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
春耕
商周时期,牛是作为祭祀的圣物出现的。牛是兽面纹的主要原形,其雕刻形象也常被用做镇墓兽,具有驱邪镇妖的功用。春秋时期,牛耕开始普及,牛走下圣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我国古代农业实行撂荒耕作制,一般是耕种几年之后,便要抛荒,重新寻找新的土地来源。有人认为,商代多次迁都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撂荒土地。到了西周时代,开始进入到休闲耕作制。休闲耕作制度以3年为一周期,这是古代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们的祖先摆脱了原始先民依赖采集和狩猎的生产方式,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也培育了周人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性格特征。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对和平静谧的田家生活的眷念,源于后稷、公刘、古公亶父、文王以来我们这个农业民族培育起来的特殊的土地文化情感。
纺织图
中国古代对野蚕的驯养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商周时期,中国的丝织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诗经中就有很多纺织与服饰的描写。可见早在周代,各种花纹美丽、色彩鲜艳的丝绸精品就已成批地生产了。
连体双人玉佩新石器时代
占卜的吉凶是商周统治者决定大小事情的行为准则。“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在所有的条件中,“龟从”“筮从”是最重要的,超过了其他任何方面,包括“王”自己的意志。图中玉佩出土于卑南文化遗址,反映的就是祭祀的场面。
人名取“牛耕”商周时期,牛主要用于祭祀和食用,因而养牛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时,牛开始用于耕地,以代替人力。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牛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要动力。
由于牛耕的出现,当时很多人取名与“牛”或“耕”字相联系。如孔子的77个弟子中,就有“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等。牛耕在当时是一件刚出现的新生事物,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
在牛耕出现的同时,犁的制作材料也发生了变化。根据考古发掘,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石犁,直到春秋时期仍在使用石犁;同时,在长江下游一些地方已出现铜犁。这种情况说明春秋时期石犁和铜犁尚处于混用状态。生产工具的革新,对当时农田开垦起了很大的作用。
种植场圃 西周、春秋时期,菜园和果园已经很普遍。诗经中记载了专门用于蔬菜种植的“场圃”。春夏种菜蔬,蔬菜吃完后,修筑坚实作晒场。那时,食用蔬菜的种类有20多种,但大多数是野外采集,栽培的蔬菜作物主要有葵、韭、瓜、葫和芸等。果园里种植有经济林:桑树、杞树、檀树、竹子、桐树、梓树。果树有:栗、枣、梅、李、桃等。木瓜一诗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u,古人佩带的一种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把自己种植的水果作为相互交换的礼品了。
周王的簋及铭文
簋是西周用来盛放黍稷稻谷等主食的器具,配合鼎组成礼器的主件。图为周厉王的簋,该簋座在直棱纹方铜座上,簋的两侧有高耸的大龙耳,整个簋体形魁伟,高59cm,是西周最大的簋。簋内有周厉王作为祭祀祝词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重要的文献资料。
八月剥枣 吴求 清代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杰出的农事诗,是周人定居豳地时产生的。这首诗以农人的口吻叙述了他们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不仅是一首杰出的农事诗,也是社会学、历史学、农业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桑者闲闲 养蚕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种植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长江流域很早就开始养蚕,养蚕业已十分发达。诗经中反映采桑和桑园的诗有近20首。桑园的规模也相当大;而且,蚕已在室内饲养。室内养蚕需要采桑,大规模的养蚕,必有大规模的种桑。所以诗经魏风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桑园不但是人们的劳动场所,它还是青年男女游玩和约会的地方。
原始采集 采集业产生于原始时代。西周、春秋时代虽然五谷种植已蔚为可观,但采集业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补充,在当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上古时代,采集工作主要由妇女担任。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妇女采集的情景。采集的对象主要是各种野生蔬菜,如:荇菜、卷耳、疲q(fu yi)、蕨菜、苦菜、豌豆苗、艾蒿等。妇女们大量采集蔬菜,说明菜园的人工栽种蔬菜有限,还不能完全代替野外采集。这些野生蔬菜不但可食,而且可以入药。
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
彩陶花纹是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半坡文化遗址就属于一个以鱼为图腾的部落。捕鱼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先民也正是由对鱼的物质依赖,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图腾崇拜。
采药图绢本设色 宋代
传说中的许多人物,如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尝百草的神农、造字的仓颉等,都是先民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种神化和形象化。此图描绘神农在山中采药满载而归的情景。
早期的纺织 纺织大约出现在4000多年以前。那时,妇女们用双手把纤维搓合在一起,后来发明了纺坠,有“吊锭法”和“转锭法”两种,可以加捻麻、丝、毛等多种原料,也可以纺织出各种粗细不一的纱。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纺轮。纺轮在诗经时代已经普遍使用,至今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仍在使用。
先民早期的织布仅是手工编织,织机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利用纺织品的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开始到来。
秉畀炎火——以火治虫诗经小雅大田一诗对害虫做了分类。这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作物害虫分类。从“秉畀(bi)炎火”一句来看,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以火治虫,这说明以火光诱杀害虫的技术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已经出现了。
出猎 清代
野外狩猎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历史中,狩猎是人类获得肉食的唯一途径。西周,虽然已经开始圈养家畜,但贵族阶层显然对“野味”更感兴趣。对“狩猎”这种在原始社会奠定了男性社会地位的活动,也一直情有独钟。
铲形钱币 东周
钱的原形是一种农具,形状类似铲,用于铲草除地。钱的铸造时间并不确定,管子记载其兴起是在燧人氏时期,黄帝时期使用方法已经齐备;纪原中则记载铸钱始于尧。图为东周时期所铸钱币,铲形,正面铸有东周二字。
鱼图腾 和采集一样,捕鱼和打猎是原始社会人们生存的主要手段。这个行业在西周、春秋时代仍占有重要地位。国风160篇,描写捕鱼、狩猎的诗歌有近20篇。从国风对捕鱼情景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西周、春秋时代鱼的品种已有10多种,如鳢(li)鱼、鲔(wěi)鱼、鳟(zun)鱼、鲂(fáng)鱼等。捕鱼的工具有大网,名叫“众”,也有小网,叫“哉”,有鱼竿。鱼线是用丝织成的,叫“缗”(ming,钓鱼用的线)。人们还发明了“笱”(gou),是一种出口有倒刺,能诱鱼进去而不能出来的筒形鱼篓。
除捕鱼外,人们还将吃不完的鱼用水池养起,水池养鱼最迟在商代已经出现。孟子万章上说,有人送鱼给子产(郑国大夫),子产叫人用池子把鱼养起来。
鱼在诗经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人们称之为“鱼图腾”或“鱼意象”。古人认为,鱼属阴,以此比女子。闻一多说,笱象征没有节操的女性,那些自由进出的各色鱼类,象征她所接触的男子。“鱼则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以烹鱼或吃鱼喻合欢或结配。”以鱼象征人类两性的交媾、繁衍,这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崇拜。这种崇拜意识在西周、春秋时代的人们中还有遗存,原因是捕鱼在诗经时代还是一个大的产业,是人们食物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牛形墨砚
商周时期,牛仅被用来祭祀,并且是等级最高的祭祀品。春秋时期,牛耕开始普及,牛走下了祭坛,成为生产活动中的主要畜力。后世学者多将其人性化,赞其勤劳等美德,而民间则多将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