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王者-第1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句俏皮话差点没引起众人的哄堂大笑,不过这些将士平日里训练有素,倒是没人当真敢笑出来。各自忍耐了一阵,跟着为首那人赶往上阳宫。

    一路上多是名花,红色杜鹃,白色百合,更多的是牡丹花,还有其他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话,寻常花朵,林间小道,水池、假山随处可见,鲜花烂熳,香气袭人,让人几乎以为自己生在花海里。

    众人走了一阵,忽觉眼前一亮,抬头望去,只见前方豁然开朗,茂密松柏密林之中,隐隐可见亭台楼阁,楼阁宏大,双阙峨峨而屹立。飞梁径度,讶残红之示消;翠瓦光凝,惊宿雨之犹湿。……山水隐映,花气氲冥。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比起金陵城的宫殿好不逊色。

    为首黑衣人走了一阵,见到各种宫、院、殿、堂、亭、台、观、厩相互交错,忍不住也在心底吁出一口气道:“娘的,这洛阳城还真大啊!|“

    天津晓月亦为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桥初建于隋大业三年,原是一座浮桥,是洛阳南北交通的要冲。唐时改为石桥,又称洛阳桥。北与皇城南门端门相应,南与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著名景观。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其西今又建两座大桥,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凭吊。

    可惜郭英等人无缘观光,匆匆扫了几眼,便迅速赶往上阳宫。

    “大帅,你看!|“郭英忽然一声惊叫。

    为首那人寻目望去,只见前方一座城前,百来个侍卫来回巡视,守卫比起外城要森严得多,黑衣人点了点头,道:“守卫如此森严,这里一定是上阳宫,阿鲁温,札剌儿氏那狗贼一定在里面!”

    众人点头,郭英压低声音道:“元帅,现在怎么办?”

    为首那人微微一笑,道:“既然知道阿鲁温,札剌儿氏所在,我等就不惧,区区百来人,不足为惧,大伙儿听我号令,一同攻了上去,冲入上阳宫,一举擒获阿鲁温,札剌儿氏!”

    “冲进去!“众人齐声低呼了声。

    为首那人点了点头,忽然一挥手,喝道:“上!“

    百来名按耐不住的黑衣人,紧握腰间的弯刀,寻迅速对城门奔去,城门并不远,他们动作轻盈,速度极快,片刻,便已奔至城门下,为首那人一声低喝,百来人同时拔出了腰间的弯刀,寂静的夜里,听得锵锵锵数声,明晃晃的弯刀,散发出阵阵的寒意来,郭英大喝一声:“兄弟们,杀啊!“

    惊闻声响的鞑子尚未来得及挺清楚,为首一人,刚要扭头看个明白,忽然眼前一晃,一道寒光一闪,只觉脖颈一凉,一颗大好的头颅就不见了踪影,其他鞑子被这突如其来一幕惊呆了,这些昔日马背上的战士,一时竟忘记了抵抗,待回过神来,只听得一阵喊杀声四起,明晃晃的弯刀,漫天飞舞,血溅四射,百来人迅速去了一大半,剩下鞑子兵,早已忘记了抵抗,纷纷惊叫着向城门跑去。

    为首那人望着逃跑的鞑子兵,心中一阵欢喜,忽然扬起手中弯刀,对着空中用力的挥舞一下了,朗声喝道:“入城!”

    百来人无声无息进入了上阳宫。

    上阳宫内,阿鲁温,札剌儿氏眯着双眼端坐在王位上,十箱黄金已经让李成桂运到洛阳城外,刚才斥候前来禀报说,李成桂的大军一路上并没有遇到南蛮子,金子很安全的抵达了洛阳城外,只等他前往,得知了这个消息,阿鲁温,札剌儿氏说不出的高兴,高丽虽比不得中原,也没有洛阳的富丽堂皇,但比起丢了身家性命来,这些算不得什么,再者有这些黄金作为后盾,在高丽做个王爷也不是不可能,听说高丽的国都比起洛阳虽小了许多,却也是个不错的地方,住上几年也不是不可以!

    ^^^^^^^^^^^^^^^^^^^^^^^^^^^^^^^^^^^^^^^^^^^^^^^^^^^^^^^^^^^^^^^^^^^^^^^^^^^^^^^^^^^^^^^^^^^^

    诸位多多支持哦,小景一切拜托了!

    skbshge

第1501章关于红巾军东征高丽() 
关于红巾军争夺高丽的事情,不少书友问,这里说明一下,元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砀山夹河迎至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又利用“明王出世”的宣传效果,称韩林儿为“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红巾军一时都接受了大宋政权的领导。至正十七年,刘福通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分兵三路北伐,兵锋直指大都,其中东路大军直至高丽!

    红巾军设立辽阳行省,关铎(关先生)毛居敬等任行省平章事。此时,元顺帝为避红巾军锋芒,下旨于高丽耽罗(济州岛)修建行宫,欲避难于高丽。为摧毁顺帝行宫,切断高丽对元的军事援助,巩固辽阳行省,围困大都,红巾军决议东征高丽。但两次征高丽均以失败告终,破头潘被俘。中路军转战2000余公里,战果辉煌,但与宋之主力失去联系,孤军奋战,人生地疏,没有根据地,游击作战,缺乏补给。最后惨遭失败。

    至正十九年的二月二十二日,意气昂扬的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人给当时的高丽国主恭愍王王颛写了封信:

    “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药石。今令诸将严戒士卒,毋得扰民,民之归化者附之,执迷旅拒者罪之。”

    这有点像劝降书附上的最后通牒。王颛虽然多少也有些畏惧这群拎着刀子的北漂族,但毕竟近一个世纪以来高丽一直和元王朝通婚,大家是亲戚,当今圣上的奇皇后就是高丽人,而历代高丽王也都是元朝的驸马爷,还有三个高丽王是孛儿只斤家的外孙——现在孛儿只斤家里闹出乱子来,老王家总不能全然撒手不管吧?所以高丽对元朝还是力所能及地帮些忙。前一段,脱脱率百万大军进攻高邮的私盐贩子张士诚时,高丽还曾派兵两万三千人助战,脱脱失势后,这支部队就留在黄淮一带继续协助“剿匪”。不过劳而无功,大元朝的“匪”是越剿越多,这不,人家还跑上门来算账了——这些个事儿,王颛想想都头疼。

    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千多头裹红巾的先锋部队跨过鸭绿江,开始了向高丽的远征。这支前锋部队击败了高丽边防军,建立了桥头堡,以迎接平章毛居敬率领的四万多主力部队。那几天,天寒地冻,鸭绿江面结起了厚厚的冰层,数万大军踏冰而过,攻占了义州(今朝鲜新义州),杀掉了高丽副使朱永世等人。九日,又攻下了静州,杀都指挥使金元凤,接下来又攻破麟州、铁州。高丽恭愍王命李岩为西北面都元帅,庆千兴为副元帅,金得培为都指挥使,李春富为西京尹,率军抵抗。高丽军布阵于清川江北岸,两军交战于铁州,红巾军兵败退守麟州,静州。但随即又于宣州大败高丽军,并乘胜攻克定州。二十八日,红巾军攻破西京,也就是今天的平壤市。

    这支红巾军趁着初战的锐气,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到底是在异国的土地上作战,人地生疏,还缺乏给养。当高丽调集大军反击后,他们就难以支撑了,一三六零年,元至正二十年,正月间,红巾军与高丽军争夺西京失利,退到龙罔、咸从一带,因天寒地冻,许多人冻伤,战斗力锐减。十五日,李芳实帅高丽大军来攻,双方一场鏖战,高丽开城知府辛富、将军李坚等人战死,红巾军大将沈刺、黄志善也被俘,两万多人战死。在高丽军的追击下,红巾军仅有残部三百多人退过鸭绿江,就这样结束了第一次高丽远征。

    三月间,红巾军以战船七十多艘由海上进攻高丽西北沿海的丰州、凤州、黄州、安州一带——这大概算是元末版的“烙铁行动”,可惜当时技术条件欠佳,红巾军的这些两栖登陆作战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

    至正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人率十余万大军再次渡过鸭绿江,攻克朔州。高丽以安佑为上元帅,金得培为都兵马使,李芳实为都指挥使率军迎战。红巾军连克抚州,博州,价州,泰州,延州,高丽军大败,只得坚壁清野,将顺州,殷州,成州的老百姓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