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人不无得意的点点头道:“那倒是,不过你们说这赵大人怎么这么好心?咱们的工作如此清闲,却给那么多工钱,唯一让人头疼的就是上识字班,我看了就头疼。”
“识字班的确有些头疼,可是赵大人不是说了吗?有了知识才能更好的工作,听说等识字班毕业了,还有技能培训,如果能够考上等级工,工钱还会多的。”陈姓工人道。
“有了文化就是好,咱们这样的泥腿子,也能看懂报纸了。你们没看报纸吗?赵大人说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咱们为什么工作时间短工钱又高,那是因为咱们生产的东西畅销,别人做不出来咱们能做出来,所以在国内卖的特别快价格也高。”张姓工人道。
“你说识字报啊,我也天天看。”那位客人说话间看到一个小报童闪过,他立刻招呼道:“报童,来一份识字报。”
“好咧,两个铜板。”报童美滋滋的跑过来,递过一份并不算厚的报纸。
“你瞧,我身上没有零钱,只有一个银角子。”客人摸了摸身上无奈的看向了报童。报童有些失望的摇摇头道:“我今天刚刚出门,身上可没有那么多零钱。”见到生意就要泡汤了,他的兴致自然不高。
“正好,我们两个也卖报,给,这是四个铜板,够找给这位先生钱了吧。”陈姓工人掏出钱来,买了两份识字报,他和张姓工人一人一份。
“够了。”报童又从身上摸出几个铜板,总算凑够钱找给了那位客人,然后兴高采烈的走了。
第二百四十五章收音机的兴起()
三人很快安静了下来,他们拿着报纸,嘴中还小声咕哝着,那是在拼写着文字上面的拼音,以学习不认识的字。三个人看的版面不尽相同,陈姓工人比较喜欢,他看的是连载版面。张姓工人比较喜欢外国逸闻,而那位客人却看起了实事。
“你看你看,这外国有一种机器叫做收音机,听说可以听到人在里面说话。”看外国逸闻的张姓工人笑着将消息指给陈姓工人看,听到他的声音,那位客人也凑了过来:“真的啊,我也听说过,据说在雅州的电器厂里已经生产出来了,过些日子就要卖到市面上了,不知道是怎么用的。”
“这个我知道,我有个表弟在那电器厂里工作,他前些日子来我家曾经说过。这东西是用电的,只要接上电就能够听到播音员的声音。有一种机器可以将人的声音发送出来,收音机可以收到,咱们就能从收音机听到远处人的声音了。”陈姓工人说道。
“那又什么用?”张姓工人道:“这不是和有线电报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了,这个是听到声音。比如说有个说书先生说的很好,可是他远在重山城,咱们总不能一天到晚去重山城听书。可是有了收音机,只要让那个说书先生坐在机器前说书,有收音机的人在蜀都也能听到了,反正我表弟是这么说的。”陈姓工人解释道。
“这么说来,收音机还真是个好东西,哪天我也买一个。”那位客人惊叹道。
“可不是,听说等开通了还有唱戏的。”陈姓工人说道,三人的眼中不禁满是神往。
此时在巴塘县的一座大屋中,不少人正在忙活着,他们是刚刚组建的中川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在这座大屋之中,一套庞大的设备正在紧张调试之中,操作它们的是刚刚经过培训的几名电器厂工人,而陈姓工人的表弟钱二就在这里工作。
“机器调试的如何了?”一名负责人询问着,这台机器是第一次使用,在场的人都没有经验,结果组装了两天却依然无法使用。
“好了。”钱二满脸尘土的从电箱中退了出来:“有一根线没有接牢,现在应该没有问题了。”
“快,试试看。”负责人命令着,其他几个人麻利的打开机器,用话筒说了起来,一旁屋子内的几个人拨动着收音机的调频钮,试图寻找着电台的声音。
“听到了听到了,没有问题了。”屋子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这台机器终于能用了。
“这几天大家辛苦了,我请你们去喝酒庆祝一下,下周就开始正式播音了,大家可要努力工作啊。”负责人兴奋的说道,众人顿时一阵叫好。
在电台就绪之后,包括蜀都在内的川西各个城市开始了收音机的发售工作,除此之外,斯特拉研制出来的高压输电线路已经开始施工了,从几处水电站向附近地区送电的线路正在建设之中,不过在通电之前,要想听收音机就只能使用成都工业区出产的电池了。
由于之前在识字报上的大力宣传,收音机的发售相当火爆,这其中购买的许多人都是各工业区的工人。几天后大家就听到了从收音机里发出的神奇声音,一个温婉的女声从收音机里传了出来:“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是中川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音,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先来说一说今天收到的各地趣闻。”
收音机里的声音有些失真,但依然让所有人聚精会神的倾听着。开始是每天的新闻时间,有国家大事、各地的时事趣闻,也有外国的各种消息,随后是每天固定时间的科技节目。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教授对交流电的应用,以及其危险性,免得在使用交流电之后,出现不必要的危险。
随后阅读、评书、各类戏曲节目接踵而至,每天都要播上十个小时,听得人们如痴如醉。收音机彻底在川西火了,许多人开始打听在哪里才能买到收音机,几个头脑灵活的茶馆老板立刻从个人手中高价收购了几台,放在茶馆里每天播放,果然客人盈门。
客人都被有收音机的茶馆抢走了,其他茶馆老板自然不干了,他们也纷纷收购收音机,同样摆在自己的店里。这场商业风潮很快传播到了各行各业,数天后那些酒楼、澡堂、客栈、甚至是货栈都在显著位置摆上了收音机,专门播放中川广播电台的节目。
客人多了起来,那些老板们又开始犯愁了,购买的蓄电池每次只能用上三四个小时,然后就要去专门的店铺加注电瓶液。这样麻烦不说,在使用多次之后还容易损坏。蓄电池的价钱并不算便宜,他们自然不愿意花费这么高的成本。
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本来为了降低蜀都工业区的生产成本,从宁远厅的两大水电站引电的高压线工程就被作为重点,如今高压线终于引到了蜀都工业区。随后在城内众多商铺的协商下,又从工业区将电引入了城中,各个店铺的老板只需要每个月交上一块鹰洋,就能够整月用电了,这成本一下子降低了不少。
很快这些老板们发现了用电更大的好处,在聘请工业区的电工师傅安装电线之后,各家都用上了电灯。电灯不会花费额外的费用,比煤油灯要便宜许多,又更加明亮而且没有油烟,好处多的说不清。
各个店铺都用上了明亮的电灯,这自然吸引了城中所有人的注意,那些富户首先与工业区里的人协商,帮助他们也拉上了电线,各家各户都用上了电灯,紧接着许多工业区里的工人也按上了,他们手里都有些富裕钱,愿意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消费。
在接电的人多了之后,那些工人有些不乐意了。大家都缴纳每月一个鹰洋的电费,可是自家那么几间屋子能用几个灯,而大户人家却一装就是几十盏,他们自然不愿意。
第二百四十六章集团公司()
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表,这电费的收取就困难了许多。最后工业区的负责人脑子还真是灵活,他决定按照设备数量收费,只要安装了一个灯口每月就交一个银角子,收音机价钱也一样。这样一来工人们用的少,交钱要少许多,而大户人家也不在乎多花几块鹰洋,还是面子更加重要,这样大家心里都平衡了。
能够买得起收音机的除了大户人家,就是工资比较高的工人,这些人都集中在城市之中。对于希望通过收音机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开阔国民视野的赵守宏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如今的华兰,大多数的人都在农村,那些农民才是真正的大多数,只有将他们的素质都提升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国家富强。
赵守宏思虑良久,最后决定给每个村安装高音喇叭。这些高音喇叭也是电器厂出产的,它们可以接通电线也能使用蓄电池,每个村子都安装上一个,直接播放收音机的内容,每日早中晚各半个小时。一个这样的喇叭就能让全村甚至是下地的人都听清楚,这样一来广播电台的影响力就要大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