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供皇帝享用的饮食不可谓不丰富,但是,前述《阿尔戈斯报》刊登的文章仍将光绪帝称为“不幸的君主”(unhappymonarch):
尽管宫中有很多太监和仆人,这个可怜的人可能是这个世上被伺候得最差的君主。每天的菜单在很长时间以前就写好……时令蔬菜和水果至少在应时一个月后才会摆在皇帝的餐桌上……他非常喜欢美好的生活,偶尔会多吃几口喜欢的菜肴,然而,根据每顿饭都在场的太医们的意见,这道菜不会再被允许出现在菜单上。御膳房的开支十分巨大,而皇帝却只能享有某种“幻想的酒宴”(barmecidefeast)。
文章提到的“幻想的酒宴”,是源自阿拉伯文学著名著作《一千零一夜》中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的大意是:某个贵族家庭邀请一名饥饿的乞丐享用晚餐。他们在乞丐面前摆满了盘子,每个盘子都取了一个令人垂涎欲滴的菜名,但是,每个盘子中都是空的,并没有盛任何食物。
在西方人看来,这些关于学习与饮食方面的毫无价值的规定会使皇帝变成一位墨守成规、谨小慎微的人。
正如1872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写道的,“当迫切需要采取持续而积极的行动时,创立这个王朝的皇帝们定下的规矩似乎毫无用处”。这段文字显然是针对“洋务运动”而言。在写这篇文章的编辑看来,30岁就驾崩了的咸丰皇帝,过于遵循先祖们定下的规矩。同治皇帝也不能寄予希望,受摆布的婚姻说明他的意志已经失去自由,遵守祖制则必定思维保守、行为幼稚。文章写道:
据说他(同治帝)的口味和娱乐方式是幼稚的,而他身边都是阿谀奉承之人,鼓励他沉溺于享乐,如果这些说法属实,他的前景不容乐观。
最迟从同治大婚前后开始,西方记者们对康熙、乾隆留下来的文学和行政遗产持严重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只要中国仍然是帝制,祖制的影响就将持续下去,他们甚至认为晦涩难懂的中国文化本身也是发展的阻力。
西方人无疑会对光绪帝抱有希望,因为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这位皇帝曾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兴趣。
在美国记者卡朋特的笔下,光绪皇帝是一位身材苗条、脸『色』蜡黄、眼若杏仁、拖着一条乌黑的长辫的年轻人,他有普通人都有的本能,他和他的臣子们一样喜欢有趣的事物。1888年12月,卡朋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这位年轻的皇帝登上了一艘小汽艇。让随侍太监们感到恐怖的是,他迅捷地从他们身边走过,钻进了引擎室里面。他在那里看见了一名苦力。这名苦力以一条脏『毛』巾缠住脑袋,正在给机器上油。皇帝问他是哪个民族的,这名苦力回答说,他是一名中国人。这个回答让皇帝非常高兴。
作者显然希望通过这段文字告诉西方人,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商品之一,汽艇已经进入到了皇宫之中,而且引起了皇帝的兴趣。
钢琴,是光绪帝喜欢的另一件西洋商品。正是透过这个信息,《纽约时报》的记者认为中国皇帝正在向欧洲文明靠近。
钢琴起源颇早,有人甚至认为可追溯到古埃及与古希腊时期的一弦琴。在经过漫长的变化过程之后,在1710年左右,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在佛罗伦萨制作出了第一架现代意义上的钢琴。既然钢琴被西方人认为是欧洲文明的象征之一,购买并演奏钢琴的行为也就自然被认为是向欧洲文明靠近。
但是,《纽约时报》刊登的题为《中国皇帝的钢琴》的文章表明,即便光绪帝“正在向欧洲文明靠近”,这种靠近也是犹豫而充满矛盾的。
文章写道,光绪帝的钢琴的音『色』有些不准,因而命人给它做清洁和调音。从事这项工作的是英国的音乐家摩尔特里(moultrie)。根据这位音乐家的描述,“这架钢琴的琴键很脏,印有各种中国文字。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调音了”。他很快就完成了调音和清洁工作,并且清除了印在琴键上的中国文字。
但是,摩尔特里的清洁工作让所有在场的中国人感到不快。得知这个消息后,光绪皇帝立即下旨,命人重新印上那些文字,并派人对摩尔特里说,完全没有必要清洁这些琴键。
这个故事有趣而深刻。既然琴键上的文字是皇帝所印,那它们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很难接受一件会损害自己权威的事情,即便这件事情在外人看来有利而符合美学。简言之,他很难挣脱“威权咒语”的束缚。
第54章 皇帝大婚()
外交难题
西方媒体对同治、光绪二帝的婚事有很多报道。这些报道不仅仅是出于商业上的考量,比如,通过猎奇报道增加报刊销量,从而增加广告,获取利润,更是同期西方人观察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的重要途径。
不容忽视的一个大背景是,自1861年“辛酉政变”之后,大清王朝进入了漫长的“垂帘听政”时期。在此期间,外国无法与中国进行正常的国书往来。因此,他们期盼皇帝能在大婚之后亲政,使外交形式正常化。
正如《纽约时报》在1873年2月26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所写,在1860年之前,西方国家一直在为在北京派驻公使而努力,可是,当这个目标在法律上得以实现之后,中国却出现了“垂帘听政”的问题,皇帝仍然不能直接接见外交官。同治帝大婚之后,皇帝直接接见外交官的问题已经在“解决的前夕”了。
这篇文章提到的一个让西方人颇感无奈的例子:
在1872年同治帝大婚之前,一位德国特使曾带着国书两次访华,第一次是作为普鲁士的大使,第二次是作为北德联邦的大使。但两次都没能实现直接向中国皇帝提交国书的使命。在同治帝大婚之后,作为德意志帝国的全权特使,他携带着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写给中国皇帝的国书再一次来到了中国。他说,只要同治皇帝被宣布成年,他就要将这封国书呈交皇帝。如果仍然被拒绝,他将很高兴离开这个他不是特别喜欢的地方。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西方国家的外交官们听到中国皇帝即将大婚、太后将退出摄政之位的消息会是怎样的心情。
相较于对光绪帝婚事的报道,西方媒体对同治帝大婚的关注度似乎更高。主要缘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1860年之后,英法等国在北京设立了公使馆或大使馆,他们第一次得到了近距离与清朝皇室接触的机会;其二,这是西方人第一次见证中国皇帝的婚礼;其三,这是西方人第一次见证“垂帘听政”的结束。
根据《清实录·穆宗实录》的记载,两宫皇太后(慈安与慈禧)在1872年10月21日下发了一道懿旨,表示将在同治帝大婚之后“归政”,原文如下:
前因皇帝冲龄践祚,时事多艰,诸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姑允廷臣垂帘之请,权宜办理,并谕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十一年来,夕惕朝乾,未敢稍涉懈弛。皇帝缉熙典学,日就月将,当春秋鼎盛之时,正宜亲总万几,与中外臣工共求治理宏济艰难,以仰副文宗显皇帝付托之重。着钦天监于明年正月内选择吉期举行皇帝亲政典礼。一切应行事宜,及应复旧制之处,着军机大臣大学士会同六部九卿敬谨妥议具奏。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英国记者威廉·辛普森(williamsimpson)在一篇报道中写道:“到了1873年2月,两宫太后将从摄政之位上退下。而现在,当有国事需要处理时,这两位女士坐在皇帝的身后,中间隔着一道帘子,但她们能听清朝堂之上所有言语。在她们杀伐决断之后,皇帝就用朱笔(vermilionpencil)签字照准。”
选秀观察
在报道同治大婚的西方媒体中,有一家媒体不得不提,它就是英国的《每日新闻》(dailynews)。这家报纸创办于1846年。《双城记》和《雾都孤儿》的作者、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是它的创办人之一。
狄更斯等人之所以要创办这份报纸,是为了与保守的《泰晤士报》(thetimes)进行竞争。《每日新闻》在创刊号发表的社论中,提出了进步与改良的原则,教育、公民及宗教自由的原则,以及公平立法的原则。
1872年12月16日,《每日新闻》刊登了一组介绍同治皇帝婚事的特稿。这组特稿由两篇文章组成,分别于10月13日和10月17日从北京发出,换句话说,是同治皇帝册立皇后阿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