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度由原来的2200株降低到1700~1800株。这样既便于田间管理,又利于个体和群体发挥增产优势。半膜覆盖能发挥杂交棉早发的优势。半膜覆盖是指棉苗移栽后,在两株棉花行间开沟埋足基肥(含蕾肥在内),然后平铺一层地膜,既可增加早期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逆性,确保棉苗早发延长有效结铃期,又能防止5~6月份过多雨水影响,防止肥料流失,还可节省中耕用工。

    (3)配方施肥,全程化控 每667米2

    棉花施纯氮19~22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钾12~15千克。针对杂交棉需肥量较大,对氮、钾较敏感的特点,在施肥技术上,注重“早、重、补”。一是早施提苗肥促早发,在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每667米2

    埋施碳酸氢铵20千克、氯化钾12。5千克、磷肥25千克作基肥。移栽后4~5天,每667米2

    施碳酸氢铵12~15千克作提苗肥。二是重施花铃肥,第一次在棉株下部有1~2个硬桃时,每667米2

    埋施碳酸氢铵40千克、氯化钾10~12。5千克;第二次在大暑前后每667米2

    撒施尿素8~10千克。三是补施盖顶肥,即在打顶后,每667米2

    施尿素5~8千克,以满足秋桃生长的需要。同时,注重微肥和叶面肥的施用。

    在肥促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化控,根据天气、地方、苗情,采取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化控,做到棉叶变色不变形,果枝间隔不超过两指半。苗期用壮苗素一支,从6月上中旬开始,分别在初蕾期、初花期、盛花期、打顶后各施用1~2次缩节胺;共施5~7次。每667米2

    用缩节胺8~10克,使棉株成宝塔形。

    (4)搞好病虫测报,彻底防治病虫害 杂交棉抗病能力较强,除苗期防好苗病外(如炭疽病、立枯病),主要是抓好虫害的防治,以“两红两棉”(即红铃虫、红蜘蛛、棉铃虫、棉蚜虫)为主攻重点,苗期抓好蚜虫、红蜘蛛、地老虎,苗现蕾期抓好红蜘蛛及一代棉铃虫、盲椿象,花铃期抓好棉铃虫、斜纹夜蛾、红铃虫、红蜘蛛等害虫的防治,坚持治虫到10月上旬,彻底防治好病虫害。

    skbshge

1。 长江流域两熟制棉田的基本种植模式() 
棉花间套作是指在棉株行间间套早粮与蔬菜的一种种植方式。长江流域棉区棉田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普遍实行一年两熟栽培,冬作物种类有小麦、大(元)麦、油菜、蚕豆、豌豆、绿肥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小麦、油菜面积扩大,蚕豆、豌豆、大麦、绿肥等作物面积不断缩减,高产迟熟的作物和品种取代了早熟、养地的作物和品种。在种植方式上,由于普及推广育苗移栽技术,棉田两熟套种均改为套栽,早熟的大麦、油菜等套种作物让位于麦(油)后移栽棉花。这种棉田种植制度的改革,大幅度提高了两熟棉田前茬作物的产量,也稳定和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长江流域上游四川盆地丘陵棉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棉田种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产、需肥量大的小麦、油菜取代了过去豌豆在轮作中的地位,主体的轮作方式演变为小麦(油菜)…棉花,目前棉花前茬小麦占60%以上,油菜占30%以上,豌豆已不到10%。

    长江流域中游湖北省江汉平原棉区,在20世纪70年代,棉花的前茬基本上是大麦、小麦、蚕(豌)豆各占1/3,实行棉田前茬轮换。70年代后,小麦在前茬中的比例大大提高,现已占70%以上,该省的鄂东和鄂北岗地历来棉田前茬以小麦为主,现在全省棉田麦(油)棉两熟套种面积占90%左右,80年代后随着育苗移栽技术的普及推广,麦(油)棉套种基本上改为麦(油)棉套栽。近年来,利用早熟前茬与早熟棉花品种搭配,实行麦(油)后直播棉花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单位面积总的经济效益没有很大提高,这种种植制度发展很慢。长江中游的湖南、江西、安徽沿江棉区,共同特点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棉田前茬油菜面积迅速扩大,现已扩大至60%~80%,大(小)麦面积降至20%~30%,已发展成为以油棉两熟为主体的种植制度类型。滨湖地区原来种植面积较大的蚕豆,因产量低且销路不畅而改种油菜,同时把生育期短、产量低的白菜型油菜改为高产的橄榄型油菜,进而在种植方式上改两熟套种为油菜和棉花双育苗双移栽,不仅提高了油菜产量,也促进了棉花大面积高产,使棉田的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长江下游的江苏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功地示范推广了麦(油)后移栽棉花,目前全省麦后移栽棉花已发展到占全省棉田面积的40%以上,其中沿江棉区和里下河棉区,麦后移栽棉花已成为当地主要种植制度。同时,为了克服麦后移栽棉花迟发晚熟问题,进一步示范推广了麦后移栽地膜棉,促进了棉花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沿海棉区一度为棉花玉米间作,虽然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棉花产量既不高也不稳,且导致地力下降,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地区的90%以上棉田,实行冬季麦、绿肥(蚕豆)间作,春季麦套移栽棉花的种植制度。

    进行棉田间套作能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温光、肥水和地力资源,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棉田间套作的主要方式有:棉花—早熟玉米(或大豆、绿豆)、棉花—早熟辣椒、棉花—西瓜(或甜瓜),棉花—甘蓝(或萝卜、白菜等),一般每667米2

    可增加收入1000~3000元,高的可达4000元以上。棉田间套作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的技术,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推广高产优质良种 棉花主要推广高产优质杂交棉品种,如湘杂棉1号、2号、7号,中棉所48、中棉所63、中棉所65等。间套的旱粮与蔬菜为目前推广的适宜品种,如早熟玉米、大豆、中绿一号绿豆,湘研1号辣椒、早熟西瓜、南宁1号甜瓜、甘蓝等。

    (2)推广泡沫酸脱绒包衣棉种 由于脱绒包衣精棉籽具有发芽快、成苗率高、苗齐、苗壮、病虫少等优点,应全面推广。精棉籽播种时应干播不浸水、不拌药,1钵1粒。

    (3)推广营养钵加拱薄膜覆盖育苗 采取营养钵加拱薄膜覆盖育苗,能提早播种5~7天,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一般播种适期为4月5~15日。方法是棉花播种后先平铺盖膜,当出苗有10%~50%再架拱盖膜。

    (4)板土打洞移栽,宽行窄株 直接在垄子上板土打洞进行移栽,无须翻耕,可以按时将棉苗栽下,以免形成高脚苗,同时推广宽行窄株,行距应放宽到90~100厘米,每667米2

    栽1600~1700株,这样有利于进行间套作。

    (5)推广肥促化控技术 肥促化控是在施足肥料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化控,一般要求每667米2

    施碳酸氢铵60~70千克、尿素15~20千克、钾肥30~35千克、磷肥40~50千克,在苗床上施1次壮苗素,移栽时泼施1次“802”,在苗期、初花期、盛花期和打顶后各施1次缩节胺,进行全程化控。

    (6)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方法进行防治,苗期抓好炭疽病、立枯病的防治,苗、花期主要抓好棉铃虫、棉蚜虫、红铃虫、红蜘蛛这“两棉两红”的防治。要选好用高效低毒农药,如菊酯类农药,减少农药污染。

    (7)合理安排好间套作物,协调争地争光矛盾 春夏间套作物选择豆科、矮秆、早熟、深根作物品种,如早熟玉米、大豆、绿豆、辣椒等。将其在7月中旬前收完,秋冬间套作物在9~10月份播种或育苗,10~11月份移栽,在翌年4月底前收获,如甘蓝、萝卜、白菜等。

    (8)抓好间套作物的培育管理 间套作物适时播种,适时收获,加强各个间套作物的培育管理,确保棉花与间套作物的双丰收。

    skbshge

2。 棉花油菜两熟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模式() 
棉花油菜两熟种植模式是长江流域棉区最常用的栽培模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棉花油菜价格的回升,棉农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棉油套种面积稳中有升。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棉农总结推广了棉花、油菜套种高产简化栽培技术后,籽棉每667米2

    产量达280~450千克,油菜每667米2

    平均产量达180~300千克,现将该模式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