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需把对外贸易考虑进去,则有:
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出口(X)——进口(M)';
即X…MY…(C+I+G),(X…M)为贸易收支差额,用NX表示,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I+G)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D表示,则:
NXY…D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2)政策主张。根据上述的基本理论,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的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消除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得到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达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3。对吸收论的评价
对吸收论的评价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吸收论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来研究问题,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所在。(2)就货币贬值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而弹性论则是从价格与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3)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用货币贬值的同时,若国内存在闲置资源(衰退和非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生产和出口);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经济处于膨胀时,应采用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4)吸收论的主要缺陷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它具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
13。5。4国际收支调整的乘数论(收入论)
20世纪30年代,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运用凯恩斯经济学原理研究国际收支问题十分流行。以哈罗德(R。F。Harrod)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相对成功地运用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并形成了国际收支的乘数论(或收入论)(MultiplierApproach,orIncomeApproach)。
1。假定条件
乘数论的假定条件是:(1)假定非充分就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从而进出口和收入的变动不会改变价格水平。(2)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贸易差额就是国际收支差额。(3)假定汇率、价格、利率等变量都保持不变,只考虑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2。乘数论的主要内容
(1)封闭经济下的投资乘数。在封闭经济中,国民储蓄与投资必然相等,即:
SI
投资增加(无论是建立新的企业还是已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而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会使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主与工人的收入增加(包括新增就业人数的收入与原来就业者的收入增加),这导致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而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又会导致从事消费品生产的企业主与工人的收入增加,并进一步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为满足增加的需求又进一步增加投资……结果,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是初始投资的若干倍。用K表示这个倍数,用△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则存在以下关系:
△Y=K△I
其中,K=1/(1——C)(C为边际消费倾向)。
(2)开放经济下的外贸乘数。开放经济条件下,与他国进行国际贸易,因此进口可看成是一国收入流量的“漏出”,出口看成外国人的收入直接注入国内收入流的结果。进口会对本国国民收入产生倍减效应,而出口则会产生倍增效应,所以只有当贸易顺差时,对外贸易才会增加一国的国民收入,而且国民收入的增量是贸易顺差增量的若干倍。原理如下:出口增加,则出口部门的收入增加,出口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产品需求增加;进一步,其他部门的收入和就业增加……相反,进口增加,则进口竞争部门收入减少,进而对其他部门生产的产品需求减少,导致其他部门的收入与就业减少……。△X表示出口增量,△M表示进口增量,用△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K表示对外贸易乘数,则有:
Y=K·(△I+△X…△M)
其中,K=1/(1——C)=1/(S+M)
3。对乘数论的评价
乘数论把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把外贸对国民收入的扩大或紧缩的倍数作用同一国内部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独特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政策,这对于以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研究和政府政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乘数论的基础上的,模型中没有考虑货币量和价格因素的作用,它假定的是汇率稳定、价格不变、出口具有弹性等,这样就容易得出:逆差的调节是减少国内开支消费,顺差调节是扩大国内消费。若上述假定不能实现,则调节效果就较差。另外乘数论同样没有考虑资本流动,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并不全面。收入上升虽然刺激进口增长,但收入上升往往意味着经济繁荣,由此可能会吸引外国资金流入,带来资本账户的改善,抵消其对经常账户收支的不利影响。因此,这一理论同样具有局限性。
13。5。5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论
货币论(MoaryApproach)的创造者主要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蒙代尔(RobertMundell)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哈里·约翰逊。货币论是建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的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之上的,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政策主张。
1。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货币论有六个假定前提:
(1)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等变量的稳定函数,在长期内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它是实际收入的线性函数,即
Md/PkY
这里,P表示价格水平;k表示货币收入流通速度的倒数,它是一个常数;Y表示实际收入;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Md/P则表示实际货币余额需求。
(2)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3)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所以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
(4)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内始终成立。
(5)各国货币当局对国际资本流动不采取“中和政策”。
所谓“中和政策”,意指使国际资本流动不影响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各国货币当局不采取这一政策是它们无力采取或不愿意采取这一政策。
(6)从长期来看,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2。货币论的主要内容
(1)货币论概述。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是寻找出路。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会增加货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它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来讲,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量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所希望的水平;对整个国家来说,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的过程,便表现为货币内流,国际收支盈余;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