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分析
假定世界上只有葡萄牙和英国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和布,投入的资源为劳动,也就是通常说的2×2×1模型。葡萄牙生产1单位的酒,投入的劳动仅为1小时,而英国则需要2个小时,在酒的生产上,葡萄牙拥有绝对优势;生产1单位布,英国仅用了1个小时,而葡萄牙需要2个小时,英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在没有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条件下,葡萄牙和英国都需要生产两种产品以满足国内需要,各生产1单位布和1单位酒。在两国实行专业化分工后,按照绝对优势原理,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布,即,葡萄牙将生产布的2个小时转移到生产酒的部门,英国将生产酒的2个小时转移到生产布的部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分工,则两国的生产状况。
与分工前相比,两国生产的布和酒都增加了1个单位,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加了。假定分工后,按照1:1的交换比例,英国拿出1。2单位布与葡萄牙交换1。2单位酒,这样英国比自给自足时多消费了0。8单位布和0。2单位酒,而葡萄牙比自给自足时多消费了0。2单位布和0。8单位酒。两国比贸易前都增加了消费,都超过了自给自足时的消费水平,这就是分工和贸易带来的“双赢”。
5。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绝对优势理论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双赢博弈”的思想,从而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但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本身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一部分国家的贸易,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利。但在现实世界中,有的国家技术先进,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没有任何一种产品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那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国际贸易呢?对于这一问题,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和回答。
5。1。2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谷物法》,导致粮价上涨、地租猛增,严重地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阶级围绕《谷物法》的存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废止《谷物法》,实行谷物自由贸易的优越性。大卫·李嘉图在这场斗争中站在工业资产阶级一边,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亚当·斯密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没有低成本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贸易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如果M国生产A、B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比率低于N国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比率,即M<N,则M国在A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相应,N国具有生产B产品的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以比较优势为基础,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各个国家应专业生产并出口那些它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基本原则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这样,可以增加产品数量,节约劳动成本,形成互惠互利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利;即使最先进和最落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3。比较优势理论的模型分析
我们仍然沿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即劳动,也就是2×2×1模型来进行分析。
假定英、葡两国同时生产葡萄酒和呢绒,其成本如下。
可以看出,葡萄牙在呢绒和葡萄酒这两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与英国相比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按斯密的理论,在以上的情况下,英、葡两国之间不会发生贸易,因为英国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都绝对高于葡萄牙,英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对方。但是,经过李嘉图的分析,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仍能进行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
虽然英国生产这两种产品成本均高,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于葡萄牙,英国生产呢绒的劳动消耗(100/90)与生产葡萄酒的劳动消耗(120/80)相比劣势较小,所以应分工生产呢绒。葡萄牙两种产品成本都比英国低,但两相比较,酒的成本最低,优势最大,所以应该分工生产酒。上述即为“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分工原则。分工后,两国的生产状况如下。
显示出,英国与葡萄牙在进行专业化分工后,两种产品的产量都有所增加,呢绒多产出0。2单位,葡萄酒多产出0。125单位,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了。假设英国用呢绒来换取葡萄牙的葡萄酒,交换比例为1:1,则交换后的情况如下。
通过国际贸易,英国比分工前自给自足情况下多消费0。2单位呢绒,葡萄牙比分工前自给自足情况下多消费0。125单位酒。可见,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不利地位,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可获益。
4。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言,它是经济学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可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相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绝对优势理论可以看做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特例。
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下,最终促使英国废除了《谷物法》,并先于其他国家从保护贸易转向了自由贸易政策,对加速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英国奠定其经济霸主地位推波助澜,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带动世界各国工业生产水平提高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该理论没有明确国际交换价格的确定,更没有涉及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如何分配的重要问题;假定生产要素同质,并把劳动看做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忽视资本、土地、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
5。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
在李嘉图的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然而,这并不能够完全覆盖经济实际中的全部情形。实际上,经济中的要素总是多种的,任何国家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或要素不仅存在数量要求而且存在结构或种类的配置问题。那么,针对多种要素(例如,两种要素)条件下的产品生产的贸易问题,奥地利经济学家哈勃勒(Haberler)在继承李嘉图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并运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对李嘉图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演绎。
(1)机会成本。假定经济社会的资源是给定的,那么在这种条件下,经济社会增加一种商品的生产就不得不减少或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该减少的或放弃的某种商品的产量就称为增加生产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在经济学分析中,机会成本通常用边际产量表示,即:每增加生产1单位某种商品生产时必须减少的或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最大产量。
假定:A国全部经济资源总量被给定,且被配置在生产小麦和布匹等两个主要的商品上。现在,A国为增加小麦的产量,就必须将经济资源的一部分从生产布匹的过程转移到小麦的生产过程,这样做显然会引起该经济社会布匹产量的减少。那么,减少的布匹产量就是增加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
如何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表述一国的比较优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