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按一体化的范围分类
(1)部门一体化(sectoral integration)。这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商品)的一体化。如1952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与1958年建立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属此类。
(2)全盘一体化(overall integration)。这指区域各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就属此类。
3。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1)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ion),又称横向一体化。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来看,现存的一体化大多属于这种形式。如欧洲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等。
(2)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又称纵向一体化。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一体化。如1994年1月1日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联系在一起,使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之间在经济上具有更大的互补『性』。
19。1。3 区域经贸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及其原因
1。区域经贸一体化产生发展的进程
二战后,出现了两次区域经贸一体化浪『潮』: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以欧共体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继组成。1958年1月1日欧共体组建并生效;1960年5月30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正式运行;1961年6月拉丁美洲自由贸易联盟建立;1960年美洲共同市场建立;1961年东非共同体建立;1964年中非各国联盟建立;1965年阿拉伯共同市场建立;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
这一系列的区域经济一体组织主要致力于贸易的自由化,即在参与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寻求邻近地区内较高程度的自由化,尽管成效不同,但客观上都促进了各一体化的组织内贸易及经济的发展。
(2)西方经济1973—1982年间的持续低增长刺激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同时又促进各国试图通过扩大市场以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这种矛盾『性』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2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
最先发动第2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是已运行了20多年的欧共体。1985年6月欧共同体决定,在1992年底以前实现成员国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1991年12月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改称为欧洲联盟;1992年2月7日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决定在实现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
在北美,1988年1月20日美国、加拿大两国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并于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随后墨西哥申请加入,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共同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从此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
在亚太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是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非官『性』质的论坛式的松散组织。80年代中后期,亚太国家和地区希望建立一个有『政府』官员参加的组织,其呼声越来越高,于是以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为背景,1989年末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简称亚太经合组织。这是迄今为止亚太地区官方级别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2。区域经贸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区域经贸一体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它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原因。概括地讲,一是战后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二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加强,有可能建立以国家出面的经济联合。具体来说,主要原因有:
(1)社会生产力国际化发展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加强。这种趋势要求生产的发展突破国界,要求商品、资本、劳动力、科技情报进入国际交流,在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但是,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趋势的加强以及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却受到国家壁垒即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各国都有自己的疆界,『政府』都通过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来维护本国的利益。这样,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壁垒之间就形成了矛盾。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冲破国家壁垒的阻碍,实现各国间的经济联合。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国际化就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趋向联合,走向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客观基础和动力。
(2)国际经济政治斗争的需要。一体化的经济联合和政治利害关系密切相关。在国际斗争中,一些国家为了捍卫独立和主权,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联合,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国际上联合反帝、反霸的斗争也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战后,国际经济领域里破除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的*组织成为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重要形式。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国际经济需要的促成。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影响和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进展,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单靠国家对国内经济的调节已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为了使本国或本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避免两败俱伤或竞争所造成的损失,要求『政府』出面在地区之间实行联合,并对国际经济活动共同进行调节,共同对付国际竞争对手。
(4)维护民族经济权益发展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自由,但是在经济发展中却遇到了物质技术基础薄弱、资金缺乏、资源短缺、国内市场狭窄等问题。于是,这些国家为了避免发达国家的经济侵略和剥削,维护民族利益,努力发展本国经济,便加强同本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联合,走上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5)解决国际收支困难的需要。战后初期,由于美国经济实力增长很快,竞争能力大大地超过了西欧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使西欧多数国家出现了美元荒和国际收支困难。为了避免美国通过美元转嫁危机,改变国际收支困难的局面,西欧各国组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协会。发展中国家面对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强大竞争力和初级产品出口困难等问题,也经常陷入国际收支困难的状况之中。于是,发展中国家也成立了自己的一体化组织,以改善国际收支困难的境况。
(6)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还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二战后,西欧各国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国家主义”进行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迫放弃的金本位制度,曾一度恢复,但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又被迫放弃。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竞相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外汇管制,提高关税并采取数量限制等措施。其结果,使国际贸易障碍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经济利益受其害。二战后,联合国及世界各国,倡导自由贸易与多边支付,重建国际经济,实行国际经济合作。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就是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
(7)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现象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剧。在不平衡发展和利害冲突的情况下,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需要,只能使某些地区的一部分发达国家结成联盟,把各参加国的民族市场联合为关税壁垒保护下的统一市场,并进行共同的经济调节。这样可以使这些国家在国际经济斗争中居较有利地位。例如,15—19世纪世界经济的重心在地中海沿岸、西南欧,20世纪世界经济的重心转移到大西洋两岸,21世纪世界经济的重心将转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