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形墨砚
商周时期,牛仅被用来祭祀,并且是等级最高的祭祀品。春秋时期,牛耕开始普及,牛走下了祭坛,成为生产活动中的主要畜力。后世学者多将其人性化,赞其勤劳等美德,而民间则多将之神化,牛神成为主管丰收的农业之神。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这是一件葬仪中用以引导死者升天的铭旌,墓主人侧身而立,身着长裙,广袖宽袍,双手合十伸向前端,在她的前面不远处,绘有一龙一凤,暗示墓主人将在龙凤的接引下升入天界。整幅画以线条为基础,动静结合,十分和谐。
鱼图腾崇拜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无论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人死后用鱼作殉葬物十分普遍。以三峡地区的古代巴人为例。那时的巴人是以渔猎为主的民族,族人沿河岸居住。已经发现的战国至西汉初年巴人墓葬,不仅棺椁(guo)的形状像船,或者就以船为棺椁,在棺椁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鱼骨残迹。考古学者认为,“巴”就是“鱼”的古字读音。黄河流域的鲁国(今山东)也是以鱼作为图腾崇拜的。“鲁”由“鱼”和“口”组成,在甲骨文中,方字作“口”,“鲁”就是“鱼方”的意思。
西周、春秋时代,野外狩猎是男人的一种经常性活动,狩猎方法多种多样。从国风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人们不但用驱马射猎的方式来猎取较大的禽兽,而且还使用了猎犬帮助狩猎。捕捉小动物一般用网。网有大小之分,而且还发明了网车。由于捕鱼和狩猎是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食品来源,因此,对捕鱼、狩猎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规定。如:规定春、夏时不准捣鸟巢,取鸟蛋;不准捕捉幼小的鸟兽,不可用鱼网在陂池中捕鱼;不准举行大规模田猎等。礼记月令记载,西周时,由“虞人”(周代管理山林的官员)对川泽进行统一管理,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据左传记载,齐景公在沛地狩猎,用弓召唤管理山林的虞人,没有回音,于是派人逮捕了他,问虞人为何不来应召。虞人说,按照祖制,狩猎时要用皮冠呼唤虞人,我没有见到皮冠,所以不敢来应召。齐侯听了虞人解释,只好将他放了。国语鲁语记载:鲁宣公夏天在泅水之渊滥捕鱼,水虞官里革当即将他的鱼网拆断,并且对他讲了一番保护生物的道理。里革说:自古以来,只有大寒降临,才开禁捕鱼。春、夏时,正是鱼的孕育期。这个时候必须禁止用大小鱼网捕鱼,特别要禁止捕捞有卵的鱼及小鱼,使鱼鳖能生长。现在鱼正在孕期,不让鱼生长,用网滥捕,是贪婪的行为。里革的一番话,说得鲁宣公灰头灰脸,只好悻悻作罢。
野合图
尽管周礼对婚姻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但野合的古风仍然存在,甚至周礼中也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即在仲春之月,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甚至发生性关系也属正常。图为汉代画像石拓片。
宰丰骨 商代
在原始社会,狩猎是是获得肉食的最主要渠道。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虽然农耕得到普及,但因生产力低下,狩猎仍然是人们获得的食物及动物毛皮的重要方式。这段肋骨记载了商王帝乙将猎获来的犀牛赏给宰丰的事,它背面刻有兽面纹,并且镶有绿松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玉鸠鸟佩 宋代
鸟是中国的另一重要图腾符号。在古代文化遗址和文献中,鸟的形象和文字描述都很多。“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五彩之鸟,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彩鸟是司。”汉代以后,鸟的神性色彩渐渐淡化,形象逐渐走向写实。
驱虫仪式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则!”这是先民在腊祭(祭祀农业神的重要祭礼)中所吟的“咒语”。古代人们认为虫害是某种邪魔在作怪,因此驱虫仪式多以巫术形式进行,如图所示,几个农民在田间插竹竿,竹竿上写上禾神等名字,以期吓退各种害虫。
最能真实反映周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是豳风七月。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记叙了周代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日常生活。男子的主要工作是田间耕作、狩猎,女子的工作是采桑、织布。这首四时农家诗,被称为周代农业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受到历代史家的重视,从中可以看到周代农人的日常生活、劳作的具体状况。
正月:农人开始修理农具耜(即犁头),把冰块运到冰室里藏好。
二月:赤脚下地耕种,妻子和女儿送饭到地里,开始春耕生产。田官看见这个情景,心中十分高兴。二月,农人还要很早起来到冰室里取出冰块,献上韭菜和羔羊,为祭祀做好准备。
玉蚕 西周
西周初期,民间已经有栽桑养蚕活动。诗经中曾多处出现描述农耕蚕织的诗句,这件玉蚕是西周礼蚕时的祭祀器物。
二十四节气图
早在西周,人们就学会了用圭表测日影的办法来确定春、夏、秋、冬四个节气。战国末期,人们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沿袭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时令。
四璜玉珮组
玉珮是西周最能显示等级身份的玉器,一般由马蹄形黄玉或白玉,与珠状枣红色玛瑙以及料珠相间,连缀成串,不同等级身份的人佩戴不同的玉珮组,图为四璜玉珮组,是等级较低的诸侯夫人佩戴的器件。
三月:姑娘拿着竹筐上山去采桑和白蒿(一种食用蔬菜)。一路上提心吊胆,怕被贵公子看上了,被纳为妾婢。
四月:王瓜成熟了,开始采摘。
五月:蝉开始鸣叫了,斯螽推动双腹,想要飞翔。
六月:织布娘(一种虫)开始活动了。农人一家上山采摘李子和野葡萄食物。
七月:伯劳鸟鸣叫了,农人在田里收割葵菜和大豆,回家煮着吃。这个季节还有瓜吃。
八月:女人在家纺织麻布料,把它染上色黑和色黄,为公子做衣裳。男人下田收割早稻,打枣子,割蒲苇,摘葫芦,一年的秋收和纺织开始了。
九月:官家给农人发放寒衣,开始收麻子,采苦菜,打柴火,修筑打谷场。
双龙相绞玉 战国
战国时期,以玉随葬已成为很普遍的习俗,玉的雕琢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大多数做成圆形或弧形,转折处也琢磨成弧角,饰以圆弧为主体的纹样,显得十分和谐统一。
瞎子说唱图金廷标绢本设色
周代统治者为了制作礼乐和考察民情的需要,通过采诗和献诗的方式,收集并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春秋公羊传中记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十月:开始收割谷子,把庄稼运进来,把打谷场整理好,脱粒进仓库;酿酒。这时,老鼠活动猖獗,要把房子四周的漏洞堵好,用泥土涂北窗和门户,还要熏老鼠。做完这些事后,上山去割茅草,为贵族修葺房子。
十一月:上山打狐狸,回家后将狐狸皮剥下来,为贵族公子做皮袄。
十二月:去野外田猎,修习武功,打到小猪可以自己留下,三年以上的大猎要献给老爷。此外,还要去凿冰,在明年正月藏入冰室,以备贵族们祭祀用。
年终,全体宗族组织的成员要到“公堂”,即现在所称的学校去聚集庆贺,准备羊羔和韭菜享献先祖和先妣。大家在一起喝酒,祝贵族老爷万寿无疆。
从七月可以看出周代农事活动的几个特点:
(1)周代的农人,一年四季生产非常繁忙。男人耕种、打柴、盖房子、打猎、凿冰,女人采集、养蚕、纺织,全家都要参加劳动。
(2)农人生活状态非常艰苦。根据考古材料,殷商至西周,只有贵族住在土地上面,其他人都住地下。平民的房子是先挖一个深洞,四周围上很低的土墙,上面铺上茅草,像老鼠洞。平常吃的是李子、野葡萄、苦菜、葫芦、葵菜、大豆等。只有到年终才能吃肉喝酒。
(3)贵族和农人生活贫富差别很大。农人把田里的农活做完了,要去给贵族老爷修葺房子,织好布,染上色,送给老爷做衣裳;打到狐狸,皮子给老爷做裘衣,打到大猪也要献给老爷,等等。
豳风七月以特有的农家泥土气息与中国历代文人的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