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据磁县出土的墓志看,墓的主人也均为北魏、东魏、北齐时人,所以《磁县志》这样记道:“民国以来,经人盗掘者多有墓志,都是北朝时的王公要人……疑冢之说不攻自破。”
既然之前找到的都不是曹『操』的真墓,那么曹『操』的真正陵墓在哪里呢?
1998年4月,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边的空地里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对于寻找曹『操』墓来说,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河南安阳市的文物工作者如获至宝,因为年代久远,这块石碑的字迹有的已经模糊,考古人员对石碑进行了拓片,并对石碑记载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发现这是一块墓志铭,内容是后赵建武年间的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的是,鲁潜墓志首次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方位。鲁潜墓志记载:“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南下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名堂二百五十步。”从墓志记载来看,是以高决桥为起点的,高决桥现在的位置据考证可能是在安阳市安丰乡,然后从高决桥向西行1420步,再南下170步就到了魏武帝陵的西北角,再从西北角西行43步,再向北250步,这就到了鹿泉墓的灵堂。按位置记载来说,魏武帝陵和鹿泉墓的关系大概就是200多步,相对是比较近的。如果鲁潜墓志同鲁潜墓的距离太远,对于曹『操』墓,鲁潜墓志的记载就失去了坐标意义。考古人员在鲁潜墓志发现地进行考古调查,认为鲁潜墓应当距离鲁潜墓志发现地不远处。然而,这一带的地层已经破坏,鲁潜墓已经无迹可寻。随着鲁潜墓志古碑被发现,曹『操』墓的范围逐渐缩小了。被野史和传说混淆视听的曹『操』墓,似乎有了云开雾散的迹象。那么鲁潜墓志记载的高决桥在哪里呢?
第62章 墓中有墓,冢中有冢:虚墓 假墓与疑冢(2)()
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曾从水路前往祭奠其父亲,水路就是指沿漳河溯流而上,而西高『穴』村的位置正好在漳河南岸,距离漳河很近。河南考古研究所的潘伟斌研究员通过实地查勘与考古论证,认为曹『操』墓葬的区域就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往北方圆不到一千平方米的范围。潘伟斌把这片遍布着庄稼的平地称作曹『操』陵园区。这片区域距离邺城遗址三十里左右,同时在河南安阳县丰罗镇西门豹祠以西一个地势较高的岗岭上,遍布着沟壑与山脊,同曹『操』《终令》的描述相吻合。潘伟斌描述,1700多年前,这片土地应当是一片高岗,只是到了现代,才通过土地平整改造成农田。这样的地形今天还可以通过一些残留的地形原貌看出来。因为这片高岗比漳河要高出十多米,因此不可能以漳河水去灌溉,应当是一块贫瘠之地。潘伟斌介绍说:这个地方北有漳河,难免有山梁,往西北也是一个山区,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非常好,北高南低,往东过来一点也非常低。据说曹『操』遗令中说,在他墓前留空房的地方作为陪葬墓的位置,现在根据位置表明前面地方比较平坦,应该是比较适合做他的陪葬墓位置。
2006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就在专家认定的曹『操』陵园区域的西高『穴』村,惊人发现了一处墓葬,已经被盗墓贼盗掘一空,考古人员同同一时期的东汉王陵作比较,认为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大墓,级别至少是王侯级。这座大墓的方位就在鲁潜墓志出土的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考古专家大胆推测,这极有可能是曹『操』墓或其陪葬墓中的一座。2006年,在西高『穴』的被盗墓处曾被盗掘出数件文物,上面有“武帝家用”铭文。曹『操』死后,被尊为魏武帝,而“武帝家用”铭文牌说明这是曹『操』生前用过的器物。那么,这个大墓是不是鲁潜墓志所描述的曹『操』墓可能所在的范围里呢?
综合曹『操』墓葬的各种考古依据与信息,潘伟斌绘出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图。在这幅图中,邺城铜雀台、鲁潜墓志出土地、东汉大墓、西门豹祠以及武城和漳河同曹『操』墓可能的地点,同史料记载最为吻合。
曹『操』墓在邺城西原已经是绝大多数考古学者的共识。曹『操』统一北方后,邺城成为他进行统一战争的战略大后方,邺城随之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因此曹『操』去世时将墓地选择于此。曹『操』在世时他本人并没有代汉自立,而且一生中树敌太多,不可能把墓地选在当时的首都许昌或者洛阳附近,而老家亳州远离中原,接近孙权的吴国,极易为孙吴所偷袭。从安全考虑,曹『操』也最可能把墓地选在自己的封地邺城。这个结果有两种,一种就是曹『操』墓能够被揭开,另外一种也可能成为永远成为历史之谜,如果曹『操』墓没有被漳河的洪水冲掉,那么曹『操』墓仍然存在中华大地上,仍有被揭开谜底的那一天。
虚冢设疑是烟雾
千百年来,建造墓葬的人和盗墓者斗智斗法,盗墓和反盗墓技术层出不穷,不断改变也不断革新。虚葬,是一度流行的防盗之法,在盗墓日益猖獗的时代,虚葬的具体形式也一变再变,继疑冢、障眼法之后,另一种虚葬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虚冢。
虚冢,只是秘葬方式之一种,又称假坟、虚墓、虚葬、潜葬、潜埋。说白了,就是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将真尸葬地隐匿。
虚冢与疑冢、障眼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疑冢是遍立假冢,『迷』『惑』盗墓者,在设置疑冢时,造墓者已经向盗墓者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墓主人的遗体并不在这些疑冢之中。障眼法的本质与疑冢相同,多具棺材同时出殡,真正的墓主人遗体可能在其中,也可能不在其中,令人们不知真正的棺材所在,只是障眼法使用在出殡过程中,疑冢用在下葬过程中。虚冢与前两者不同的是,虚冢不是『迷』『惑』,而是骗。
设置一座墓葬和双层墓葬是虚冢的两种表现形式。设置墓葬令盗墓者以为这就是墓主人和珍贵随葬品的埋葬之所,但当盗墓者费尽心机打开墓葬时,却发现这是一座空墓。设置双层墓葬,即一座墓葬有真假两座墓室,盗墓者进入的往往是设在明处的假墓室,结果一样一无所获。
与疑冢和障眼法一样,虚冢也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虚冢,当属十六国中赵国第三任统治者石虎的墓。
东晋之后的十六国时期后赵(公元319~公元351年)始主石勒,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人。初归效刘渊,据有襄国。石勒后杀前赵(公元304~公元329年)末主刘曜称帝,拥有冀并幽司豫兖青徐雍秦十州之地。
在当时的十六国中,后赵最为强盛。石勒当了15年皇帝,于咸和七年(公元333年)病死。死后,石勒采取“虚葬”手段,处理自己的后事,夜里偷偷下葬,“夜瘗(yi埋葬)山谷,莫知其所,备文物虚葬,号高平陵。”
史上记载石勒的葬事相当低调。《晋书·石勒》(卷一百零五)记载,石勒病危时,曾下遗诏:“三日而葬,内外百僚既葬除服,无禁婚娶、祭祀、饮酒、食肉,征镇牧守不得辄离所司以奔丧,敛以时服,载以常车,无藏金宝,无内器玩。大雅冲幼,恐非能构荷朕志。中山已下其各司所典,无违朕命。大雅与斌宜善相维持,司马氏汝等之殷鉴,其务于敦穆也。中山王深可三思周霍,勿为将来口实。”
石勒的葬事与曹『操』所为如出一辙,秘葬的同时施行薄葬。据说石勒的墓内没有金银宝珠宝随葬,丧事也极为简单,官员参加丧礼都不被允许,以绝世人掘陵取财之歹念。
石勒的反盗墓手段,其实在其死之前已经过“实验”,石勒葬母时便是“虚葬”。《晋书·石勒》(卷105)记载,“勒母王氏死,潜窆(biǎn)山谷,莫详其所。既而备九命之礼,虚葬于襄国城南。”
另据时人所记,石勒秘葬在渠山,当夜从城里同时抬出了十多具棺材,以『迷』『惑』老百姓。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三城门出棺”,是否是受到石勒秘葬方式的影响,现在不能肯定,但其反盗墓的灵感,应该是一致的。
石勒死后由其第二子石弘继位,可能儿子太年轻了吧,让其侄儿石虎夺了皇位。石虎废石弘为海阳王,自立“大赵天王”,并迁都于“邺”城。
石虎死后葬在显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