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大怒,由是遂绝,卒于徙所。以前会稽内史王述为扬州刺史。
石氏崩灭,北方大『乱』,对于江东晋室来说,肯定是一个机会,用时髦的词叫“窗口”。
有机会不一定能成功,有窗口不一定能发『射』,但机会和窗口绝对是有价值的,不能浪费。
臣强主弱,枝壮干弱,在这种局面下,皇室和朝廷要保持稳定,最好的办法也只有玩平衡。桓温太强了,本来就有气场,灭蜀以后,气场更加强大,按道理北方动『乱』,派桓温北伐浑水『摸』鱼趁『乱』逮兔子,也许正是所谓“王师北定中原日”也。但是,皇帝虽然小(才十来岁),但不等于身边没明白人,大家一看这形势,桓温同学再这么发展下去,和朝廷更有离心离德的资本了。所以疑人不用,要垄断就垄断机会,让丫没窗口,看他怎出头!
朝廷决定扶持殷浩和桓温抗衡,就像今天国家扶持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竞争一样,封杀窗口是最有效的办法。朝廷明令桓温按兵不动,委任殷浩全权负责对北作战,这后面的主要推手是皇帝的外公褚裒。
站在褚外公的角度看,这么做是没有错的,不能再培养王敦、苏峻这样的野心家,内部稳定这是第一位的,至于能不能恢复中原,那咱再慢慢研究。让桓温去赢面大点,但那多半是姓桓的赢,不是姓司马的赢,这就和当年灭蜀一样,是姓司马的赢,不是姓曹的赢。至于殷浩,在朝中大佬的心目中,也许不如桓温取胜夺金的可能『性』大,但首先一条,殷浩政治上可靠,何况殷浩这些年来名声也不小,气场也不弱,赢面也不小,夺标呼声也挺大,褚裒代表组织和殷浩谈话:“我看好你哦!”
殷浩字深源,他爹叫殷羡,“在郡贪鄙”,我们前面说起过他,但是当时掌权的庾冰、庾翼兄弟还是看在他儿子殷浩的面子,没有严肃查办他。殷浩和他叔父殷融俱好《老》《易》,成天价高谈阔论,殷浩口才好,善演讲,比他叔叔牛得不是一点,殷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有人在顶帖的时候问殷浩:“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殷浩回答:“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骂做官的,骂有钱的,什么时候都能得到喝彩,这一条百试不爽。
高谈老庄,强调无为,把避世的旗帜高高悬起,其实是口头讲无为,实际是想无所不为。魏晋时期都玩这个调调,进入核心圈子里的不能那么急猴猴似的,得拿捏着等待窗口,火箭码在那儿,愣说自己是扎根基层的大树,鬼他母亲才信。
现在的政治人物拉选票,那时的政治人物养名望,殷浩在这方面是最有成效的一位。殷浩“屏居墓所(迎合以“孝”治天下的时代主旋律),几将十年”,勾兑酒放这么些年头也成佳酿了,宅男越宅名声越大,官场上讲究的是花花轿子人抬人,于是有人把殷浩比作当世的管仲、诸葛亮,最给力的广告语是“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这就基本上等于把他当人民的大救星了。
朝廷任命殷浩“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殷浩既受命,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许洛。出发的那天,殷浩当然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不过他一向专注于嘴巴上的功夫,疏于骑术,所以一上马就摔了下来——一语成谶,一摔亦可成谶。
殷浩熟稔老庄哲学,知道四两拨千斤的战争是最低碳的战争,所以他习惯玩小动作。姚襄不听招呼,他不能以上司的地位公开批评处理他,而是屡派杀手刺杀姚襄,希望通过斩首行动解决问题,结果『逼』姚襄反目,把自己杀得丢盔卸甲,丧师失地。
历史给了殷浩窗口,但他就和中国足球一样『射』不了,反而给桓温留下了攻击的窗口。桓温在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的情况下,上疏朝廷,对这位中军将军兼n州军事总司令发起问责。
桓温说:“浩受专征之重,无雪耻之志,坐自封植,妄生风尘,遂使寇仇稽诛,『奸』逆并起,华夏鼎沸,黎元殄悴。浩惧罪将及,不容于朝,外声进讨,内求苟免。出次寿阳,顿甲弥年,倾天府之资,竭五州之力,收合无赖,以自强卫,爵命无章,猜害罔顾。……羌帅姚襄率众归化,遣其母弟入质京邑,浩不能抚而用之,阴图杀害,再遣刺客,为襄所觉。襄遂惶惧,用致逆命。生长『乱』阶,自浩始也。”
桓温此时必定是大有感慨:这么个饭桶,居然和老子齐名!这大概和《天龙八部》里萧峰后来鄙夷慕容复一般。
慕容复失败以后,得了疯病,他的丫鬟每天用银子招募儿童志愿者,给他行三叩九拜的大礼,尽享虚拟皇帝的尊荣。殷浩哥哥没这些花活,下课以后自己整日练功不辍,对着空中指指画画,拟在修炼一种上乘的武功。他的丫鬟天天陪着,愣没瞅出来是掌法指法抑或拳法,时日久了,这才慢慢看出,主家爷是把书法化入武功,天天凌空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大字。只见他每笔都蕴涵内力,凝而不发,只有最后一笔竖钩,劈空而下,势如破竹,一泻千里,虽万夫莫能当也!
他人吹捧,自我催眠,到了极致,就是殷浩这样的效果,哥哥怎么会输呢,岂非咄咄怪事?
桓温还比较大量,对这位朝廷安排的竞争对手也有“客观评价”:“浩有德有言,向为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此时桓温已经把持朝廷,看殷浩练字辛苦,就准备安排他做尚书令,并写信告诉殷浩。殷浩得信,喜心翻倒,于是马上回信,要感谢组织的再次信任。这些日子成天光写“咄咄怪事”四个字,回信怎么才能得体合适,这颇让殷浩费心劳神。回信写好了,抽出来再看看,有没有改动调整之处,改好了,再抽出来瞅瞅,是不是尽善尽美,这么折腾了十来回,总算ok了。
桓温接到殷浩的回信,想看看这位昔日的对手如何“洗心革面提高认识”,结果回信是一张白纸,上面一个字也没有。哇呀呀,桓温火了:“老子抬举你,丫居然给我玩无字天书,这岂非咄咄怪事?”
第42章 看到了亲人解放军()
孝宗穆皇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
二月,乙丑,桓温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兵自淅川趣武关,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以伐秦。
……
三辅郡县皆来降,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民争持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观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称皇帝,有这个先进典型和光辉榜样码在这儿,这就形成一种规则,到后来就变成你要称皇帝就得统一中国,所以司马光讲“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统一是一姓皇帝最重要的合法『性』资源,即使他们被普遍认同了,比如东晋朝廷,虽然是所谓正统,但九州长期分裂,皇帝的权威『性』就会遭到挑战。晋室先让天下统一后让天下分裂,神州陆沉不仅是他们情感上的疮疤也是法统意义上的疮疤。
习惯形成的观念和法律,这个是可以有的也可以践行的,是可以下载也可以安装运行的;一个国家的国民没有宪法精神所指的习惯,他们的宪法就只能是可以下载但不能安装运行的。
在东晋时代,我们发现要求统一在朝廷并不占主流的地位,蔡谟、王羲之都写文章反对过北伐,从祖逖击楫中流到桓温金城抚柳,在大后方都不获支持,甚至颇多掣肘,为什么呢?
因为士族的保守自私,统一如果不能为他们带来利益,反而会带来损害,他们为什么会支持统一战争呢?如果统一只是一个正确的观念,而战争要损害实际的利益,他们投反对票很正常。蔡谟、王羲之的观点在当时被认为很中肯:一、南北的实力差距是明显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口,南北人口比例悬殊,胡羯虽然人口少,但是他们统率或驱使的汉族人口远多于南方,当时的战争好多都是把劫掠人口作为直接目标,所以南方发动北伐经常是庙算不胜;二、他们坚定地认为,朝廷的控制力始终是个问题,北伐会培养军事强人,内部的稳定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北伐再正确再华丽也得打住。有产阶级的存在,会强化国家社会的保守气氛,在穷国挑起战争容易,在富国较难;在战争中,穷人的战斗意志较强,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