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太子-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之仇简直孰可忍孰也不能忍啊。

    一封不过数百字的奏章,李自成前前后后读了不下十遍,当真是越读越是气愤,数万关宁铁骑,这吴三桂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山海关加上守卒辅兵在内不过区区三四万兵马,吴三桂真要有数万铁骑,他李自成又岂会轻易杀到北京城下,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如此狂妄之辈,若是不给他点教训,岂不是让以为大顺无人!

    这一刻李自成终于下定决心进军山海关讨伐吴三桂之不臣!

    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率领大顺军十余万号称二十万进兵山海关。

    山海关北枕叠嶂,南襟大海,乃是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咽喉,关墙之险绝对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黄台吉的雄才大略,都只能望关心叹,最终抱憾而终。

    李自成并不关心关外满清兵雄势壮,他关心的是吴三桂占据此等险关,却不肯臣服于他,就好像一根鱼刺卡在喉管里面,让他难受不说,还要时时担心北京安危,不将之拔除就随时都有戳破喉咙的危险。

    李自成抵关当日,令人向吴三桂劝降遭到拒绝;旋即令唐通、白广恩部近两万人从一片石出边立营,断吴三桂退路,另一面以主力六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罗城猛攻。

    吴三桂以主力列阵于西罗城石河以西一线,阻止大顺军攻关,双方激战于西罗城附近,吴三桂为摆脱困守之境,诈降诱大顺军数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发火炮,大顺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

    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守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顺军未能进据罗城。

    为了防止大顺军占领山海关,下令清军日夜兼程前进,当清军到达距关城十里的地方时,吴三桂已与农民军处于激烈交战中。

    山海关大战持续数日后,山海关北翼的吴军向顺军投降,吴三桂大军已呈崩溃之势,而此时清军却一直止步不前,吴三桂多次派人向多尔衮‘借兵,但多尔衮就是按兵不动,逼迫吴三桂将‘借兵助剿’改为降清

    二十二日晨,吴三桂见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向多尔衮剃发称臣;归降清军;并请其入关进击大顺军。

    多尔衮亲率大军八万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吴军与大顺军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至极,多尔衮见状,毫不犹豫急令清军掩杀,大顺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此战一直战至午后;李自成见无法挽回颓势;急令余部且战且向永平方向撤退。

    清军衔尾追杀顺军残部,一直追到范家店,李自成斩杀吴襄以泄忿,率余部于二十六日退回北京。

    此战李自成损失大顺军近六万,再也无力防御京畿之地,只能做好撤离北京回转西京的准备。

第七十七章流民爆发() 
五月中旬,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吴三桂联虏平寇的消息传到南京,圣武朝大臣人人称快。

    圣武朝第一任内阁,由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凤阳总督马士英以及大学士姜曰广、礼部尚书王铎组成,按明制南京最高文臣为兵部尚书,所以史可法理所当然成为内阁首辅,而历史因举四镇之兵拥立朱由崧的马士英,自然在没有机会排挤史可法从而成为首辅的机会,如今马士英为平西伯吴三桂大唱赞歌,并请旨晋吴三桂为蓟国公,称吴三桂之举功在社稷,当为万世楷模

    朱慈炯原本不打算启用历史上弘光朝廷任用的这五人为第一任内阁成员,可思来想去还是算了,如今他对于朝堂可以说还不具备真正的掌控力,与其大刀阔斧的去改去变,不如安安心心去做他现在该做的事情,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他还有把握天下大势的机会。

    如今历史的惯性依旧坚挺无比,吴三桂并没有因为他朱慈炯取代朱由崧称帝而放弃联虏平寇,这说明历史,至少北方的历史还在原来的那条线上,如此一来,他完全可以在满清南下之时做好从容应对。

    至于如今的南京朝堂,朱慈炯完全听之任之,比起历史上的朱由崧撂挑子撂的还要彻底,等到朱慈炯决意真正掌控朝局的时候,这些蹦哒的越欢的人,毫无疑问死的也是最快,他砍起脑袋来也就越没有心理压力。

    有点出乎朱慈炯意料的还是流民潮的规模,按照朱慈炯一开始的估算,流民最终差不多会有二十万左右,而实际上远远不止。

    李自成攻陷山西杀进北京,流民的规模其实并没有大规模爆发,但是随着李自成追赃助饷开始,南下逃难的百姓规模堪称恐怖,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逃亡的百姓抵达南京的就已超过十万,当然这不能不说是朱慈炯一路广设赈济点,仁义远播四方的缘故。

    流民潮的爆发也让朱慈炯产生了空前的压力,这也是他没精神和朝堂上一帮大臣浪费精力的原因之一,按照历史大势,满清入主北京之后,多尔衮很快就会推行‘剃发令’,到了那个时候,流民差不多会呈几何倍数递增,如何安置这些南下百姓,已经成为朱慈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毕竟相对于安定惯了的南方百姓,这些无家可归又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只要安排妥当,必然会对新朝或者说对他朱慈炯死心塌地,也会源源不断的为新军提供新鲜血液,成为朱慈炯日后北伐的重要力量。

    如今三支新军官兵人数已达三万,加上榆林九将的七千骑兵和姬际可秘密训练的尖刀队伍,朱慈炯麾下的军力接近四万,然而新军整训最忌操之过急,一群刚刚脱下百姓衣服穿上军装的流民,战斗力不可能强到哪里去,朱慈炯等待三军满员之时,招收的新兵就要分开集训,努力将现有三军编练成为真正有战斗力的半现代化野战兵团。

    流民潮的爆发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再也不用担心劳动力不足,朱慈炯上个月登基之初,收到的第一个好消息就是杨大匠解决线膛枪子弹底火以及制造出新型锻压机械,对线膛枪的子弹完全可以做到规模化量产。

    四月中旬,朱慈炯动用最大力量,在长江北岸建造二十余座专门生产子弹以及线膛枪的厂房和机械设备,如今更是调动两万百姓进行日夜赶制,至于老式火石枪则全面停产,现存的一万火石枪不计消耗配给江心洲上新军进行火器训练,直到彻底消耗一空为止。

    芦大匠受到杨大匠的启发,迫击炮炮弹始终无法解决的底火问题,也终于得到解决,不过炮身的打磨工艺还是不够完善,毕竟枪不同于跑,枪好歹有鸟统在前,枪管的打制基本已经成熟化,而炮管历厚重在现有的观念里,一直都是与威力成正比的,想要猛然改变旧有观念,做出突破时代局限的创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军工的大幅度跨进,是朱慈炯未来武力解决国土沦丧的手段,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想要彻底将历朝历代社稷不过三五百年的根本问题解决,根子还是在于体制,朱慈炯没兴趣把封建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或是社会主义制,这在当下想要实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或许他的子孙会根据世界大势走上那一步,但绝不会在他的手上去实现,封建集权对于他来说可以去毫无顾忌的去做任何一件事,而不是做什么事都要缩手缩脚。

    朱慈炯所要改变的体制问题,是教育体制,现代社会有一句话叫做‘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放在当下同样实用,由儒家士人把持的朝堂在朱慈炯的眼里,完全就是社会进步的最大阻碍,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一无是处,只是朱慈炯觉得让这些一辈子只知道读死书的家伙,继续执政下去,在即将汹涌而来的世界大变革时期,必定跟不上节奏,跟不上节奏就意味着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

    近代社会中华民族血淋淋的教训,朱慈炯不能不防啊!

    但是想要改革,尤其还是想要革儒家的道统,怎么可能轻易实现,比如朱慈炯想要改革科举制,只要他现在敢在朝堂上提出来,必定会被满朝重臣喷个半身不遂,儒家一些死硬顽固派,面对刀兵或许怕死的很,可触及道统一个个绝对会成为卫道士,前仆后继刀斧加身没准连眉头都不带皱的。

    将这群卫道士全部得罪光,他的圣武朝没准就得剩下个空架子,所以朱慈炯现在只能在不触及儒家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教育,只要他手里有足够的人,或者说是足够的预备官员,那么就算所有的大臣全部撂挑子,他也不怕,最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