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风景优美之地和出过将相高官之处。这些人一般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和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历史、传说、地名、古迹等无一不透『露』着遗迹的信息,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即使在今天的考古调查发掘之中,古地名、古传说仍然是有价值的。比如说,有的村庄以“窑”命名,那么就要注意方圆百里是否有过烧窑遗址的存留。而地名中有“王坟”二字的,其地多半有大型墓葬。)因多年练就的功夫,加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对方信任。一旦探听到古墓的确切地点,便立即召集群贼在夜间盗掘。长沙的士夫子的盗墓方法,主要是根据古墓的封土和墓坑的回填土的成『色』、夯层、含水湿度来判断其位置和年代,随后在古墓适当的部位开挖竖井式盗洞,为了节省工时,盗洞长宽大小以容纳两个畚箕为限。盗洞笔直向下,当挖到一人高的深度,就在盗洞的两壁挖成两个马蹄形的足『穴』来踏足,双手将洞内装土的畚箕举上来。再向下挖时,就采用搭人梯的方式。当接近棺椁部位时,就由有经验的“师傅”亲自探索,如果棺椁保存尚完好,就用斧头砍,凿子凿,爬进棺室去『摸』文物。如果棺椁已经腐坏,师傅就用竹签子在泥土中去仔细探查,就是很小的印章也能找到。

    切,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一般的做法是用工具在地表打几个洞,通过洞来判断墓葬具体方向、大小,然后顺着洞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

    第一是发现古墓之后,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这种功夫不仅需要丰富的盗墓经验,而且要有体察事物的敏锐感觉。擅长此道者往往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找到病源,也就是古椁室的位置,然后从斜坡处打洞,直达墓室棺头椁尾,盗取葬品。位于长沙的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之墓曾先后五次被盗,陪葬的顶戴花翎等珍物被盗得片甲无存。据考古人员清理发现,几次被盗几乎每次都是从墓顶直接打洞进入墓室的。

    第二是凿棺启盖后,『摸』取死者身上宝物。从头上『摸』起,经口至肛门,最后到脚。『摸』宝物如同给病人切脉,要细致冷静,讲究沉静准确,没有遗漏。古人死后,据说在尸体的各窍放入玉器等物填塞,可避免腐烂。于是,许多贪得无厌的盗墓者便连这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1994年荆门市郭家岗1号战国墓被盗掘出的楚国贵夫人尸体,之所以遭到劈棺抛尸,衣服被扒光,头发被撕掉,嘴被敲开,牙齿被敲碎之祸,主要是盗墓者想从这些地方找到藏匿的珍宝所致第三是以手『摸』触出土文物。凡行内高手所过手的文物不计其数,往往不需用眼审视,只要把物品慢慢抚『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价值几何。这个妙法主要是靠经验取得,若无长年与出土文物打交道的经验,再伟大的天才也望之不及。业内高手常以此技与人赌输赢,胜算很高。

    “听”即盗墓中的综合功能,由听而观察世界万千事物的异同,从中对心中所期望的目标做出正确的判断。

    清人徐珂在其汇编的清代各种掌故、笔记、传闻的《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焦四的广州盗墓贼神乎其神的判断墓地的技巧。焦四盗墓的方式,可作为这个“听”的精彩『操』练,其技术之精,诡计之神奇,令人拍案叫绝。焦四聚集了数十个同伙,四处盗掘古墓,他们盗墓之所以百发百中,是因为焦四有一手绝活,他能靠听雨、听风、听雷、观草『色』、观泥痕等方式判断墓葬所在。一天,焦四和其他盗墓贼到郊外寻找墓葬。当时是正午,天空却电闪雷鸣。焦四赶紧让手下人分散开来,到不同的方位观察雷雨闪电,并记住特征,回来向他汇报。焦四则站在高处观望,过了一会,雨停了,有一个人回来报告说,打雷的时候,他觉得脚下有浮动,而且地下还有回声。焦四兴奋地说:“那里就有古墓。”盗墓贼们赶过去挖掘,果然下边有一座大墓。

    南派盗墓者们多是依靠技术寻找墓葬所在,这些技术往往都有科学依据,并非无稽之谈。

    环境的差异、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促使南北方文化发展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而千百年来屡禁不止的盗墓行为也在这漫长的发展道路上走向分化。无论“北派”还是“南派”,都因地制宜地将盗墓技术推向各自的高峰,同时也为文明传承带来一波波厄运。

第16章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盗墓者动机揭秘(1)() 
盗取财物为首选

    司马迁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盗墓者们也不例外,也许自社会等级分化,大型墓葬产生的那天开始,盗墓者便如影随形地跟踪着古墓。魏晋著名文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曾说过:“丰财厚葬以启『奸』心,或剖破棺椁,或牵曳形骸,或剥臂捋金环,或扪肠求珠玉。”“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正是墓葬中丰厚的随葬品,刺激了盗墓者敛取财富的欲望,使得他们无视法律的严厉制裁、传统道德的无情唾弃,走上了发掘古墓之路。

    盗掘古墓获利之大简直超乎人们想象,个人的盗掘行为固然能令人一夜暴富,军事集团发掘古墓所敛财物甚至可以支撑一个政权的开支、维持一场战争。三国时曹『操』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职位,专门负责发掘墓葬,搜寻财富,有了经济基础,曹『操』军事集团才得以迅速崛起。五代时著名盗墓贼温韬几乎掘遍唐关中十八陵,由此维持了他作为节度使的巨大军事开销。盗墓之利由此可窥一斑。

    仿佛是为了支持“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的说法,盗墓者们也未因墓葬规模小,所藏随葬品不多便轻易放弃。在盗墓疯狂盛行的年代,大墓被盗一空,小型平民墓葬也难逃一劫,即使只有随身衣物,也被盗墓者席卷而去。东汉王充《论衡》中提到“掘丘墓取衣物者以千万致”,说明挖平民墓葬盗取衣物的事情在当时司空见惯。东汉末年,军阀李堪进入长安,军士缺少衣衫,李堪便纵兵发掘平民坟墓,将死人身上未腐烂的衣服剥下。

    看来古人所说的“古今未有不发之墓”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盗墓者们摒弃了一切道义与恐惧,铤而走险,唯利是图。

    据史书记载,盗墓这种古老的活动,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在我国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盗墓者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猖獗。

    是什么使这些人越来越热衷于盗墓,盗墓活动为什么经久不衰呢?也许在盗墓者中流传甚为广泛的“要想富,去挖墓,一夜一个万元户”的说法可以拿来作为问题的答案。的确,巨大利益的引诱驱使让这些盗墓分子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从事这项古老而又充满诱『惑』的职业。

    古往今来,最为普遍的盗墓动机,可能就是为了劫取墓主的随葬物品。

    古人宗族观念极强,对已故家长的葬礼极为重视,所谓“事死如事生”,“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厚葬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于秦汉时期达到全盛。比如汉代制度规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坟墓。因此说,陵墓中的大量财物,是让盗墓分子蠢蠢欲动的最直接的原因。

    晋人皇甫谧曾经“着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其中阐述薄葬的主张:“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见也。而大为棺椁,备赠存物,无异于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虽甚愚之人,必将笑之。”皇甫谧还特别说道:丰财厚葬以启『奸』心,或剖破棺椁,或牵曳形骸,或剥臂捋金环,或扪肠求珠玉。焚如之刑,不痛于事?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盗墓者对墓葬的无情破坏和对死者的极端伤辱,大体都是出于财宝之“欲”。所谓“丰财厚葬以启『奸』心”的说法,虽然颠倒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却大略说明了“自古及今”“无不发之墓”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丰财”的欲求。至于“或剖破棺椁,或牵曳形骸,或剥臂捋金环,或扪肠求珠玉”诸语,则极其具体生动地指出了盗墓使死者一如遭受“焚如之刑”;但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