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5章 战略无奈() 
对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当时的西方媒体多有分析,其中不少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那段不堪的历史。我们将看到,不同的国家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会有多么的不同。我们更将看到,如果失去了战略制高点,国家将处于何等可悲的被动境地。这场战争过去一百多年之后,所有有关它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引人深思。

    1894年8月16日,中日正式宣战后半个月,美国肯塔基州的《黑泽尔格林先驱报》刊登了一篇分析战争原因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来自理查德·哈伯德(richardb。hubbard)。在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cleveland)担任第22任美国总统期间(1885…1889年),哈伯德曾担任美国驻日本大使。

    哈伯德如此讲述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战争的根源可上溯到15和16世纪。日本曾数次入侵朝鲜,双方有过数次血战,然后中日之间、中朝之间也多次交战,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中国和日本都宣称对朝鲜有宗主权(suzerainty)……弱小而无助的朝鲜不得不以同样的方式向北京和京都(或东京)承认其附庸国的地位,每年向这两个国家进贡大米或金钱。奇怪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不肯让步,直到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的签署。这份条约是在台湾问题发生之后签署的。根据这份条约,中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作出妥协,他们互相承认宗主权,并且规定,如果两国要往朝鲜派兵或屯兵朝鲜,以保护在朝鲜通商口岸的各自侨民的生命、财产及商业安全,应该先行知会对方。而且这些军事行动只能用于这些目的。这个条约承认朝鲜的世袭君主制。

    在此期间,日本的发展十分迅速,超越了作为其竞争对手的邻国中国,在朝鲜获得最大商业利益,并夺取了内海,而朝鲜则优待中国,不喜欢迫使其屈服的日本。在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上,朝鲜先前是债务国。后来,朝鲜和中国都内『乱』频仍,毁坏了日本的商业,并且导致了谋杀,不仅谋杀多位其本国朝廷官员,还谋杀了日本商人和官员。中国建议朝鲜赔偿日本数百万,因此避免了战争。随后就是日本的入侵。

    可以说,中国的善意行动让中朝之间的关系更为友好。但是,对于日本在朝鲜的商业实力,中国越来越眼红,这是很自然的。在此期间,曾经是朝鲜内阁成员之一的金玉均(kimokim)卷入了一起推翻朝鲜『政府』、谋杀国王的阴谋,导致了朝鲜的无『政府』状态。金玉均逃亡日本,并受到日本『政府』的庇护。

    日本拒绝了朝鲜引渡金玉均的要求。中国则同情这个“隐士王国”(hermitkingdom)。后来,金玉均在上海被朝鲜人和中国人下毒暗杀。中日之间的恶感开始加剧。最近,朝鲜又爆发反抗国王及其朝廷的起义。在混『乱』不堪的局面之中,日本人的商业又遭到掠夺和破坏,一些日本人在租界中被谋害。

    日本对此很愤慨,在没有知会中国的前提下增兵朝鲜。这对中国和朝鲜是个打击。在与朝鲜士兵发生几场小冲突之后,日本军队包围了皇宫,并在实际上使朝鲜国王成为战俘。针对日本的这些行动,中国也不顾天津条约的规定,也没有知会日本,就从海路和陆路往朝鲜增兵数千人。日本的巡洋舰拦截了中国船只,命令他们不要增兵朝鲜……日本向这些船只开火了。其中一艘船还悬挂了英国国旗。上千人死亡。战争出现了。

    哈伯德提到的《中日天津条约》,指的是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1885年4月18日就朝鲜问题在天津签署的条约,又称《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或《朝鲜撤兵条约》。这份条约主要有三项内容:其一,中日两国在条约签订后4个月内从朝鲜撤兵;其二,建议朝鲜国王从第三国聘用军官训练朝鲜军队;其三,在朝鲜发生变『乱』等重大事件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知会另一方,事情解决之后要马上撤兵。

    在中方看来,这份条约仅仅是对某些事项的具体规定,而在日本人和西方人看来,这些内容等同于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宗主权。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中日两国在朝鲜政策上的不同高度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不难从哈伯德的评论中看出,在他看来,相对于中国,日本在朝鲜有更多的利益。日本出兵朝鲜的目的——保护日本人在朝鲜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违反了条约规定的知会中国的程序而已。而中国出兵朝鲜,既没有正当的目的,又违反了条约规定的知会义务。当然,哈伯德所谓两国没有履行知会义务的说法与事实并不相符。对此,后文将另有补充。

    哈伯德出使日本的经历多少使他的言论更加偏袒日本。但是,从西方媒体的报道上看,哈伯德的思路是典型的西方人的思路。

    比如,1895年1月15日出版的《旧金山早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写道:“中日两国都宣称对朝鲜有宗主权,但是,归因于日本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关系,日本有更多的理由宣称其宗主权……日本致力于发展其贸易,并增加其在朝鲜的重要『性』,而中国则是朝鲜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在朝鲜危机刚开始的时候,在朝鲜的日本人比其他任何外国人都要多,因此,日本被迫采取行动保护其国民。”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日本对朝鲜的正面作用要比中国大得多。这些正面作用主要体现在日本对朝鲜的改革措施上,而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对日本有利,也有利于西方国家,而清国一直坚守的保守政策给朝鲜带来的只有愚昧和落后。1894年8月10日,《夏威夷公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如此描述朝鲜:

    朝鲜的八万平方英里的土地滋养着大约八百万人口,他们与中国在血统、语言、法律和宗教方面紧密相连……朝鲜人——统治阶级除外——十分贫穷。整个国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了一块天然的富庶之地能被邪恶且腐败的『政府』糟践成凄凉的荒野。人民苟活在重压之下,承担苛捐杂税以奉养堕落的官僚阶级。

    在理论上,官职授予那些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的精英。而实际上,考试只是一个空样子,官职卖给出价最高的人。朝鲜有官僚无数,从国王的近臣到各省总督,还有各村庄的要人。他们的主要日常工作就是向普通百姓征收名目繁多的税。这些钱的大部分都流入他们自己的腰包,作为他们购买官职的回报。尽管对百姓征收重税,『政府』国库却仍然虚空。

    尽管在征税方面统治阶级的意见一致,但是,他们在其他问题上的看法却不同。朝鲜统治阶级派系纷杂,上流社会的人数比官职要多。在当下,正努力争夺官职的最大派别是国王父亲(指兴宣大院君李罡应)领导下的那一派。他是一位不友好的老绅士,在他儿子年幼的时候,他曾摄政,以铁腕统治这个国家。他对基督徒和所有外国人的迫害,最终使西方战舰突入朝鲜港口,迫使其签订通商条约。

    他们憎恨所有的外国人,尤其是占据优势的日本人。两个月前,秘密特务(thesecretagents)打出了两个口号:“打倒压迫人民的税务官”,“赶走外国人,他们挣走所有的钱,而我们仍然受穷。”朝鲜农民是急『性』子,他们倾向于使用暴力,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狡猾的政客正要刺激他们的情绪,利用他们的错误行为。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十五年中已经发生三次。这一次,起义发生在首都周围地区,当然,外国人、随和的『政府』以及总体上善意的国王的大部分利益都直接受到威胁。于是,国王向中国提出出兵请求。

    任何读了这篇文章的西方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若清朝继续控制并影响朝鲜,朝鲜毫无前途,对西方国家毫无好处。

    文章中提到的“这一次起义”,指的是全奉准领导下的“甲午农民起义”,又称“东学党起义”。起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2月。他们提出了“诛灭倭夷,澄清世道”、“驱兵入京,灭尽权贵”等口号。因不敌起义军,朝鲜『政府』请求清朝『政府』出兵相助。

    6月6日,清朝『政府』将出兵朝鲜一事通知日本『政府』,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随后率军约两千四百名进入朝鲜。两天之后,日本以保护侨民利益为借口,派出陆军约四千、水军约五百从仁川登陆朝鲜。6月11日,朝鲜『政府』与起义军达成停战协议。13日,朝鲜请求清军撤兵。清军同意退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