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ii是公司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负责appleii的团队不断改善机器的性能、增加其功能;不断铺设、扩展零售渠道,建立起多达几百人的经销商队伍;与软件开发商合作,让他们编写更多实用的软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着手开发后续机型,比如appleiie和appleiigs。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appleii风靡市场十几年,直到1993年才退出市场,各种机型的销量加在一起将近600万台。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公司靠着沃兹设计的这台机器实现了高速增长。直到1988年,麦金塔的销售收入才第一次超过appleii。
史蒂夫的官方职责是带领产品开发团队,没过多久,他就不再关心appleii了。他从骨子里觉得,苹果急需新的产品,因为电脑产业变化如此之快,如果公司不能够与时俱进,只是对appleii修修补补的话,很快就会被行业淘汰。他非常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何称职的工程师和销售都应该跟着他干,创造下一代一鸣惊人的产品。史蒂夫狭隘的看法并没有给予硬件和软件工程师足够的尊重,对沃兹来说更是莫大的侮辱,最终沃兹选择继续留在appleii团队,没有去麦金塔团队。沃兹回忆道,“有些appleii的工程师在他眼里就好像不存在一样。”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史蒂夫和沃兹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
从宏观来看,史蒂夫的想法是对的,公司的确急需新产品。在电脑硬件行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办法就是,在上一个产品到达巅峰的同时,下一个产品已经蓄势待发。马库拉、斯科特和董事会都同意公司急需新产品,最好是为公司白领量身定制的产品。沉睡的巨人ibm也正在研发个人电脑。(ibm的个人电脑1981年夏天才最终问世。)1978年,董事会拨给史蒂夫一笔资金,并配备了一支工程师团队,让他们着手开发appleii的继任产品。
个人电脑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家都没什么头绪,史蒂夫也不例外。当时他还不明白:伟大的产品都是不断试错的结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融合各种技术。而他和沃兹的经历却恰恰相反,他们在埋头苦干一段时间后,第一次出击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推出了电脑产业史无前例的杰出产品。因此史蒂夫想当然地认为产品开发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过他马上就会发现,在公司的体制下,产品开发并非如此。
第18章 突破与崩塌(2)()
公司将下一代产品定名为appleiii,并制定了具体的目标:既能用作办公电脑,也能用于家用,支持彩色屏幕每行显示80个字符,而appleii每行只能显示40个字符。一般用打字机打出来的文件每行都有80个字符,如果appleiii也能显示80个字符,就能和王安电脑公司的文字处理机竞争。王安电脑在过去两年已经逐渐占领了美国和欧洲的办公室,其销量甚至超过了appleii。如果策略得当的话,appleiii将成为苹果进入办公用个人电脑市场的切入点。
applei和appleii的成功让史蒂夫对于自己的技术判断能力过于自信。他做了一系列无法挽回的错误决定,最严重的一个错误是:他坚持要让appleiii的尺寸足够小,不能占用办公桌太多的空间,而且不能发出任何噪声,这就意味着不能为电脑安装散热风扇。这个要求让开发的过程举步维艰,工程师得创造对流来给主板和电源散热。没有风扇的话,电子元件工作时散发的热量会把电脑内部变得像比萨烤箱一样烫。最后工程师想出的办法是把电脑外壳变成散热器,这就意味着外壳必须用铸铝材料来制造,铸铝是导热能力较强的热导体,但会大大增加成本和工艺难度。
不仅是史蒂夫苛刻的要求减缓了appleiii的开发进程。苹果想把appleii的潜在客户吸引过来购买appleiii,因此必须确保appleiii能兼容专为appleii开发的软件。这种“向后兼容”比史蒂夫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了满足史蒂夫对硬件的那些变态要求,工程师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向后兼容”问题更是延缓了开发的进程。史蒂夫也不管那些问题有多难解决,只是不断鞭策工程师加快进程。沃兹似乎总能轻松地解决各种技术问题、消除各种障碍,史蒂夫习惯了和沃兹的合作模式,希望新的硬件和软件工程师也能与沃兹一样,但是他们缺乏沃兹的能力。
史蒂夫对公司体制的不耐烦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是一位梦想家,尽管如今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特别是在硅谷,但用在他身上却是实至名归。史蒂夫从小就是梦想家,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让各种想法碰撞出惊人的火花。他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梦想转化为产品,唯有如此才能改变世界。
就在造访“安拉的花园”的几周之前,在比尔阿特金森(billatkinson)、杰夫拉斯金(jefraskin)和其他几位苹果工程师的催促下,史蒂夫决定去拜访施乐公司的著名电脑工程师艾伦凯(alankay)。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距苹果总部只有10分钟车程,很多重要技术的最初想法均来自这个研究中心,包括以太网、高清显示器、激光打印和面向对象编程。那年夏天,施乐公司和几家风投公司一起参与了苹果的第二轮融资,总投资额达700万美元(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史蒂夫将自己名下的100万美元股票卖给了投资者),作为回报,施乐同意向苹果展示其先进的技术成果,硅谷把这一行为称为“打开和服”。这次拜访让史蒂夫感到醍醐灌顶,施乐的技术实现了他对电脑的所有设想。
丽萨电脑、麦金塔电脑和其他所有个人电脑所展现出的特征都要归功于史蒂夫和他的团队在施乐公司首次看到的新兴技术。施乐公司的电脑屏幕不是黑的,而是像白纸一样白,大小就和普通的打印纸一样,长11英寸、宽8。5英寸。白色屏幕上显示的黑色字符美观、清晰,就如同打印在纸上的文字。字符采用“位图显示”技术,也就是说,屏幕上的每个像素都对应着电脑不同的指令,这是一项颠覆性的新技术,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完全掌控显示器上的图像显示。(过去,他们只能在黑色的屏幕上打出白色、绿色或橙色的字符,除了一些标准字符,其他图形图像都无法显示。)位图显示还不算什么,施乐的电脑还有更多创新之处:用“图标”来显示和管理储存在电脑里的电子数据,“图标”是象征性的图像,比邮票的面积稍小,只要用一个特殊的设备,就能把文件放到文件夹图标“里面”,研究中心的极客把这个设备称为“鼠标”。在屏幕上编辑文件时,还能直接用鼠标移动光标。要删除某个文件或文件夹时,只要用鼠标把想删除的文件图标“拖”到一个长得像垃圾桶的图标那里,然后“扔”进去就可以了。比起以前黑色屏幕上显示的绿色字符,这种“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gui)无疑是颠覆性的创举,不亚于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
施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对公司的决定非常不满,施乐高层居然同意让史蒂夫和苹果公司员工来参观如此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研究员发现,在美国东部的施乐高层对于生产电脑并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生产复印机以及与王安公司竞争的文字处理机。直到1981年,施乐才推出第一台使用了新技术的电脑“施乐之星”(xeroxstar),不是卖给个人的,而是卖给企业的,每台售价为1。6万美元,至少要买3台才能搭建起网络系统,因此企业至少要掏将近5万美元,才能让电脑在办公室运转起来。最终这款电脑的市场反应平平。
史蒂夫意识到,施乐的图形用户界面为电脑进一步的个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屏幕上的图标能让电脑操作变得易如反掌。以前的电脑屏幕上满是晦涩深奥的指令,用户要跨越层层障碍才能获得想要的运算结果。如果用图标来取代指令,用户只需滑动鼠标就能轻松操控图标,运用电脑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变得易如反掌,就如同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或者与一位智者聊天。如此轻松的交互方式让史蒂夫的终极梦想成为可能,那就是为普通人打造一台真正的个人电脑,史蒂夫把这样的电脑比喻为“大脑骑的自行车”。拜访了施乐后,史蒂夫仿佛获得了重生,他要把这项技术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史蒂夫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才能在苹果公司体制的条条框框下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项目野心勃勃,除了史蒂夫,苹果公司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