身失衡则病生。在人的情绪上也物极必反,乐极生悲,阳极生阴。他说,万物皆为师,万物皆有灵,采大自然中的天象、地象,吸收大自然的灵气,认识地理万物,则万物可得。
同是一个天地,同样是人,有的长寿,有的则寿短,皆因天地与人各异所致,如果能掌握好人体自身机能,运用好阴阳这个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就能顺其自然,获得心身两个方面的健康。
二
岐伯的叔母不幸失去心爱的儿子,忧思成疾眼睛也不好了。岐伯精心医治,但效果很差,于是他多方开导,让叔母从宽处想,改变忧思的心情。不久,未用药治其眼病,却大为好转。岐伯通过叔母的病情认为眼睛是心灵之窗,“心之官则思”。药治为阳,心治为阴,事以中为平,心以中为空,国以中为和,物极必反。心身平衡,即阴阳平衡,顺其自然,是他最早发现,并身体力行。他说:“心想为首,形体为辅,药物治病次之,无论何人有病,首先要从生病的根子查起,先查心,后查身,再用药。单纯就病治病,就病服药,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是对症下了药,但缺少心疗的对策办法,只会用全药并不灵,或无效果;即便是有点效果,时间不长,又老病复发。”
岐伯还说:“为什么说老年人一旦有病,治疗痊愈效果很差,主要是心治的愿望差,治与不治的想法持平,难于治好的想法大于有希望治好病的想法,因此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失去了新鲜、好奇感,药味与心能力量大为逊色,加之病者所处的社交环境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