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太子-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展教育,只要他手里有足够的人,或者说是足够的预备官员,那么就算所有的大臣全部撂挑子,他也不怕,最多朝廷瘫痪一段时间,正好给他革旧出新的机会。

    流民的增多,孩童自然不在少数,如今陈则按照朱慈炯的要求,在六合县又相继开办了五所小学,接受新式教育的孩童已达万人以上,毫无疑问这些学习新学的孩童,必将成为未来圣武朝官员的中坚力量。

第七十八章分流() 
四月下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仓惶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称帝,三十日便匆匆西逃。

    多尔衮打着替崇祯帝复仇的幌子争取民心,又岂肯轻易放过李自成,命令已然剃发降清的吴三桂率本部人马一路追击,五月初二于定州清水河再次大败顺军,直杀的大顺军血流成河、死伤枕籍。

    五月初八,清军追击大顺军于庆都,大顺靳侯谷英战死,随后,清军于真定再次大胜顺军,自此,李自成于京畿再无立足之地,退入山西后留精兵扼守固关。

    五月初三日多尔衮入主北京城,命令京师官员百姓为崇祯吊孝三日后下达剃发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此令一出数日之间整个北直隶惊悚哗然!

    数百经历了三月北京城破变节投顺,又经历了四月残酷的追赃助饷而侥幸活下来的明官,面对‘剃发令’再也忍不住纷纷出逃,北直隶范围内无数百姓奔走哭号。

    然而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丢给他们选择的只有三条路。

    一是‘留发不留头’想活下去就得成为大清的顺民,而成为大清顺民的第一标准就是头上只能留一根金钱大小的发辫,人称‘金钱鼠尾’。

    第二就是南下逃亡,如今定王在南京登基为帝改元‘圣武’的消息早已传遍天下,定王未登基之前的仁义之名就已传遍大江南北,沿运河而下的十几个大赈济点,至今仍在,每日耗费粮食无数,为的就是尽量不让一个南下百姓饿死,这样的仁君翻遍史书,恐怕也只有宋仁宗稍能比拟,大明失去半壁江山,还能出现这么一位仁义君王,简直就是社稷之福中兴之兆啊,不南下投奔更待何时,一时间南下的流民足不旋踵,多到难以计数。

    至于最后一种选择那就是自尽或着被杀,有勇气自尽的基本在北京城破和李自成追赃助饷两波浪潮中死的差不多绝了,能苟且偷生到满清入京,又岂会轻易抛弃生命,那么不肯死就剃头,不剃的时限一到就准备引颈就戮

    不过好在剃发令颁布不过二十余日,多尔衮终于意识到满清入主中原时机虽到了,可毕竟立足不稳,若是激起全民敌对未免不美,加之逃亡百姓远超想象,砍了数千人头都未能震慑民心的情况下,不得不在五月二十四暂停实施剃发。

    南京圣武朝堂之上,原本叫嚣要加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的声音终于因为吴三桂剃发降清戛然而止,不过随着满清攻势愈发猛烈,另一种声音开始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那就是南北议和

    六月初多尔衮平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后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北京,并致书南京圣武皇帝劝其去除帝位向满清顺治皇帝称臣

    李自成于六月初渡过黄河返回西安,在固关安排大将马重禧死守,大同、阳和留下制将军张天琳,长治地区留下大将刘忠,保德留下降将唐通,临汾还有绵侯袁宗第万余精锐屯兵挂甲庄,企图留守山西重兵抵挡满清大军东进。

    七月初清军经过近两个月的休整后,大规模集军西进,李自成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败走武关

    降顺的原大同总兵蒋襄随即投降满清。

    七月中旬,各地逃亡南京的百姓已达四十余万,短短两个月,流民数陡增近二十万,可见多尔衮的剃发令对于百姓的冲击何其巨大,不过流民爆增已经远超朱慈炯的预料,光靠江心洲八卦洲安置已然不现实,不得已朱慈炯只能将原定于明年军事力量初见成效,可以震慑朝堂之时才准备实施的计划提前。

    此项计划名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这所谓的工业革命第一步就是炼钢!

    对于最近几个月新近南下差不多二十五万百姓,朱慈炯下令要求苗宣进行第二次大幅度征兵,征兵对象面向流民中所有二十至三十五岁自愿入伍的精壮男子,不过这自愿等于没说,广大流民百姓得知军田制度以及当兵之后能得到的待遇以后,挖空心思都想参军,虚报年龄想要入伍的多不胜数,想要仔细甄别简直就是白费力气。

    苗宣无奈只有提高体能要求,即便如此,五天的征兵期一过,新招入伍的兵勇依旧达到三万,加上原本三军已有的三万官兵,常规三军的规模已达六万,远远超过四万五的编制,不过如此一来朱慈炯直属的近卫、禁卫两军编制倒是正好得到补充得以满员。

    大征兵结束后,朱慈炯留下能够保证枪厂和弹药厂,以及维持造枪铸炮钢材来源的铁厂的基本人员后,分批次将近二十五万流民迁移至南京城南的梅山,营建民居砖瓦厂以及铁厂和矿场。

    梅山铁矿在后世年采铁矿总量超过四百万吨,精铁矿超过一百五十万吨,当然这主要归功于现代工业化采矿设备,要想在如今这个时代达到这样的规模不现实,但朱慈炯没有设备可是有人!还是初期建设时只需管饱饭就几乎没有什么消耗的免费劳动力,他不要求年达四百万吨,十万吨总没问题吧。

    让几十万人脱产成为工人,以江南的粮赋来说,并不存在任何压力,初期营建的除了铁厂和矿场以外,民居、食堂、学校等等设施基本都是了流民生存而建,流民就算想产生怨言都不太可能。

    当这些基础设施全部兴建完成,第一批成为矿场或是铁厂工人的百姓,最低每个月都能领取一两银子的工资,不要小看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如今一亩良田不过四两银子,太平时节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米粮,养活一家五口绰绰有余,不过到了那个时候朱慈炯已算仁至义尽,活命的口粮也不会继续免费提供,而需要工人自行解决,购买还是开垦荒地自己决定,这必然也能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

    另外铁厂矿场作为朱慈炯眼里的第一个国有企业,其工人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他们的赋税完全由练造出来的矿石和钢铁冲抵。

第七十九章和议() 
“议和?与关外蛮夷之邦议和?亏你们这些国之柱石想的出来!”朱慈炯气冲冲地将奏本砸在御案上。

    每月初一十五乃是朱慈炯钦定的大朝会之日,但逢大朝会在南京所有五品以上官员都必须于奉天殿外朝见天子,三品官员有当庭提出政见的机会,其余不足三品的官员亦可上本奏事,只不过不会当庭处理也就是了。

    除此之外便是每月逢三逢七之日举行的小朝会,朱慈炯会在乾清宫会见三品以上官员,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

    朱慈炯登基三个月,往日里不管是大朝会还是小朝会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然而今天这场小朝会看到这议和奏本再也无法强装淡定下去了。

    位列前排的几名内阁大臣相顾愕然,似乎这三个月来朱慈炯的‘怠政’已经让他们习以为常,如今天子震怒让几人多少有点不适应。

    在众大臣眼里朱慈炯虽贵为天子,可不管怎么说如今不过十五岁,少年天子能有什么执政经验,何况朱慈炯在登上皇位之前也就是一亲王,从小到大学的可不是治国之术,对政事懵懵懂懂,对大臣言听计从才是常态嘛!

    眼看满清兵势汹汹,追的不可一世的顺贼李自成狼奔鼠窜,满清崛起于北方的势头已经难以抑制,考虑到如今明廷数省军力与之相抗,未必会有太大的成算,几位阁臣最终商议才决意上本奏清议和。

    如今大明南方除去难堪大用的卫所兵之外,一共有六支野战军事力量,一为驻扎在湖北汉口的左良玉部,拥兵不下二十万,不过左良玉自从朱仙镇一战失败以后,精锐的兵力差不多丧失殆尽,新募之兵加上归附而来的将领多为乌合之众,军力看起来雄厚,实际上战斗力着实堪忧。

    第二支乃是被李自成在山西撵的如丧家之犬一般的高杰,带领残兵败将一路劫掠跑到南方,驻扎在扬州城外,六月上旬还因垂涎扬州富庶想要进驻城内,未得扬州守将同意,便悍然攻城,若非史可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