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教法后,扫除一切忧愁,欢喜作礼而去。
有一次,一个外道梵志的独生子死了,他昼夜追思,蓬头垢面,衣服破烂,露宿于冢间,啼哭不已。佛陀经过,十分哀悯,对他说:“今日的愁忧苦恼,皆由恩爱所生。”
梵志听了,豁然大悟,逢人便说:“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
这句话展转传入波斯匿王的耳中,王感到非常疑惑,就问虔诚学佛的末利夫人:
“一般人都知道恩爱合会皆生欢乐,何独佛陀说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
“大王!您欢喜见到我吗?”末利夫人温柔地问。
“夫人!我一见到你就感到欢喜无忧,更希望你能生生世世陪伴着我。”
末利夫人收敛起笑容,愁忧问道:“如果有一天,我必须离开您,永不再会面,您会伤心难过吗?”波斯匿王一时无语。
末利夫人接着说:“人生在世,有很多烦恼来自于恩爱不能舍离,有家忧家,有财忧财,愚者处其中而不自觉知。佛陀说人生短暂,世间无常,有生无不死,合会要当离,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因此,贪恋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将招致苦果。”波斯匿王听了,若有所悟,默默不语。
在佛法长期的薰陶下,波斯匿王渐渐有所体悟。有一次,波斯匿王向佛陀提起舍卫城的大富长者摩诃男往生了,留下一大笔财富,因无子息,只得将财产归于国库。摩诃男长者生前十分节俭苛刻,虽然家财万贯,却陋食敝衣,也舍不得布施贫困,供养僧伽。王不禁叹息:“世间上的人得到胜妙财利能够不起贪着,能够不放逸纵情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佛陀随即说了一首诗偈:
贪欲于胜财,为贪所迷醉,
缘斯放逸故,当受大苦报。
慧者得胜财,能自乐受用,
广施作功德,生天受福乐。
波斯匿王听了这首诗偈,心生欢喜。在佛陀谆谆教诲下,渐渐匡正言行,不但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也成了佛陀忠诚的护法弟子。
佛陀在舍卫国前后住了二十五年之久,许多圣典就是在此处宣说的,例如:《阿含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经》等,可见佛陀对于该地弘化的重视,而波斯匿王护教的功德,也影响极为深远。
从前,大车国王有三价太子,最小的太子叫萨锤那。
一天,风和日丽,三位太子进山打猎,来到深山谷,见一只母虎因产后体弱,捕不到食物,饥饿难忍,想吃身旁的幼子保命,但又难以下口,正犹豫不决。
“老虎母子太可怜了,我不能让它们活活饿死在这里。”三太子萨锤那心想,“老虎虽然恶名在外,但也是几条生命,应该想办法救活它们!”决心已定,他怕二位兄长阻拦,谎称自己有件小事要办,让兄长先走。
兄长走远以后,他来到老虎前,脱了衣服,躺在虎口边。但是,母虎的身体大虚弱了,连吃肉的力气也没有了。此时,萨锤那救虎之心更加迫切了。心想,若再耽误时间,老虎母子就性命难保。他折了一根竹刺,登上山崖,刺破喉咙,纵身跳下落在虎口前。母虎闻着血味,用舌头舐食,身体才有了点力气,挣扎起来,将萨锤那的血肉吃完,领着小虎走了。
二位兄长在山谷口等了半天,不见弟弟赶来,又返回寻找。人和虎都不见了,只见山崖下一堆白骨。他们从衣服上认出这是萨锤那的尸骨,放声大哭,十分悔恨,不该留下弟弟喂虎。最后一想,人已死了,哭也无用,拿起萨运那的衣服,回宫报信。父母一听这个不幸的消息,悲痛欲绝,来到山谷,抱尸痛哭,昏到在地。众人急忙呼唤,才逐渐醒了过来。将三太子的尸骨运回王城,建造了座舍利塔,将太子遗骨供入塔中,香火四时不断,使萨锤那早日功德圆满成佛。
这幅画绘在第254窟南壁,是佛教壁画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也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此画中间最大的场面是“饲虎”,是全画的主体,突出描绘萨锤那被咬食的身躯和张牙舞瓜的饿虎正在啖食人肉,用细节来深化悲剧主题。然后沿一条旋形结构线依次画萨锤那刺颈、投崖、饲虎,兄长收骨、报信,父王痛哭、建塔等八个场面。全图结构严谨,穿插合理,浑然一体,笼罩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第437章 舍利子迷踪【13】()
聂欢到:“敦煌是佛教圣地,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故事!你们要不要听?”
“当然了!我们最爱听故事了!尤其是老公讲的故事!姐妹们对不对呀?”
“对!老公快讲!”姐妹们异口同声道。
“那好吧!”聂欢将到:“”很久很久以前,大海边上住着一户人家,只有老两口儿,靠打鱼捞虾过着清贫的日子。眼看他们老了,可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再老了靠谁养活呢?老两口为这事儿成天发愁。老婆婆每天早晚烧香上供,乞求神灵赐一个儿子。一天,老头子驾船出海捕鱼去了,老婆婆在海滩上补鱼。到了中午,天气闷热,老婆婆跳进海里洗澡,海水太凉快了,她在水中愉快地游着,心里畅快极了,好像变成了个年轻姑娘。正玩得高兴,突然,觉得一股精气进入了她的腹部。她感到奇怪,就上岸回家了。到了晚上一摸肚子,里面好像长了一个肉瘤。把这事告诉了老头子,老头子非常高兴,说:“这可能是天神显灵,给我们送来儿子!”老婆婆果然怀孕了。八十天后生下一个儿子,出世就会说话。别的孩子一年一长,这孩子一天一长,一年就长成了一个身材高大、魁梧英俊的小伙子,取名阿修罗。过了几年,老头子出海打鱼遇上暴风雨再也没有回来。老婆婆说啥也不让阿修罗出海打鱼,怕有个闪失,见不到儿子。可两张嘴要吃饭呀,靠什么糊口呢?阿修罗有的是力气,便去山上打柴,挑到市上去卖,换几个小钱度日。为了打柴方便,阿修罗就在山坡上盖了间草房,把穷家从海边搬来,和老妈一块过着贫穷的日子。
他们住的山坡下有一条大河。平常河水清澈见底,阿修罗淌水过河,去城里卖柴,倒也无事。一到雨季,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难以淌过。三天不卖柴,家里就揭不开锅了。阿修罗十分孝顺,那怕自己挨饿,也要把干粮省下来给母亲吃,那怕自己挨冻,也要把棉衣给母亲穿。河中若发洪水,阿修罗只好拼着命,抓牢柴捆,游到对岸去市上卖柴换钱。这样又过去了好多年。
一天,阿修罗到市上去卖柴,没有人要,一担柴只换回两块饼子。老母亲煮了些野莱,二人正在吃饭,来了一个化缘和尚,饿得身瘦如柴,有气无力他说:“施主呀,快给我一点吃的东西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
阿修罗二话没说,将自己的饼给了他。老和尚三下五除二把饼吃了,又乞求说:“好心人呀,这块饼我吃下去,好像没起作用。救人救到底,把那一块饼也给我吃吧!”老母亲也是个大善人,把送到嘴边的饼没舍得咬一口,便给了他。老和尚吃完两块饼,又把煮的菜汤喝光,一抹嘴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走了。母子二人毫无怨言,只好又煮了一锅野莱充饥。
第二天,阿修罗忍饥挨饿打了一担柴去市上叫卖。眼看太阳落山了还卖不掉,只好又换了两个烧饼回家。谁知一进屋门,老和尚正和母亲说话呢。阿修罗说:“老师父,你来我家,没什么好吃的招待你。只有这两个烧饼,你吃一个,让我娘吃一个吧。”
老和尚不客气他说:“你既然请我吃烧饼,为啥只给一个?我一个吃不饱,两个正好。”
“孩子,”老母亲笑着说,“把那个烧饼也给老人家吧。我不吃可以,不能慢待客人。”
两个烧饼又让老和尚吃了。
第三天,阿修罗用一担柴换来的两个烧饼还是让等在家中的老和尚吃了。老和尚吃完问:“阿修罗,你母子一连三天用野菜充饥,把烧饼给我吃了,难道一点都不怨恨吗?”
“穷帮穷,邻帮邻,你能到我家化缘,是看得起我母子,还怨恨什么哟?”
“如果我长期住下,让你供吃供喝呢?”
“非常欢迎。如果你真能长期住下,我宁可不吃,也不能让你饿着。”
“你真是个好心肠的小伙子。”老和尚说,“你待人心最诚,为了报答你的救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