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鲁温,札剌儿氏!“徐达、常遇春心头一惊,这阿鲁温,札剌儿氏乃蛮台之子,由汝阳王进封。皆家河南,为颍州沈丘人,为人懂兵法,善训练将士,在鞑子朝廷中,颇能打仗!”
“想不到是他镇守?“徐达嘀咕了声。眉头紧紧皱起,露出了担忧之色。
“怕什么,管他是阿鲁温,札剌儿氏,还是王保保,谁挡我我便灭掉了他!“常遇春满不在乎的道。
徐达苦笑了声,摇了摇头,这个阿鲁温,札剌儿氏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人,不说他占据了洛阳城,更主要的洛阳城还有一道洛水,若是他当真死守洛阳城,要攻城的话,飞得渡过落水啊,二十五万大军渡河,可不是闹着玩的。
摇头叹息了一番,徐达道:“他还有多少人人马,如今驻守在何处?“
蒋歓显然是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听徐达询问,忙道:“据卑职密探探出,阿鲁温,札剌儿有五万兵马,如今在洛水北岸布阵,只等我大军前来?“
徐达一惊,看来这阿鲁温,札剌儿氏的确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这么快就占据了洛水北岸了,这一场大战难打了?“
洛水发源于华山南麓,在崤山、熊耳山之间广纳百川,在洛阳平原腹地左携涧水,右带伊河,东出平原,北入黄河。
这条河自秦时就充满了传奇色彩,秦始皇巡幸洛阳时,专门在洛水边修建了侍奉洛神的祠堂,以祀洛水。祭祀时,忽有“黑头公”从水中现出,大声朝秦始皇喊:“来受天之宝!”天意传国于秦,秦始皇激动得当即唱起《祀洛水歌》,众臣伴和,场面壮观。《祀洛水歌》曰:“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祭祀大泽,倏忽南临。洛滨缀祷,色连三光。”
唐垂拱四年,洛水出一“瑞石”,上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正合欲当皇帝的武则天的心怀。她称那块石头为“天授圣图”,并封洛神宓妃为“显圣侯”,封洛水为“永昌洛水”,禁渔钓。其实,这一幕的总导演是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他指使人伪造并发现了“瑞石”,为武后登基制造舆论。后来,武则天果然当了皇帝,又加封洛水为“神河”,尊宓妃为“天中皇后”。
隋炀帝建都洛阳,周围八十里,规模浩大。洛水从城中穿过,有“天汉之象”,故建天津桥,天津,意为银河也。在桥北建皇宫,取名紫微宫,意为天宫。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修建大运河,南达余杭(杭州),北抵涿州(北京)。洛水水道经拓宽,即为大运河发端。隋炀帝乘三层龙舟,三下扬州。全国的物产经运河,在洛阳集中。洛水两岸兴建起庞大粮仓,如兴洛仓等,储量惊人。李世民攻取洛阳后估计,隋末的粮储“得供五六十年”。
元朝占了中原后,对洛阳没做什么修建,唯独对洛水进行了不少的治理,疏通了河道,如今的洛水两岸水势浩渺,帆樯林立,岸柳成荫,芳草鲜美,长桥卧波,人车熙攘,十分的繁华。
但今日这个洛水两岸没有一个游客,有的只有五万大军,人人手握大刀,死死护着洛阳城。
洛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隋朝灭亡后,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夺取帝位,深知洛阳的战略位置重要性,与登基第二年,命人在隋朝洛阳城的基础上,修筑洛阳城。
武则天时期,鼓动高宗李治以洛阳为东都,同时展开营建洛阳的庞大工程,于原有的设施上,依洛水而建上阳宫,奢华无比,乃天下一绝。
整个洛阳以洛河为界,分都城为南北两部分。都城西北为宫城所在,其他街、坊、市平均分布城南和东北部。平民聚居的洛南设有九十六坊,洛北三十坊。洛阳的一大特色是河道纵横交错,洛水横贯全城,连接其他大小河道如伊水、漕渠、黄道渠等,故水上交通便利。陆上交通亦规划整齐,纵横各十条通渠大街,主道阔达百步,小街三十步。
此时的上阳宫里,阿鲁温,札剌儿氏斜靠在王座上,眯着双眼望着大殿上,大殿上鼓声阵阵,丝管乐声悠扬,数十名乐师分列左右,箜篌、阮、古琴、古筝、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扬琴二胡,交错弹奏,神态悠闲。
殿中的红色地毯上,十六个宫女,把头发梳成若干小辫,带着象牙作的佛冠,身披若隐若现的缨络,下着大红色镶金边的超短裙,上穿金丝小袄,肩上有云霞般的披肩,妖艳致极,性感逼人。她们每人手执法器,其中一个执铃杵领舞,姿态各异,诱人眼目。另有十一位宫女着白色透明丝衣,头上系着白色丝带,时而长带挥舞,时而摇曳缓行,步步生莲,做出各种妖冶的舞姿。诱人至极。
王座上阿鲁温,札剌儿氏面带着笑意,望着眼前舞动的舞女,一双眼睛却没有做出过多的张望,而是不断的将目光移向左侧的一闪大门。那神情仿佛是在等待着什么?
悠扬的长琴结束后,鼓声重了许多,咚咚咚的声响,一声比一声来的急促,场上的十五人迅速的分开,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便在这时,阿鲁温,札剌儿氏一下子坐直了身子,目光死死地盯着左侧的大门。
^^^^^^^^^^^^^^^^^^^^^^^^^^^^^^^^^^^^^^^^^^^^^^^^^^^^^^^^^^^^^^^^^^^^^^^^^^^^^^^^^^^^^^^^^^^^
诸位多多支持啊!
skbshge
第1490章十六天魔舞()
对于天魔舞,史载元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尤其喜欢让十六宫女戴上象牙佛冠、全身披上缨络、穿着大红销金长短裙等衣饰,打扮成“佛菩萨相”随着奏乐跳起【十六天魔舞】。这种舞蹈只有内宫及臣属之中受“秘密戒者”才能参与观赏,上行下效,【十六天魔舞】开始流行于民间,例如在“浙西”、“浙东”地区亦可看到,甚至传及西北的边陲。
当时的【宣政院使】西僧哈麻为了讨元顺帝欢喜,引进西番僧以秘密法双身修法媚帝,为此哈麻之妹婿集贤学士秃鲁贴水儿得宠于帝,而朝廷却成了君臣淫态百出之所,君臣男女整天沉溺于斯,元顺帝长期不理政事。
为了修习这种喇嘛秘密双身修法,元顺帝自己犹闲不够,还要与众人同乐。元顺帝时常与母舅老的沙及兄弟巴郎太子等十人男女裸居一室,君臣共盖一被。为此而【广取女妇,唯yin乐是戏。】
当元顺帝与众人“行大喜乐”的时候,头戴上嵌有金佛字的帽、手持念珠,同时有上百名穿上缨络等“菩萨”装的美女吹奏着乐器、唱着金字经、跳着雁儿舞及十六天魔舞,何等逍遥。元顺帝还【令诸嫔妃百余人,皆受大喜乐“佛”戒】,使王室成为名符其实的【春宫】。《元史&&&&?哈麻传》里如是记载云:
【又选采女为十六天魔舞。八郎哥,帝诸弟,与其所谓倚纳者,皆在帝前,相与男女luo处,号所chu室曰皆即无,华言事事无碍也。君臣宣yin,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心,丑声移行,著闻于外,虽市井之人,亦恶闻之。】
而在浓郁的藏密喇嘛教大喜乐的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顺帝太子,当然也迷恋藏密喇嘛的双身修法。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元顺帝居然担心其子不晓秘密法,对他说“秘密可以益寿”,并令秃鲁贴木儿教之。未几,太子亦悦此道。寝假而传遍内廷,而传之宫外,蔚为时尚。真是朝野内外、廷内宫外无不充斥着这股邪气淫风。
十六天魔舞本身来源于西域流行的“菩萨”拒绝“天魔”色相引诱的传说,其前奏曲则是欢喜佛和秘密法,而演出又是在秘密的环境里进行的,据史籍记载,“未受戒者,不得而预”——所谓“受戒”,即受密宗的秘密法和大喜乐法之戒——自然不可能留下太多的现场记载。顺帝修习的演揲儿法、秘密法、双修法等,都是房中术。他还令诸嫔妃百余人皆受大喜乐佛戒。凡此种种,都使得这种乐舞被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难免使人想入非非,认为这种乐舞一味荒淫。其实元顺帝如此行事,不单单是因为他迷恋女色,还在于他是“秘密法”的热心信奉者,相信这种秘密佛法可以使他延年益寿。
元顺帝享国三十多年,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史籍中记录最多的,除了权力之争和朝政腐败之外,便是他沉溺于十六天魔舞这类负面记载。他对十六天魔舞如此沉醉,以至于后人总是将这一乐舞节目与元的亡国紧紧联系起来,视为亡国之音,一如陈后主之于《玉树后庭花》、唐玄宗之于《霓裳羽衣舞》,所谓“海内苍生困乱离,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