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不应该忙于从鸭绿江运兵朝鲜,因为这只是次级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被击沉的战舰大都是在运兵或护卫运兵船的任务时遭到日本巡洋舰的突袭。
伦敦的《珀尔邮报》(thepallmailgazette)也发表评论文章说,中国的海军指挥官、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admiralting)犯下的致命错误是,在尚未与敌方舰队交战并摧毁敌方舰队之前就试图从海路运兵。
9月21日发自纽约的一篇电讯援引美国海军少将梅亚德(rear…admiralmeade)的话说:“日本海军取得胜利我并不惊奇。在过去20年里,日军一直在研究战争艺术,而中国则只是一味地造军舰……中国人有很高的模仿能力,非常聪明,但是,他们的战舰对他们来说并没有用。他们就像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工具的工人。”
中国陆军的表现与海军一样糟糕。9月15日,黄海海战的前两天,中日陆军打响了平壤战役。9月16日发自汉城的一条电讯写道:“今天早晨,在几乎连续作战24小时后,日军对中国陆军主力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阵亡和被俘的中国士兵预计达1。6万名。这个结果对战争的未来走向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根据这条电讯,守卫平壤的中国士兵共有2万名。日军在中国军队的营房和壕沟斩获大量武器、军火、补给品以及数百面军旗。日军的伤亡比中国军队少得多,只有30名日军士兵阵亡,受伤的只有270人。
9月19日出版的《俄亥俄民主党报》(theohiodemocrat),将中国军队兵败平壤称为“李鸿章遭遇滑铁卢”。
通过分析所收缴的中国陆军的武器,日本人很快更新了自己的军备。日本驻华盛顿大使馆武官myaoka在战后接受美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说,在平壤战役之前,日本陆军装备的是旧式斯托里步枪。在打平壤时,用的是单发步枪,“从斩获的中国士兵用的武器上看,中国有极少数高级连发步枪,虽然他们的大批武器是原始的、无用的。于是,日本开始用最新式的连发步枪重新武装所有士兵……这种枪模仿法国样式,口径为0。32或0。31,结构特别简单。这种简单符合战争的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发现,士兵们,尤其是那些新兵,不能『操』作复杂的枪支。因此,复杂的枪支会降低其效用”。
这名日本武官说,李鸿章的部队装备精良、训练良好,但是其他部队则使用弓箭、矛枪和过时的步枪。
第49章 谎报军情:李鸿章遭遇滑铁卢!()
西方媒体对这场战争的细节有很多描述。比如,《泰晤士报》从亲身经历了“高升号”事件的德国军官冯·汉纳根(colonelvonhanneky)那里了解到下面这些情况:
1894年7月25日,在“松岛号”(matsushima)巡洋舰上的日本舰队司令及其两位下属看见了“高升号”正搭载着2600名中国军人去朝鲜。当时,“高升号”正位于距离仁川40英里的朝鲜海面上。他示意这艘船“停在原地,否则后果自负”。
日本巡洋舰“浪速号”(naniwa)靠近“高升号”,并派人详细搜查船上的文件。而后,对于在当时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日本方面的指挥官有些犹豫。最终,他蛮横地命令“高升号”跟着他的战舰走。“高升号”甲板上的中国军人立即激动起来,他们对“高升号”的英国军官说,他们不会投降。他们说:“我们拒绝成为战俘,我们宁愿速死于此。如果你驾船而不驶返中国,我们会杀了你。”然后,一名中国士兵站在锚链旁,不许任何人靠近。
“高升号”的军官们要求“浪速号”再派一名军官坐船前来。船到了后,冯·汉纳根将情况向日本军官作了解释。他说,“高升号”是在和平时期离开中国;现在并没有宣战;船上悬挂了英国国旗。然后,他说不可能执行“浪速号”的命令。汉纳根还说,英国国旗应受到尊重,他们应护送“高升号”返回中国沿海。
登陆高升号的日本兵返回了“浪速号”。过了一会儿,日本巡洋舰示意“高升号”尽快弃船。“高升号”回应说不可能弃船。于是,“浪速号”快速驶近,在距离“高升号”200米的地方列队,然后立即向高升号发『射』一颗鱼雷,然后又用船身两侧的火炮向“高升号”开炮。这些火炮包括两门25吨的火炮,以及四门10吨的火炮。
“浪速号”发『射』鱼雷时,“高升号”士兵开始装备多门小型山炮。鱼雷击中了一个煤炭燃料舱,打爆了一个锅炉,爆炸威力很大,但不足以让这艘船下沉。中国士兵用步枪和小型炮向“浪速号”开火,展示出了最伟大的勇气。
“浪速号”继续用10吨的火炮开火。很快,“高升号”陷入糟糕的瘫痪状态。很多中国士兵跳入海中,“浪速号”的机关枪向他们扫『射』。“高升号”逐渐开始下沉。日本巡洋舰大炮连续发『射』15发炮弹之后,船迅速下沉。
船上的中国士兵继续作战。他们的子弹有些瞄准了往外游的自己人。他们决定所有人要死在一起。悬挂红『色』中国军旗的船尾先下沉。在重装甲船上的日军对准水里的中国军人开火。他们没有任何救人的尝试。所有“高升号上”的军人都被杀尽。
“浪速号”向英国公使或海军军官报告说,有7名英国人被杀。很多士兵游抵一块岩石然后被获救。冯·汉纳上校不可思议地逃跑了,乘坐一艘朝鲜渔船于7月28日抵达仁川。他在英国公使面前发誓,上面所说全部属实。他见证了中国军队的伟大行为。他说,中国军人死得很壮烈,他们战斗到了最后。
《泰晤士报》的编辑称赞“高升号”上中国军人的“像英雄一样死去”。然而,遗憾的是,大局往往并不取决于具体战役中的军人们的英勇表现,战场之外的因素对大局的影响通常更加重要。我们将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发现,除了战略和战术方面的原因,导致日本胜利、中国战败的因素还有很多。
德国驻东京大使馆官员威德尔曾评论说,日本资金短缺,如果打持久战的话,中国将获得最后的胜利。但他低估了日本人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因为他发表评论的时候,尚未看到1894年8月19日发自华盛顿的一条消息:“日本『政府』将发行5000万美元国债,高涨的爱国热情已经被唤起,全国各地的人们渴望认购国债。”
根据《旧金山早报》发自9月26日的一篇报道,日本『政府』的战争费用大约是每日15万美元。换句话说,5000万美元的国债能支持日本打一年。
当日本人的爱国热情被唤起的时候,中国北方的农民因为难以忍受饥荒而起义。而无能的清朝『政府』当时竟然还在执行粮食禁运的政策。1894年9月24日的《梅斯维尔晚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
山东昌山(属青岛)爆发起义,势力庞大到打败前去镇压的征服军队。尚无迹象表明这场起义有任何政治影响……饥荒使不止一处出现无序现象。
华北担心大米的供应将会不足。不仅是普通百姓,陆军和海军也面临食物短缺。从南方的鱼米之乡通往华北的大运河的镇江以北河段已经封冻,对海运粮食的可『操』作『性』的怀疑也已经出现。
由于在判断上出现了异乎寻常的错误,北京『政府』已经将大米列入禁运商品。这种情况对欧洲船只也十分不利,他们并没有收到中立船只所载粮食一定不会被视为违禁品的通知。因此,在这个命令之下,弄到载粮船的难度很大,而穿越北直隶湾将粮食运给在朝鲜的中国军队的路线已被日本巡洋舰切断……北京『政府』曾在8月中旬确认,华北谷仓储存的粮食仅足以满足6周的日常需要。
当日本『政府』想通过战争解决国内冲突、团结各派的时候,清朝『政府』各派之间的争斗因战事失利而愈演愈烈。
1894年9月17日的《奥马哈每日蜜蜂报》刊登的一条电讯写道:“中国军队打仗的方式遭到国内官民的严词谴责。他们尤其谴责李鸿章。他们说,李鸿章使中国丢了脸。他们还说,中国海军仍然无用,陆军也不好。”
9月25日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则援引来自上海的消息说,湖广总督张之洞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之间出现矛盾,“前不久有传言说,张之洞伙同其他官员要弹劾李鸿章,但没有结果”,之所以没有结果,是因为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因缺乏资金而有瘫痪的危险,他需要李鸿章的资金支持。消息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