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中的地位。还有,一个国家为了报复或控制另一个国家,也采取贸易制裁等办法,人为地割断一国和他国的分工关系,从而达到本国的目的。
3。2 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贸易()
马克思指出:“自然分工发生在交换之前,产品作为商品的这种交换,起初是在各个公社之间而不是在同一个公社内部发展起来的……当然,产品发展成为商品,商品交换又会反作用于分工,因此交换和分工互相发生影响。”社会分工既然是商品经济的基础,也就是交换的基础。通过频繁的交换,各个生产者之间、各地区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市场联系。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和分工的发展水平。同样,国际分工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国际商品交换的背后,隐藏着各国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如果没有国际分工,不管这种分工是由于自然条件差异而产生的,还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而发生的,那就都没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也必须指出,国际商品交换的种类、数量、方式等对国际分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分工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2。1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基础
1。国际分工的发展速度决定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在国际分工发展缓慢时期,国际贸易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由于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高涨,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1820年的13%提高到1870年的22%。而且,整个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从1800年到1913年,世界人均生产每10年增长率为7。3%,而世界人均贸易额每10年增长率为33%。
二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从1965年到1985年,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为7。4%,而同期世界制成品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只有4。5%。1990年到1994年间,世界商品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5。0%,而同期世界商品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0。5%。2000年到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3。0%,而同期世界商品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0。35%。
2。国际分工发达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地区分布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其在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一直独占鳌头。英国在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1820年为18%,1870年上升到22%;然而,随着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下降,英国在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下降,2007年英国在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比重为15%。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它们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0年为62。5%,1992年为72。4%,2007年为73。2%。
3。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国家间相互分工的发展水平对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各国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变化。19世界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的垂直分工,因此当时的国际贸易关系主要是这两大类国家之间的关系。二战以后,国际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出现了变化,既有垂直分工,又有水平分工。由于发达国家居于国际分工的中心位置,故其一直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对象国家。2007年,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75。8%,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2。4%。
4。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随国际分工的发展而优化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二战后,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二战前,以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的垂直型分工为主,故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一直高于制成品。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贸易所占比重。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2)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工业品不断增加,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18。5%提高到2007年的74。3%,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额在世界制成品出口额中的比重同期从5。5%提高到33。8%。
(3)国际分工从部门之间向部门内部的深化,使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74年到2007年,在法国、荷兰、英国、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制成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从53。7%提高到65。4%,而且比重在继续提高。
5。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影响各国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分工可以扩大整个国际社会劳动的范围,发展社会劳动的种类,使贸易参加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国际社会的生产力,使国际贸易的利益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处于中心位置,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位,这种状况决定了发达国家取得的贸易利益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二战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6。国际分工的发展使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
首先,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尤其是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整个世界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的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从1950年的8。5%提高到2007年的17。6%。
其次,不同类型的国家出口依存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从1950年到2007年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依存度从7。7%增加到14。7%。
3。2。2国际经济贸易是国际分工实现的条件
1。国际经济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纽带
自国际分工出现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各国之间的分工向纵深发展,使国际社会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体越是向前发展,它的各个部分,各种经济之间的联系就越是紧密、越是复杂。因而,国际商品交换作为国际经济有机体的联结系统,也就愈加成为这个有机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的纽带功能也就日益加强。这就是说,国际商品交换作为国际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经络系统和循环系统,既在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功能,同时又推动着互为市场、互相依靠的国际社会经济体系向更高阶段发展。
2。国际经济贸易制约着国际分工功能的实现
分工是生产的范畴,马克思把分工称为一种“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从生产力构成的要素来看,它既不是劳动者,也不是劳动手段,更不是劳动对象,而是一种再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之间互相联系的一种社会劳动关系。国际分工也是生产的范畴,是各国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而形成的一种基本形式,是社会一切具体经济活动的基础。
国际分工对国际经济生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起到如下的作用:(1)能够提高国际经济的种属能力。国际分工能摆脱各国劳动的局限性,扩大活动范围,缩短达到一定目标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形成单个国家不能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它可以扩大国际社会劳动的范围、劳动的种类,使人类的总体能力向各方面延伸。(2)能够提高各国的劳动者技能,积累劳动经验,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使生产要素配置合理。(3)能节约整个国际社会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国际分工是节约整个国际社会劳动时间的重要因素。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缩短了各国制成一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国际分工也造成各国劳动各阶段之间的依赖性和统一性,迫使个别国家的劳动接近国际必要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