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肠不坏就是了。”李茂又说了孙猛虎,乐健等人的一些事迹,这些都是时迁那边搜集来,可信度比较高,又搔在廉二等人的得意处,聊着聊着就感觉眼前的辽王李茂和他们像是一路人。
李茂尽可能的消除王善等人的敌意,但身在浮山大寨防备丝毫不能放松,这一晚上就和王善等人在屋子里对付了一宿,王善等人也有自知之明,人质做的非常自觉。
天亮的时候,庞秋霞客串了一次丫鬟,伺候李茂洗漱,又让琼英看花了眼,不敢相信悉心服侍李茂的庞秋霞和昨晚杀人不眨眼的是同一个人,差距也太大了。
早饭人手一碗稀粥,撒上几颗小盐粒,李茂一边吃一边对王善说道:“稍后带本王去寨子里走走。”
王善点头答应,虽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但看辽王这架势做派,显然和他所知的官老爷不一样,性命又操持在李茂之手,不答应也不行啊!
至于李茂所说的五十万石粮食,王善现在可不敢再问,万一李茂是信口之言,目的是稳住他们,问了岂不是自寻死路。
李茂不知道王善心中什么想法,他确实是想跟流民交流一番,对河东路能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走出聚义堂,周围的几百个喽啰兵还算有点样子,拉出去能打一场,再往山下走,放眼所见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拖家带口乱糟糟的很。
王善发放的粮食需要流民自己弄熟了,有的人饿的急,直接将一捧粮食连着麸皮一起干嚼,有那会过日子的,弄来半块瓦瓮取水煮粥。
看着一处处火点,李茂心说这些人的心也是够大,若是不慎失火,不知道要烧死多少人。
李茂走到一户人家旁边,户主看起来是个五十来岁的小老头,老妻头发花白,身边的一男一女年纪都不大,不知道是儿女还是孙辈。
老汉认得王善,顾不得侍弄瓦罐里的米粥,拉着一家子给王善磕头,嘴里一个劲的念叨着王善是活神仙,万家生佛之类的祈福话。
王善尴尬的虚应着,深怕老汉这样说会惹李茂不快,老汉这哪是感谢他,简直是用刀子扎他的心啊!
李茂给了王善一个心安的眼神,上前搭话道:“老丈是哪里人?家里又是什么情况?”
“不敢,我祖籍辽州,世代务农”老汉见李茂是和王善在一起的,自然把李茂也当做浮山上的好汉,有问必答。
李茂这才知道老汉夫妻实际上才三十出头,年纪不大的是他们的儿女,种田是一把好手,祖上也有过田地。
但一辈辈传下来,失去了土地成为佃户,又从佃户沦落为长短工。
今年河东的年景不好,连果腹的口粮也没有着落,除了随大流成为作乱的流民,再也没有其他的活路了。
第八二七章 善后标本之道()
李茂看过李无生的调查研究报告,和这一家描述的情况基本相近,只是境况比河北东西两路还要差的多。
在王善的“陪同”下,李茂走访了几十户流民之家,距离山脚也越来越近。
王善等人的心也慢慢提到嗓子眼,就怕李茂反手无情,离开浮山大寨之前把他们一个个砍了脑袋。
“屈原说哀民生之多艰,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啊!如果不实际看上一眼,多艰,艰苦艰辛在哪里,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王善小心附和道:“王爷说的精辟,然而世道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我让这些流民不要杀害那些豪强大户,也是想留条退路,王庆,方腊哪个成事了?到头来还得讨生活,得罪了那些豪强大户,子孙后代又哪会过的舒坦。”
“这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解决民众和土地所有者的关系,并且在律法上明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走一步都是荆棘呀!”
王善跟不上李茂的思维,哼哈的应声,李茂也不再多说这些根本层次的原因,说的再多王善也听不懂。
“你传下命令,以祖籍居住地为主,先行挑选一万老弱妇孺的流民,让他们前行十五里,去迎迎来送粮的黄潜善。”
王善呆滞了半晌,双眼瞪大看着李茂,“王爷所言当真?真的会有粮食送来?”
李茂点点头,“先期不会太多,但维持每人一天三碗稀粥问题不大,你就在赈灾地点帮忙维持秩序,若是做的得体,本王在信安军中给你谋个差事,廉二那些人亦是如此。”
王善琢磨半天,才猛地意识到自己这是被招安了,去信安军中谋差事,以前想都不敢想,这就成了?
“还不快去。”李茂前时给太原知府黄潜善下令,筹集的粮草应该差不多送达到平定军州境内,“记得安抚住流民的情绪,见到信安军不要害怕,一旦乱起来又是麻烦事。”
王善用力点头道:“王爷放心,若是连这点事都做不好,王善愿提头来见。”
王善倒是个聪明人,自己走了,把廉二和孙猛虎等人留下继续做人质。
他想明白了,不把几十万流民安置妥当,就无法得到李茂的充分信任,这样行事两下都能安心。
杜壆和宋江抵达浮山脚下的时候,对李茂能轻易控制住浮山的局势不是很惊讶,因为困难这才刚刚开始。
宋江把一本账册递给李茂,“王爷,河东路流民生乱,既是天灾更有人祸,这是平定军州的府库账册,根本就是一团乱账,上到知州下到小吏,没一个干净的,豪强大户更是趁机敛财兼并土地,如果没有他们进一步激化矛盾,河东路不会乱的这么快。”
李茂翻看账册,做假账的水平太次,完全就是在敷衍,“看来河东路需要一个酷吏呀!”
宋江可是知道李茂所说的酷吏是什么样的官吏,那是要砍很多脑袋的狠人。
“公明愿意在河东多呆一二年吗?本王让裴宣来给公明做副手如何?”李茂觉得宋江在大局的掌控上还可以,再加上铁面孔目裴宣,这个组合应该能清理好河东路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关系。
宋江迟疑了一下,他任辽王内阁学士,而河东路也不是小地方,是在燕京陪王伴驾还是出任封疆大吏,利弊很明显,他一时间难以抉择。
“王爷有命,宋江岂敢不从,定会弯腰下力,整饬好河东路地方。”宋江犹豫片刻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李茂见宋江最终选择留在河东,深感欣慰,“那便做河东路巡抚使吧!年前解决好粮食问题,安顿好这些流民,同时了解一下河东路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年正月,本王要看到切实的效果,信安军的土地新法,必须在明年秋收之前落实到位。”
宋江躬身大拜,“王爷放心,宋江一定会尽快将信安军新法推广落实到每一家每一户。”
“裴宣到了之后,民生方面多听听他的意见,公明要学会主抓大方向,拢全局,公明既然做了河东路巡抚使,那么便有调兵之权,河东路境内的厢军皆由你调遣使用。”
宋江心中一热,赋予他调遣厢军之权,这是何等的信重,如果再办不好河东路的差事,他真的要把自己挂起来了。
黄潜善的速度不慢,准确的说河东路出了民乱,黄潜善不敢散漫,即便太原府没有被民乱波及,他接到李茂的王命后立即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作为和李茂共事打过交道的官员,他深知李茂的脾性,所以亲自押送二十万石粮草来到了平定军州。
信安军的斥候早先一步传达了李茂的命令,所以当王善挑选出的一万老弱妇孺流民离开浮山大寨没多久,就遇到了运粮而来的黄潜善和信安军兵马。
流民队伍顿时骚动起来,如果不是有王善这位流民眼中的大善人在,怕是会一哄而散漫山遍野的逃跑。
真到那个时候,信安军不用干别的,再聚拢这些流民就得费一番力气。
王善真拿出了心思和力气,嗓子都喊破了安抚流民,再有黄潜善开始安排人发放米粮,是那种已经脱去麸皮的米粮,这些流民瞬间安静下来。
黄潜善做官多年,最会见风使舵,自从李茂加封辽王之后,河东路被划为辽王藩国辖地,他就开始花心思琢磨着怎么讨好李茂,别被李茂给找个由头砍了脑袋。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用心做事,上传下达,掌握住这八个字,短时间内应该不怕掉脑袋的。
“辽王仁义,不忍河东路老弱妇孺食不果腹,特意从燕京城赶来赈济灾民,尔等在辽王眼里并非作乱的流民,而是吃不饱饭的良善百姓”
黄潜善歌功颂德是一把好手,又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