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个信封2元,10本信纸20元,1个电动胡须刀85元,
1条纸巾12元,2块香皂8元,1袋洗衣粉4元,
1个蛇皮袋12元。
合计268元
清点完物品,我打开电动胡须刀包装盒,发现做工粗糙,感觉像是在深圳路边地摊上10元钱就可以买到的那种,便问看门的事务犯是否弄错了,他说都是这样的。当时我在想,不知雄英和大姐在购货时是否有检查过?
如果它不是正牌商品,将由谁来打假?
因晚上要进行“国情国策”期中考试,下午开工的时候,许多人都忙着转抄答案——考试不及格将没有资格参加上半年的表扬(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一种奖励)评比,也就是说半年的改造没成绩,因此直接影响到减刑。
尽管考试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件为难的事,可我还是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这或许是与自己的刑期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只剩余刑10个月,按规定无论我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有减刑的可能。虽说改造不是为了减刑,但如果我们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一些看似简单并非简单的东西,我们就有可能会在同一个地方摔跤——我们之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平时不重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久了则会养成一种坏习惯。当然换一种管理思路,如果监狱鼓励服刑人员参加学历考试以及考取各种专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证书,并把学习成绩大小作为改造考核依据,与改造表现直接挂钩;或者将余刑不长和3年以下的短刑期罪犯集中在一个监区服刑,并制订相适应的激励改造措施,相信不但方便了管理,而且还会为变被动改造为主动改造创造条件。
晚上的考试如期进行,许多“三无”人员没有笔,我将大姐探监时带给我的20支圆珠笔全部借了出去。考试的时候,翻书的翻书,抄答案的抄答案。早早答完试卷后,望着一片繁忙的景象,我突然想,考试为了什么?为什么考试?
无意中我看了一眼墙壁上的3句话: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这里干什么?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身份——尽管自己比其他服刑人员多读了一些书,但在这里我和他们没有两样,甚至说比他们更可悲,他们中有许多人是由于没文化缺乏技能,因为生活的需要,最后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想到这儿我感觉到自己的额头上开始在冒汗……
第二章 反思:监狱离我们有多远第23节:让关爱走近监狱
2002年9月11日 星期三 晴
失去自由第530天
上午10点钟,好友贾大哥来探监。他在生意忙的季节从沈阳来看我,让我感到有些意外。
见面的时候大家都很平静。他说知道我喜欢看书,很想找一些里面的或从里面出去的人写的书,但找遍了沈阳书店都没有收获。我说现在国家很重视服刑人员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权益保护,以及监狱教育改造质量,若开办一家与服刑或刑释人员有关的书店,一定会受到这部分人或其亲人朋友的青睐。他接着指出增加一项为有条件的、刑期较长的服刑人员制订相适应的读书计划服务,这个书店才完善。我们都笑了。
笑声中我们还谈到了中国加入WTO以后发生的变化,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能会有的商机,整个接见通话我们都没有谈伤痛的事。挂了电话后他让干部转给我了一张纸条,上面写有一句话:
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于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才显得难于做到。
也许自己是一个很容易感动的人,回车间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贾大哥的话——是啊!奇迹是创造的,希望是自己给的,在苦闷的环境中生活,需要给心灵放飞梦想,让悲伤无奈在一个又一个希望中消失。人不能没有期望,有如烦恼也是自己给的,它存在是因为有些东西放不下,或者说有些东西想不开,在心中存放的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负担。
贾大哥送给我的书,其他服刑人员都争相借阅,它让我记起了前段时间监狱组织的一次订书活动,只要是个人账本上有钱的都或多或少订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书,成了服刑人员最重要的精神生活需求。看《广东监狱》报上经常有一些书店到监狱售书的报道,当时我在想,假如有家书店能在监狱接待处设置一个“流动书架”,摆放一些最新的图书,图书目录直接张贴在各监区宣传栏,让服刑人员自由选购,这不啻是把关爱送进了监狱。若实现了在全国监狱连锁经营,相信一定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今天再想想当时的想法,突然觉得离自己很近,因为贾大哥今天到监狱送书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许多时候,意外的收获能在人们的心中存留一段较长的时间,不是因为它填补了某一个时段的情感空白,而是因为它在不经意中让人感受了某种愉悦,且深深地打动我们。
第二章 反思:监狱离我们有多远第24节:收到郁龙余教授回信
2002年10月9日 星期三 晴
失去自由第558天
下午收工,回到监舍刚吃完饭,值夜班的事务犯告知有我的信。接过信的那一瞬,一天的劳累突然没了——每周收到大姐的一封信已成了我最大的精神动力。
仔细看信封是深圳大学寄来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在加快——我没有像接到大姐的信时一样,迫不及待去看信的内容,而是先回到监仓自己的床铺上坐好,打开记事本写上今天的日期,2002年10月9日,星期三,天气晴,就开始了一天的心情记录。
郁教授是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是社会名人,他能给我回信,让我觉得好像是在做梦,是握在手中的信告诉我这是真实的事情。
对于一名囚犯来说,亲人的原谅,朋友的理解,社会的关爱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人生中的一些问题,以及认识到自己的错对亲人的伤害和对社会的危害。因为犯罪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怀着这样的心境我打开了郁教授的信——
金云:
9月1日的信今天收阅,路上耽误些时日,所以尽快给你回信。' 。。'
从信中可知,你对自己的罪错是知悔知改的,正因为如此,你才能写诗。我虽然没有见到你的诗稿《阳光下》,但从你的信中可知,你是有才思的。信中说,“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手头有事做的人是幸福的”,这都是我非常赞同的观点。
我认为只有对生活充满感激的人,才能把困苦真正当作是财富。年轻的时候犯了错不要紧,要紧的是必须有一个正确对待的心态,因为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一种痛苦和回忆中,否则人生就会失去意义。相信只要你不放弃,是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止你成功的,我期待着那一天。
虽我不知道你犯的具体罪错,但我相信你向往光明。我愿为你在奔向光明的道路上做些什么,所以,我答应为你看稿。请你的家人在方便之时将诗稿送来。到底能不能具体帮你什么忙,待看了诗稿再说。目前,我调到留学生部工作,电话号码见名片。
此致
祝好!
郁龙余
2002年9月28日
郁教授的回信更坚定了我改造的信念——一个人得到别人的理解是一种最高的奖赏,无论什么人,只要他的过去得到别人的真正理解就会激发一种积极的进取心。在反思自己过错的时候,我同样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输给了自己,惟有战胜自己,才能以高昂的姿态站立。
第二章 反思:监狱离我们有多远第25节:狱中含泪见母亲
2002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晴
失去自由第597天
过几天就是我的农历24岁生日——儿子的生日,母亲的苦日。大姐来信说母亲坚持要来韶关看我,它让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有一种爱,你从来都不需要珍藏,也永远不会忘记,那就是母爱。
吃完早餐,看到那些收到了家里来信的同改躲在一个角落里开心、幸福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我来到了铁窗前。倚靠铁窗我想起了母亲——母亲是一个没读过书、不善言词的人,自从我把她接到深圳以后,每天晚上等我下班回家吃饭就成了她一天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有时我忘了打电话说晚上不回家吃饭,她总是把菜热了一次又一次,而且隔一会就要到阳台上去张望。曾经我是她的骄傲,如今发生了这样的事,不知她是否能够承受?想到这里,我的心乱如麻……
9点钟,看门的事务犯喊我有接见。同仓的服刑人员说我真幸福,隔两三个月家人就来探望一次,如果他家人哪怕是一年来探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