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军事支援以外,撒尔政府立刻要求驻国联大使提出议案,要求重组协约国军队剿灭不听话的斯曼共和国。可是斯曼政府所能想到的,凯末尔元帅怎么会想不到,有西部特区广播部门的帮助,他怎么会不在第一时间先发制人。
撒尔政府还未来得及进行外交攻关,中川广播电台已经在第一时间报到了战况。不过中川报道的战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直接将责任推给了撒尔军队,声称是撒尔人因为之前的小战役中吃了亏,所以边境军官擅自寻衅入侵斯曼共和国,结果遭到驻军反击。撒尔军队非但不撤退,反而继续增兵进攻斯曼国民军,结果斯曼军队大举反攻,这才攻入了伊拉克地区。
这样一份报道,将撒尔人说成了十恶不赦的大魔头,而斯曼国民军则是被迫反击作战,虽然攻入伊拉克境内却是情有可原。因为之前的几次案底,让百姓们更愿意接受中川广播电台的解释,因此世界各国掀起了抵制撒尔帝国的大规模游行运动。
撒尔帝国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国家,其形象也被描绘成了欺压世界各国的魔鬼形象。能收听到中川广播电台播音的各国大城市,纷纷展开了游行示威活动,声援斯曼共和国。与此同时,各港口工人发起抗撒尔活动,他们拒绝搬运来自撒尔商船的货物,引水员拒绝为撒尔船只引水,甚至连各地的撒尔居民也遭到了歧视。他们不但失去了工作和朋友,甚至连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也会被拒之门外,撒尔帝国居民从人人羡慕的存在,直接变成了受人唾弃的无赖。
撒尔帝国一再进行解释,却没有人听他们的。其递交国联的倡议书,除了几大理事国顾及颜面而保持沉默以外,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的联合抵制。甚至有些国家对撒尔特使大加嘲讽,称其为装可怜的流氓地痞,以暗喻他们人前呼吁世界正义,背后下黑手捅刀子的行为。
一时间撒尔帝国百口莫辩,丝毫没有寻求国际帮助的可能,他们只能单独行动了。因为这次国际舆论的一边倒,高卢共和国害怕自己国内的抵制情绪持续高涨,因而危及政府的统治,所以尽量不予撒尔帝国发生交集。在撒尔帝国要求借道之后,他们婉言回绝了对方,让撒尔帝国的埃及军队难以进入伊拉克。
缚手缚脚的撒尔帝国最终只能将三万撒尔军队从海路送到了那里,但这个时候整个伊拉克地区的局势已经糜烂,情况开始向着不受撒尔人控制的方向转移。
斯曼国民军兵分两路,一路沿着伊洛瓦底河前进,与撒尔殖民军主力在塞尔萨尔湖和哈巴尼亚湖之间的拉马迪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交火,而另外一路超过七万人的斯曼国民军则一举攻克了巴古拜,向着巴格达前进。
在这个紧要关头,古宁中将率领的撒尔军两个殖民师赶到了巴格达,让这个已经防守空虚的城市有了一丝希望。撒尔军还算训练有素,抵达巴格达之后立刻开始修筑工事挖掘战壕,有世界大战的经验,他们的工作非常迅捷和高效,仅仅两天时间就挖掘了环绕这个巴格达城,纵深达到十公里的复杂堑壕群。
整个堑壕修的相当规整,到处都布满了防止炮火冲击波的直角弯,以及顶板厚实的防炮洞。前方坚固的沙袋机枪工事与后方整齐平整的火炮阵地均匀布置,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火力。
面对这样的火力分布,即使以凯末尔元帅之能,也不禁眉头大皱。这场仗不得不打,如果不控制巴格达,对伊拉克地区的控制也就无从谈起,那就别想完成自己的承诺。
西部特区的承诺非常明晰,他们会给斯曼国民军提供充足的武器弹药和粮食,但必须以伊拉克地区作为回报,这样的要求已经相当优惠了。伊拉克地区本来就已经成为了撒尔帝国的殖民地,夺回来只是意外而已。以别人的土地换取物资援助,怎么看凯末尔都是大赚的。
现在的情况却有了不小的变化,撒尔军正在持续增兵,一旦兵力超过斯曼国民军的承受上限,凯末尔也无能为力。就算其兵力不足,多布置出几个这样的工事群,斯曼国民军也必然损失惨重。
看着眼前的工事,凯末尔将军只好再次给马福祥拍发电报,叙说这里的严峻情况。马福祥的回电也非常干脆,再给他三十万阿拉伯老兵,作为条件在胜利之后斯曼共和国必须从红海省迁走所有什叶派穆斯林。
穆斯林向来都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按什叶派的观点,只有穆圣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后裔(即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才是合法的继承人。
逊尼派则认为哈里发只是信徒的领袖,穆圣的宗教领导人的身份的继承者,无论是谁,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担任哈里发。也就是承认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
双方因为这样的宗教分歧,经常爆发冲突,这样的冲突在红海省建立起来之后,已经越来越频繁了。原本的红海省只是什叶派的聚居区,但是在赵守宏集中伊斯兰教徒的命令之后,阿拉伯半岛的逊尼派教徒也被送到了此处。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两大教派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这也让马福祥颇为头疼。
第八百三十三章军方大清洗()
来自华兰国内的猛族人和维族人都属于逊尼派,他们自然希望能够与逊尼派的教徒生活在一起。因此马福祥希望斯曼共和国能够接受那些什叶派教徒,还红海省一个清平世界。
比起手中的兵力再次翻倍,增加几百万人口并不算什么大问题,凯末尔元帅当即就答应了下来。三十万新的什叶派阿拉伯老兵很快被组织起来,交到凯末尔手中,尽管这些人还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整合,才能再次被派上前线,但斯曼国民军手中的储备兵力已经相当雄厚。
不愁后备兵力的补充,凯末尔立即就展开了对巴格达的攻势。在密集的炮火支援下,数十辆坦克摆开阵势,向着撒尔军的阵地冲来,在坦克的后方,一道道低头躬身端着步枪的身影在来回晃动,显然是打算跟在后面一起冲锋的。
随行的马克i型炮车很快展开了前线炮击,掩护着坦克群的前进。空中的隆隆声密集响起,一百架洛普维斯沙锥鸟战斗机掠空而过,用他们的小型炸弹和机枪无情收割着撒尔人的生命,为了减少伤亡,凯末尔可谓王牌尽出。
撒尔人对这种情况显然早有准备,后方的防空机枪很快被架起,交叉火力逼得斯曼军战斗机不得不拉升了高度,再也无法低空俯冲扫射了。对付坦克也是相同的问题,反坦克枪和少量反坦克炮被拉上了前线,撒尔军依靠自己的准备,狠命打击着斯曼军的重型武器装备。仅仅一个早晨的时间,斯曼军就被击落飞机七架,击毁坦克四十三辆,装甲车七十一辆,凯末尔可谓损失惨重。
不过凯末尔也非没有收获,撒尔军的反坦克武器几近耗竭,他们的弹药也消耗了近一半,阵亡人数更是超过了五千。巴格达城外变成了新的绞肉机,双方的损失在直线上升。
仅有三万人的撒尔军难以承受这样的高烈度战斗,因此他们不得不从斋尼境内再次抽调了一个师的正规军,随行的还有五个师的斋尼土兵。这些斋尼土兵都是招收的斋尼当地人,这些人好吃懒做训练极其低下,唯一的优势就是凑人数了,否则斋尼大起义也不会那么长时间才平息下去。
如今撒尔帝国的兵力捉襟见肘,不得已之下才将这些无用的斋尼兵派上了战场。近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增援巴格达城,似乎气势逼人优势明显,可是当这些人进入阵地之后,就连对面的斯曼人也看出了不同。
在撒尔军驻守的阵地上火力配属合理,不但防守严密还经常有反冲锋。而被斋尼土兵接管的阵地上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们的武器本就比较差,射击命中全凭运气,加上没有炮兵进行掩护,结果其伤亡比率要大得多。
发现此处的不同之后,斯曼国民军立刻加大了对这个方向的进攻。对于斯曼人的冲锋,斋尼土兵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这些人的技战术水平虽然低下,但也有听话容易指挥的优点。对于信奉神明的斋尼人来说,他们并不害怕死亡,在撒尔军官的带领下,他们完全不顾及个人安危。
许多斋尼土兵的阵地都是全员阵亡之后,才会被斯曼国民军攻克,但战斗精神无法代替一切。技战术低下的斋尼人阵地接连被攻克,将撒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