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特征特性 荆杂棉142 F1
属转Bt基因棉花品种,生育期120天;株高中等,塔形较松散;茎秆光滑,茎秆较软易弯腰;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花药白色;果枝着生节间均匀,中下部结铃性较强;铃卵圆形,铃较大,吐絮畅。区域试验中株高127厘米,果枝数19。8个,单株成铃数26。9个,单铃重6。21克,大样衣分40。70%,籽指10。1克,霜前花率88。05%。
(3)抗病性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4)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米2
皮棉产量为112。38千克,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4。09%。其中,2005年每667米2
皮棉产量产106。21千克,比鄂杂棉1号增产2。66%,增产不显著;2006年每667米2
皮棉产量为118。54千克,比鄂杂棉1号增产5。46%,增产极显著。
(5)栽培技术要点 选用质量合格的F1
代种子,适时播种。4月上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种植密度为1800株/667米2
左右。施足基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有机肥、钾肥和硼肥等微肥。一般每667米2
施纯氮13~15千克、五氧化二磷6。5~7。5千克、氧化钾13~15千克。合理化控,严格遵循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塑造理想株型。加强田间管理,减轻倒伏,适时中耕,起垄培土;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抗旱;全生育期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6)适宜种植区域 适于湖北省棉区种植,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skbshge
15。 湘科棉5号()
(1)选育单位 湖南希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2)特征特性 非转基因杂交一代种。中熟,生育期117天左右。株高12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呈塔形,叶片中等大小,叶色中绿,茎秆粗壮。第一果枝着生节位适中,果枝节间长短属中间类型。铃卵圆形,较大,铃壳薄。吐絮畅,易采摘,花色洁白有丝光。单株成铃48。0个,单铃籽棉重6。2克,衣分41。6%,籽指10。7克,衣指7。6克。
(3)抗病性 枯萎病病指14。17,耐枯萎病;黄萎病病指30。88,耐黄萎病。
(4)产量表现 2007年湖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米2
皮棉产量为144。32千克,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11。10%,增产极显著;2008年平均每667米2
皮棉产量为114。52千克,比对照增产7。99%,增产极显著。2年平均每667米2
皮棉产量为129。4千克,比对照增产9。54%。
(5)栽培技术要点 营养钵育苗,4月中旬播种。中等肥力棉田,每667米2
定植1100~1300株。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花铃肥宜早施、重施,注重增施钾肥。为防早衰,应及时追施壮桃肥,坚持补施叶面肥。因其生长较稳健,化控上以轻量多次为主,塑造理想的丰产株型,提高结铃率,减少烂铃。加强田间管理,搞好病虫害的防治。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适宜于湖南省中等以下病区种植,不宜在枯、黄萎病重病区种植。
skbshge
16。 大唐1号()
(1)选育单位 湖南大唐种业有限公司。
(2)特征特性 非转基因杂交一代种。中熟,生育期119天左右。株高13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呈塔形。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茎秆粗壮挺立,不易倒伏。第一果枝着生节位为5~8节,果枝节间长短属中等类型,果枝与主茎夹角小于80°。花药白色,铃长卵圆形,结铃性强。单株成铃43。2个,单铃籽棉重6。8克,衣分42。5%,籽指11。7克,衣指8。9克。
(3)抗病性 枯萎病病指14。52,耐枯萎病;黄萎病病指24。17,耐黄萎病。
(4)产量表现 2007年湖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米2
产皮棉144。01千克,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13。4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续试,平均每667米2
产皮棉111。58千克,比对照增产7。4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年试验平均每667米2
产皮棉127。8千克,比对照增产10。46%。
(5)栽培技术要点 4月上旬抢晴天播种,营养钵保温育苗,5月上旬移栽。每667米2
定植1000~1200株,行距100~110厘米。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和硼、锌肥等微肥,重施花铃肥,8月份补施盖顶肥,施肥要根据苗情做到少量多次。苗蕾期及时防治棉蚜虫、棉红蜘蛛。根据虫情预报及时防治蕾铃期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适宜于湖南省枯、黄萎病中等以下棉区种植。
skbshge
17。 禾盛棉66()
(1)选育单位 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2)特征特性 非转基因杂交一代种。中熟,生育期119天左右。株高12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呈塔形。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茎秆粗壮挺立,不易倒伏。第一果枝着生节位为7~8节,果枝节间长短属中等偏短类型,果枝与主茎夹角小于75°。铃卵圆形,结铃性强。单株成铃44。5个,单铃籽棉重5。7克,衣分42。2%,籽指11。0克,衣指7。96克。
(3)抗病性 枯萎病指18。38,耐枯萎病;黄萎病指27。33,耐黄萎病。
(4)产量表现 2007年湖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米2
产皮棉125。27千克,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10。16%,增产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每667米2
产皮棉108。55千克,比对照增产2。36%,增产不显著。2年试验平均每667米2
产皮棉116。9千克,比对照增产6。26%。
(5)栽培技术要点 4月上中旬抢晴天播种,营养钵保温育苗,5月上旬移栽。每667米2
定植1600~1800株,行距90~100厘米。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和硼、锌肥等微肥,重施花铃肥,8月份补施盖顶肥,施肥要根据苗情做到少量多次。苗、蕾期及时化学防治棉蚜虫、棉红蜘蛛。根据虫情预报及时防治蕾铃期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适宜湖南省枯、黄萎病中等以下棉区种植。
skbshge
18。 湘杂棉17号()
(1)选育单位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2)特征特性 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种。中熟,生育期118天左右。株高13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呈塔形。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茎秆粗壮挺立,不易倒伏。第一果枝着生节位为5~8节,果枝节间长短属中等类型,果枝与主茎夹角小于80°。花药黄色,铃卵圆形,结铃性强,单株成铃45。2个,单铃籽棉重6。0克,衣分42。6%,籽指10。3克,衣指8。0克。
(3)抗病性 枯萎病指18。55,耐枯萎病;黄萎病指28。92,耐黄萎病。
(4)产量表现 2007年湖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米2
皮棉产量为138。7千克,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9。2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续试,平均每667米2
皮棉产量为116。08千克,比对照增产8。6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每667米2
皮棉产量为127。39千克,比对照增产8。95%。
(5)栽培技术要点 4月上旬抢晴天播种,营养钵保温育苗,5月上旬移栽。每667米2
定植1000~1200株,行距100~110厘米。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和硼、锌肥等微肥,重施花铃肥,8月份补施盖顶肥,施肥要根据苗情做到少量多次。苗蕾期及时化学防治棉蚜虫、棉红蜘蛛,根据虫情预报及时防治蕾铃期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适宜于湖南省枯、黄萎病轻病棉区种植。
skbshge
19。 中棉所65(中长杂005)()
(1)育种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徽中棉种业长江有限责任公司。
(2)特征特性 植株筒形,株型较松散,茎秆光滑,铃卵圆形。生育期125天,第一果枝节位为7。4,株果枝数18台,单株结铃26个,单铃重6克,衣分42%,籽指10。2克,霜前花率91%。
(3)抗病性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性鉴定,2005年枯萎病指10。6,耐枯萎病;黄萎病病指29。6,耐黄萎病。2006年枯萎指1。7,抗枯萎病;黄萎病指26。5,耐黄萎病。
(4)产量表现 2005年安徽省区域试验,每667米2
产皮棉10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每667米2
平均皮棉产量115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