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之所以悲惨地沦为殉葬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墓葬的隐秘,防止被盗。

    这种将工匠和知情人就地处决的旧例恶习,一般出现在早期帝王级丧事中,并美其名曰“殉葬”。实际上,这是为了防止知情人泄密而采取的灭杀活口的行为,是一种反盗墓手法。这种方法是极其违反人权的,虽然工匠被诛,却依然难逃盗墓者的黑手。用古话说,这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在历史上,有些君王为了避免陵墓的秘密外泄,常常在工程竣工之时,为了一己之私利,将成千上万名工匠役夫全部杀害。

    相传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在虎丘山为阖闾修建墓葬。墓葬修建完毕后,夫差害怕这些工匠知道墓葬秘密,心想,“这么多人都知道我父亲的墓葬地址,如果有一天他们利欲熏心,结伴挖盗坟墓怎么办呢?”于是他想出一条毒计。有一天,他召集了参与阖闾墓修建的一千多个工匠,设宴请他们观看鹤舞。狂欢饮酒到深夜后,他命令手下官兵,将这些工匠全部杀死。

    苏州西北阊门外虎丘,有一块石头可以容纳千人席坐,被称为千人石。千人石依山傍水,形状奇异。相传,千人石下面有一个万人坑,吴王夫差杀死造墓的工匠后,将工匠的尸体扔到万人坑。千年以来,每逢阴天下雨,千人石常有淡红的“血水”渗出,将四周的土地浸染的血红,所以千人石也叫“渗血石”。当然,石头是不会渗血的,这个现象有着科学的地质解释,是因为石头含有大量的氧化铁,遇到雨水游离出来,呈现红『色』的血水状。人们将这种现象和吴王夫差屠杀役夫的事情附会联系起来,表明了对这种残暴行径的不满。

    通过杀死工匠来防范盗墓,手段残忍却收效甚微。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吴王阖闾葬后仅仅十余年,墓葬就被大肆盗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期间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殉葬。

第60章 黑暗中隐藏的杀机——反盗墓技术(5)()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除了以未生育女子出宫不宜为由命令无数女子殉葬,还下令修建秦始皇陵的全部工匠殉葬,“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减皆知之,减重即泄。大事毕,已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减者,无复出者”。秦二世下令所有工匠殉葬的原因是担心熟知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工匠将有关秦始皇陵的机密外泄,所以索『性』将之全部杀害,不留活口。

    文献中记载的秦始皇陵内地宫规模宏大,机关重重,“穿三泉,深极不可入”,更有可以自动躲避灾难的“游棺”,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在这广阔的范围内,何处才是秦始皇的藏身之处?这样费尽心机的设计,即便是火烧咸阳数日的项羽也未能开启秦始皇陵的地宫之门。可是,一旦熟悉陵园内部布局,甚至是地宫布局的工匠将有关陵园的秘密泄『露』,那么,秦始皇陵还能历经2000多年保持完好么?秦二世正是感受到修陵工匠的威胁,才下令将所有工匠殉葬。

    传说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派人秘密把秦始皇灵柩运入墓中,然后令修建的工匠到墓中领赏。那些工匠、征夫、刑徒刚一进入墓葬,秦二世便下令关闭羡门和外羡门,将所有工匠困在墓中,无一幸免。

    元朝皇帝元宪宗死后,为了防止墓葬秘密外泄,不但进行了秘密下葬,而且还进行了一场血腥大屠杀。公元1259年,元宪宗在合州(现在的四川合川县)死亡,大臣们用『毛』驴驮着宪宗的尸体,运送到成吉思汗墓地旁边。为了保守秘密,护卫的士兵见人就杀,沿途被杀者竟多达两方人,其暴行令人发指。这和屠杀役夫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防止盗墓。

    传说当年慈禧入葬时,负责大臣从工匠中挑选出81人负责封闭墓道,并告诉石匠们,完事后从另一预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心里明白这是要将他们殉杀。其中有一个石匠,老婆刚为他生了儿子不久,不想死。他干活时有意走神,脚下一滑,石头砸在身上,当场就昏过去了。监工以为石匠真的死了,便令人将尸体扔到荒山坡上的『乱』尸堆里。就这样,这名石匠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殉葬都能确保墓葬平安呢?实则不然,《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关于南朝时期齐国齐献武王死后将修墓和参与下葬的工匠尽皆杀死的故事。“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齐献武王下葬后杀死了全部工匠,却不想工匠的儿子也知道墓葬所在。齐献武王虚葬、殉杀工匠一系列防盗措施付诸东流,最终墓葬还是被盗一空。

    防盗无毒不丈夫

    古人反盗墓的手段多种多样,虚冢、崖墓、流沙墓、火坑墓这类墓反盗的成功几率相对较高,但其中问题也有,就是设计过于复杂,一般人家也难以做到。但有一种方法却比较简单——在墓内置放有毒物质,形成毒墓;或在尸体涂上特殊物质,制造尸毒。盗墓贸然进入这种毒墓,便会中毒死亡,轻者也会成了废人,遭到所谓的报应。

    古籍中,“毒墓”的记载很多。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墓中冒出的气体是黄『色』,气味辛苦,刺人眼鼻,令人无法进入,刘去派人在外面等了整整七天,这些气体才散尽。可以肯定,这些气体不是简单的墓中长年积淀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而是毒气。

    《酉阳杂俎·尸穸》记述:“贝丘县东北有齐景公墓,近世有人开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鹅,鹅回转翅以拨石。复下入一丈,便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墓内冒出的气体,竟然把天上飞过的鸟儿都毒死了,可见墓毒之厉害。盗墓者大骇,再也不敢进入这座古墓。

    王充《论衡·死伪篇》(卷二十一)“亡新改葬元帝傅后,发其棺,取玉柙印玺送定陶,以民礼葬之。发棺时,臭憧于天,洛阳丞临棺,闻臭而死。”到棺前查看的官员,竟然让棺中散出来的臭气给熏死了,可见其气不是臭,而是毒。王充在书中推测了“毒气”来源:“臭闻于天,多藏食物,腐朽猥发,人不能堪毒愤,而未为怪也。”

    古代人常使用的特殊“毒物”是水银。水银是一种『液』态金属,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别名:铅精、姹女、汞、流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从这些丰富的叫法中,就可知道水银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水银用途广泛,还是古人常用的尸体防腐剂。在秦、汉及之前的陵寝中,使用水银的记录较多,齐桓公墓内便置有“水银池”。水银蒸发形成的毒气,给盗墓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史记正义》中引的《括地志》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晋水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增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墓葬被盗于西晋末年,此时距齐桓公去世已经有近900年,墓内仍有很重的毒气,以致人不能进入,盗墓者们只能在墓外等了几天,然后牵着狗在前面带路,才进入齐桓公墓。齐桓公墓中的墓毒,就是那座水银池。

    为什么墓葬中的墓毒多选用水银呢?由于毒是封墓之前安放好的,所以必须保证修建工匠的安全,也就是说修墓者不中毒,而盗墓者中毒。那么,如何才能使墓中之毒准确“识别”同样处在墓室中的修墓者和盗墓者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墓毒在放置之时并没有毒,或这种毒在当时对人体的危害微乎其微,而在日后常年封闭的状态中,毒素逐渐挥发,形成足以致命的毒,以毒杀后来进入的盗墓者。什么样的物质毒『性』大又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呢?当然首推水银。建水银池就是利用水银的挥发气体毒杀妄图盗取墓中随葬品的盗墓者。

    水银,化学名称为汞,密度很大,易蒸发,是一种有毒的银白『色』一价和二价重金属元素,它是常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游离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