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所在。朱元璋暗想,皇帝是“真龙眼”看不出妖术,陶凯能看出,难道“真龙天子”不是我朱元璋,而是陶凯吗?他的眼力这样好,势必家乡有“名堂”。朱元璋约请陶凯,以商量国事为名,探问他,家乡有何神秘的东西。陶凯已知,朱元璋心怀恶意,便顺口答道:“臣家东有狮子(指当今的小海门狮子山),南有大象(指下洋顾村的象鼻岩),大象鼻子下水潭有块浮岩,此岩变化多端,忽而浮出水面,忽而深沉水底,常伴溪水涨落,上下升降。浮岩上还刻有宋代进士张俞仲“曾入苍舒万斗舟,至今象准蘸清流;君王玉辂催行驾,安得身闲伴白鸥”的一首诗。陶凯说的浮岩刻诗一事,心里也很紧张,因陶凯知朱元璋生性多疑,要派人前去验看,如发现浮岩无字,就要犯欺君大罪,就必斩之。陶凯,连夜差人,赶至家乡,即请刻石师傅,尽快地刻上诗篇,说来也奇,这块浮岩,昨天沉在水下,今天露出水面,待字刻好后,浮岩又沉下去了。
尽管陶凯想方设法,避去朱元璋的惩罚。但朱元璋始终认为,陶凯存在,心中不安,皇帝宝座不稳,非杀不可,便借陶凯当礼部尚书时,部属“误用符验”将其处死。朱元璋既杀陶凯,又推御责任。朱元璋之子——楚王朱桢亦痛其师之冤,自投于金水桥下。其实,陶凯在官位,朱元璋赠以“丹书铁卷”即免死牌,然而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免死牌”也成了一纸空文。
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召陶凯到南京,与宋濂同修《元史》。书成,授翰林应奉。又编纂《大明集礼》,并为楚王傅。三年,任礼部尚书,制军礼,定科举式,致力于规章制度和礼仪制订,草拟对外关系往来的文书。四年,任会试主考官。五年,奏请仿汉、唐、宋辑《会要》,被朱元璋采纳。又采集历代宗藩事迹,汇编成书,由朱元璋定名《昭鉴》,颁发给藩王。六年后,历任湖广参政、国子监祭酒、晋王府左相。
工诗文,常随侍朱元璋,凡朝廷诏令、封册、歌颂等多出其手笔,并参与编修《洪武正韵》。著有《陶尚书集》。因自号“耐久道人”,朱元璋视为影射自己杀戮功臣,被罗织罪名处死。楚王因之悲痛万分,自投金水桥死。
陶凯是一位平易近人,顾全大局,热心教育,坚持正义,敢于承担责任,在明代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其为国为民影响于各地。
skbshge
第1546章千古美谈()
胡惟庸道:“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尽股肱之力,辅助太宗理政,已成为太宗的左手右臂。魏徵建言行事,匡正朝政失误,助成贞观之治。太宗曾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并亲手解下佩刀,赐予魏徵。贞观十六年七月,魏徵染病,卧床不起。太宗手诏慰劳,并说:“不见数日,朕过多矣。今欲自往,恐益为劳。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魏徵不顾疾病在身,又上言数事,对太宗在魏徵生病期间临朝时“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辟”的言行不一的做法提出了批评。魏徵平素为官清正,生活简朴,以至家无正堂。太宗下令停止营造小殿,用其木材为魏徵建造正堂。建成后,又根据魏徵的好尚,赐给他素屏风、素被褥、几、杖等物,如此隆恩,岂能是我等能比?“
存义道:”胡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胡惟庸”哦“了声,道:”大人此话何意?“
李存义道:“唐太宗当年开疆拓土,为我汉人打造了一个强大无比的汉人江上,期间宰相魏征立下不少功劳,二人君臣和睦,被后人君臣树立的一对君臣典范,然则两人的关系可不是史书所载的那般和睦。”
“是么?”胡惟庸奇道。
李存义点了点头,道:“是的,李世民一代雄主,麾下才人自然不少,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魏征固然有才,可李世民麾下并不缺人才,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夺取皇位后,身为太子李建成的头号人物,胡大人可知道唐太宗为何留下魏征?”
胡惟庸道:“为何?”
李存义难得有机会卖弄一番,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继续说道:“魏征乃太子李建成的谋臣,太宗登基为帝后,在外人看来,不过是鱼儿离不开水,唐太宗得魏征如鱼入水,其实是太宗的无奈?“
“无奈——?“这个说话,着实让胡惟庸楞了一下,的确是一个闻所未闻,听所未听的说法。
李存义道:“那时大唐刚刚结束战乱,加上太宗皇帝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迫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大唐上下极为不安分,尤其是太子的兵马涌动,加上梁师都等藩王还伺机而动,太子、李元吉的兵马更是呈观望之势,便是大唐外的突厥,听说了这个消息,也闻风而动,大有趁机攻入大唐之势,便是这个时候,太宗苦苦思索后,便知道刚刚建立的大唐,最需要的便是稳定,团结,只有这样,刚刚建立的大唐才能站稳,才能变得强大,让四海臣服,为此,身为大唐皇帝的太宗,必须争取到太子,李元吉的反叛力量!“
胡惟庸目光闪了闪,似乎有所悟。
李存义好不容易碰上了这么一个表现的机会,当然不能放过,见胡惟庸没吭声,便自顾自的说了下去:“太宗一番调查后,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整个大唐内,实力最大的人,竟是魏征?”
“魏征,这怎么可能?”胡惟庸惊奇的问。
“没错,就是魏征,当时大唐国内最大的实力,在山东,而山东最大的实力,却是山东的豪门,魏征是河北巨鹿人士,而魏家正是自北齐一来在山东最大的一个士族,这样大的一个士族在山东,急着安定国内的太宗自然不会放过?”
通过一番探查,太宗惊奇的发现,这么一个大的士族,竟大多是山东豪杰,在隋末大乱后,不少人是各路义军的首领,他们彼此各有联系,算得上在大唐刚刚建国后,最不稳定的一股力量。
而能掌握这一切力量的,竟是太子的洗马魏征?这魏征出生山东士族,少年有才,在山东一带声名极大,加上他为人早年惨叫过李密领导的瓦岗寨起义,颇受山东豪杰重视,大有为他命是从,这样的一股实力,竟被一个文弱的书生掌握,试问,太宗怎么能放过呢?
唐太宗经过一番思索发现,想要控制这股力量,最理想的就是控制魏征,魏征出身于山东士族,本就是豪门大户,加上参加了瓦岗寨义军,也算半个豪杰,如今他是太子党的余孽,若是就此利用了魏征,那么不断国内的太子党,李元吉就此作罢,就算是山东的豪杰也就此安定,这可谓一举两得的买卖,唐太宗乃千古一帝,这样稳赚不赔的买卖,岂能放过。
就这样,唐太宗启用了魏征,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段君臣和的千古美谈。
不过,唐太宗没想到的是,他的这点算盘,魏征早已看了出来,在投靠了太宗后,丝毫不惧太宗。
比如,大唐经过唐太宗的努力后,四海归一,国力强盛,唐太宗便想趁机夺回因为隋末战乱而被高丽占领的辽东一带,这个计划刚一出来,就被魏征反对,堂堂一国皇帝,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攻打高丽,这里面如期说是魏征的功劳,不如说是有山东士族这棵大树给魏征撑腰,使得太宗李世民也不得不放弃这份计划。
又比如唐太宗想效仿秦皇汉武登泰山而小天下,来一个登泰山封禅,想法一出,就遭到了魏征的极力反对,说此举乃老命伤才之举,昏君之举,对此,唐太宗蔚然一叹,不得不就此作罢,在魏征有生之年,唐太宗从未有过一次泰山封禅,这一切都是因为魏征背靠着山东这棵大树,才使得他在庙堂上毫无顾忌,可以做到犯颜直谏”。说完这一番话,李存义望了一眼胡惟庸道:“今日我李家虽比不上唐之魏征的山东豪族,可在我洪武一朝也算是豪门大户,整个淮西将士,莫不是以我李家马首是瞻,眼下天下未定,皇帝刚刚登基,仰仗的还是淮西的实力,只要胡大人被我大哥送上了相国这个大位,加上我大哥从中辅佐,试问,满朝文武谁敢低看大人一眼,便是皇帝也要有所估计,今日我李存义说一句大话,有我李家在,大人这相国之位,便是稳如泰山!”
“稳如泰山?”胡惟庸心头一动,自言自语的声。
李存义点头道:“正是,稳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