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签约之日确定在10月24日。在之前几天,沃德和巴夏礼忙于与清朝官员讨论和约的条款,安排这些条款以及《天津条约》生效之后的相应事宜。恒祺与一位王姓官员是参与讨论的清朝的官员中的两位。“在1858年,这位王姓官员曾与直隶总督谭廷襄一起阻止额尔金勋爵率兵前进。”

    10月24日早晨,在600名护卫队成员以及100名驻京军官的陪同下,额尔金与英军总司令格兰特从安定门入城。格兰特带着司令部成员及其私人助手等骑马走在额尔金前面。额尔金身着大红『色』外套,坐在一顶由16名中国人抬着的典礼专用的轿子中。他的坐骑在后面跟着,两侧是骑着马的大使馆成员。

    纳皮尔爵士率第二师团(the2ddivision)列队在街道两旁,占据了额尔金必经路线上的战略位置,“以防备中国人的背信弃义”。“相当多的人在街道两旁围观。他们非常有秩序。这些人只不过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想在这位‘伟大的野蛮人’(thegreatbarbarian)坐轿经过的时候一窥他的真面目”。

    礼部与安定门相距约3。5英里。额尔金等人抵达礼部时,已经过了下午3点钟。在礼部入口处的周围,以及周围的街道和广场上,都挤满了围观的群众。为了确保签字仪式顺利进行,礼部庭院的每一边都有卫兵把守。

    此时,英法官员们自己列队站在设在庭院中的讲台的左边,讲台的右边则集合了很多清朝官员。在讲台的后面,已经安置了两张小桌子和几把椅子。根据安排,额尔金将在左边的桌子上签字,恭亲王将在右边的桌子上签字。在额尔金勋爵的座位旁边,挨着的是总司令的座位。各国高官们的座位位于讲台的两侧。

    当额尔金的轿子进门时,军人们举枪致敬,乐队演奏英国国歌《上帝拯救女王》(godsavethequeen)。他的轿子一直被抬到讲台的前面,恭亲王奕?率所有在场清朝官员前去迎接。《泰晤士报》的文章写道:

    额尔金勋爵冷淡地微鞠一躬,恭亲王予以回礼,神情略带不安。而后,两个人一左一右先后落座。在庭院的中间,已备好一张桌子,在桌子之前备有几个盒子,待签和约都装在盒子之中。

    签约仪式很快就开始。额尔金请韦德将他的全权印信的译本交给恭亲王,同时要求查看恭亲王的全权印信。恭亲王说,他并不拥有全权印信,但他有等同于全权的权力,并将皇帝命他全权谈判与缔结和约的诏书以及用来批准条约的国玺(thegreatsealoftheempire)展示给额尔金看。

    而后,恭亲王奕?分别与额尔金、格罗斯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中国答应了诸如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增加赔偿给英国和法国的军费等逐项要求。

    《泰晤士报》的文章写道:

    恭亲王的签字与盖章表明和约已经批准并正式生效。在和约上盖上国玺意味着皇帝接受条约中的所有条件和责任。而后,额尔金与恭亲王就和约的签署互相致以良好的祝愿,他们希望这件事有助于两国建立良好互谅。恭亲王说,在此之前,他们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犯下了很多错误,事情处理得非常糟糕,但是,他现在亲自管这件事情了,他希望事情会有一个新的开始。

    恭亲王大约28岁,但容貌偏老一些。他看上去不缺乏智慧,但脸『色』显得焦虑不安。他可能在抑制怒火。毫无疑问,他已经习惯了在『政府』高官面前颐指气使,可是现在,他所处的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了。

第36章 北京是多么的脆弱() 
西方媒体发表的几篇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西方人从这场战争中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影响着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泰晤士报》的文章写道:

    我们已经了解并且已经告诉全世界,北京是多么的脆弱……从僧格林沁抓住手握休战旗帜来到他面前的欧洲人开始,额尔金勋爵抛开了所有谨慎的政策,立即采取了迅速而有力的行动。我们已经毫不犹豫地表达了我们的观点,只要军队仍然停留在大沽,只要这些城市中仍然张贴着中国胜利的公告,那么,我们得到的任何条约都是无效的……当额尔金勋爵拒绝谈判并向这座城市推进时,中国人似乎已经放弃了用战俘进行勒索的希望。如果我们没有等待缓慢的法国步兵,我们很可能可以救回安德森和诺曼的『性』命。可以肯定,在军队向北京推进的同时,虐囚停止了,而当圆明园被占领时,战俘立即被释放。

    ……

    (毁掉圆明园)这种特殊的适当措施也是对清朝皇室罪行的惩罚。皇帝回京之后,如果询问为何英法联军要毁掉他的宫殿,却不破坏他的子民的居所,我们要让他知道,做这些事情的不是联军,而是那些残忍而不忠实的清朝官吏。他们拷打了联军的同胞。如果他们在此前应我们的要求将战俘送回,本可以重新谈判,他的宫殿本不会被摧毁,他的首都也不会被占领。而另一方面,如果战俘没有被归还,位于北京城中央的皇宫将面临与那些没有城墙保护的宫殿同样的命运。如果皇帝将这件事情深深地记在脑子里,我们可能让皇帝去惩罚那些拷打欧洲战俘的冒失的官员。但是,虽然额尔金不该因此而受指责或受褒奖,他在此之后的几天的政策却值得表扬。我们希望公众想一想这场战争的细节。这场长时间的战争足以表明,最终还是额尔金勋爵采用强硬的政策,才在三周之内结束了在中国的战争。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影响中国皇帝和官吏是一个既伟大又困难的目标,这个目标只能通过采取一些让中国的统治阶级绝对想象不到的措施才能达到。“而这些措施将使我们成为北京的主人。这些措施将使清朝『政府』不那么傲慢自大,让他们认识到『奸』诈而残忍的行为所引发的责任。让皇帝接受由环境和他所处的时代施加在他身上的现实的唯一希望,在于打击他的威信,长期以来,这种威信像乌云一样笼罩着他,使他无法察觉环绕其宝座四周的危险和威胁……似乎有两个办法可以实现这个结果:一个办法是攻占北京的皇城;另一个办法是摧毁圆明园——皇帝最喜欢的宫殿,也是战俘们最初受刑的地方”。

    美国康萨斯州的《独立报》不仅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入侵描述成一场世俗的战争,还把它描述成一场圣战。刊登于1861年1月9日的一篇文章写道:

    对中国首都北京的占领以及清朝皇帝的逃亡,是现在这个伟大的革命时代以及惊人的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来说就像是一本天书(asealedbook)。她的排外政策使4亿人不能沐浴欧美文明之光,不能感受上帝之子的福音的仁慈和神圣。法国人和英国人对这个帝国的征服,及其决定和平条款的能力,将打开渠道,文明之光将注入这个“天朝”。这是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不到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中国的人民将熟悉《圣经》中展示的宗教体系。因为耶稣之名在他们面前唱响,中国的异教偶像(paganidols)将走下神坛。蒸汽机和轧车将遍布那块广袤大地的宽广而人口稠密的平原。这道闪电将把信息传递到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几乎不可能冷静地想象很快就会在那里发生的快速而重大的变化。

    这个惊人的时代真实地降临在我们头上。上帝似乎已经出现,用他威严的力量去“鞭笞这些国家”,展示他的权力。

    如果英法联军得到的这纸和约不能让他们各自的国家满意,他们将使这个国家置于他们的武力统治之下,或者使其成为欧洲列强的一个省。无论如何,这个国家将向世界开放,西方人将逐渐熟悉其人民、习俗和历史。

    因为此战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对中国战争的胜利,还被用来鼓励南部各州脱离南部联邦。这篇文章写道:“这件事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中国的贸易非常广泛。她向整个世界供应茶叶,她的水稻非常有名。现在,这些是整个文明世界日常消费的产品。如果美国种植水稻各州与南部邦联划清界限,中国可能开辟一个购买这种主食的新市场。中国的广州和其他海港的水稻价格,将通过穿越白令海峡的电报从北京传递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