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杩睿枇宋灏倭揭樱幢怀珈醮舐睿踔磷詈笙品肆危较衷谒欢亲拥挠羝姑坏胤椒⒛亍
按照往常惯例,参加朝会的文武大臣进入奉天大殿,列好朝班以后,皇帝才会在响鞭声钟登上宝座,可今天却大异往常,崇祯皇帝早已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泛着寒意,冷冷的看向鱼贯而入的文武大臣。
“升朝。”当值太监见百官站定,立即扯开嗓子喊了一声。
崇祯的脸色越发显得苍白,与朱慈炯离京时比起来整个人看上去更加廋削了几分,不过气色虽差,目光却依旧锐利如鹰。
“十日前,李贼攻破宁武关,如今兵锋更是不知到了哪里,众位卿家可有破敌良策啊。”
百官默然不语。
崇祯眼中闪出一股怒气,道:“魏卿身为首辅,胸中想必早有韬略,不如说来听听?”
魏藻德心中哀叹,却不得不出列,道:“陛下但可宽心,李贼虽有大军五十万,然皆是些流民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如今大同有兵十万宣府有兵十万,居庸关二十万,阳和等镇联合亦有二十万,加上京营禁军二十万,八十万雄兵足以抵挡流贼,李贼之所以兵锋甚锐,不过是因为攻克的关隘城池兵力太过薄弱罢了,如今即将面对驻兵十万的大同坚城,除了无功而返铩羽而归以外,别无他途矣。”
崇祯心里稍安,大同等边镇几十万雄兵,可说是他现在最大的底气,李贼虽然势大,但大军孤悬在外必难久持,想要突破数镇,进抵京师城下谈何容易。
“但李自成如今已是大明肘腋之患,不能尽数剿灭,又如何能让他彻底心安。”
“朕意亲往留都提调江南兵马,亲征豫陕,寻李贼主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太子留守京师监国,众卿辅之,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文武大臣皆面面相觑,崇祯想要南迁的风声,早在一个多月以前因李明睿的一封奏折就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只不过崇祯一直未曾正式提起,大臣们也乐的装傻,没想到今天终于还是从崇祯嘴里直接说了出来。
可能混到朝堂高官,谁又会是傻子,这南迁之议,他们私下勾连也已讨论了数次,最后的结论就是绝不可行,只要崇祯离开京师,那么留守京师的臣工,很有可能就会因为战略中心转移,导致京师失守,做了替死鬼不说,就算活下来也逃不掉致使宗庙沦陷贼手的责任,来日崇祯若真率重兵而回,他们必定会被清算至死。
而跟随南下的官员也是好不到哪去,京师沦陷,他们跟随南下主张南迁的官员,以崇祯刻薄寡恩的性子,事后也定然会被皇帝按上因主南迁致使京师沦丧的帽子,如此一来南迁北守对他们来说都是死路一条,还要背上青史骂名所以崇祯绝不能离开京城。
左都御史李邦华出列说道:“天子乃社稷之基,岂可轻动,微臣以为,陛下可派太子殿下前往留都召集兵马,陛下坐镇京师指挥大军,如此内外夹击,可破顺贼!”
崇祯冷哼一声,他南迁的意愿并不坚决,今日提出来,如果众大臣赞同,那么他也会顺水推舟南下留都,毕竟那样一来抛弃祖宗宗庙的责任就不会由他去扛,可现在李邦华居然提议由太子南下,简直荒谬,难道他们是想再来一出唐朝玄肃之变吗!
想到南京,崇祯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丝明光,如果京师真有倾颓之危,他与太子可都在京城,万一身在南京的朱慈炯岂不是一想到这里,崇祯浑身都冒气一股股凉气,眼中更是一片阴霾,王承恩说定王如今在南京大肆收拢流民,并用流民编练数万军伍,他本没放在心上,区区流民组成的军队能有什么战力,三子这番举动在他看来,简直就是瞎胡闹白白浪费银钱。
可如今李贼大军杀入山西,一路势如破竹,剑指京师的意图再为明显不过,如果当初太祖召唤并不全为龙气之事,而是另有嘱咐崇祯越想越觉得遍体生寒!
可紫薇龙气事关大明社稷存亡,那是万万轻率不得的,好在再过四五个月,一年之期将满,届时将慈炯召回也不算晚,崇祯慢慢理清了思路,想来慈炯在南京违制招兵,应该是给他削除其王爵的借口吧。
可没等崇祯彻底想通透,只听见疾呼,山西六百里加急军情奏报
“快宣!”朱慈炯霍的一下站起。
殿外一名风尘仆仆的兵勇火速进殿,跪倒:“山西军情,三月初一李自成率军抵达大同,总兵姜壤开门投降,巡抚卫景瑗自刎,代王朱传济全家被李自成所杀”
崇祯眼前一黑,瘫倒在龙椅上
第六十六章最后时刻()
“传朕旨意,封宁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平贼将军左良玉为宁南伯,凤庐总兵黄得功为靖南伯,刘泽清为平东伯”
三月初六崇祯下诏,令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蓟镇总兵唐通放弃宁远,山东总兵刘泽清火速进京勤王!
三月初七传旨定王朱慈炯,进封林森为宣武将军,令林森率定王亲卫五千进京勤王!
三月初一,李自成兵不血刃取得大同,兵分三路,主力朝宣化、居庸关挺近,大将刘芳亮率部经怀庆、长治、取道河间府北上京师,大将任继荣、马重禧出固关取真定,三路大军挟风雷之势,向京师包抄而去。
三月初六顺军主力到达宣化,
随后宣大总督王继谟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派人前往大同投降!巡抚朱之冯上吊自尽
阳和兵备道于重华带领山西以范永斗、王登库为首的十余巨商捐资百万迎顺军十里
又读了一遍皇帝老子的亲笔诏书,朱慈炯不由感叹,最后的时刻终于还是到了啊,这封诏书离南京还有近百里的时候,就已经被朱慈炯安排密切注意京城动静的官兵截获,传旨太监也被秘密处死掩埋。
他自然不会派兵北上,如今的他处在积蓄力量的关键时刻,可不打算将自己的底牌全部暴露在南京一干官员的眼前。
何况按照历史轨迹,他现在就算出兵也已经于事无补,最后将同吴三桂一样,兵马还没到北京城下,京师就已宣告失守。
今天已经是三月十一,再过七天李自成的大军就会杀到北京城下,对于他来说,真正让历史轨迹发生转变也只有等到那最后一刻,如今也只能等雷承传来的最后消息了,但愿雷承能成功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吧。
雷承早在二十多天前便已抵达北京,一千定王精锐老亲卫除了三百多分散在山西进京的各处要道打探消息以外,其余人等尽数化妆为普通百姓,小商小贩甚至是流民乞丐散落在京城之内。
定王对局势的预判让雷承佩服的五体投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越发险峻,雷承已经做好了随时突入紫禁城执行营救计划的准备。
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终于到了!
三月十五日,顺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
十七日顺军进驻北京城下!
十八日崇祯下诏罪己,诏曰:“朕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为朕赤子,不得而襁褓之罪非朕躬,谁任其责皆朕之过也。朕以藐躬,上承祖宗之丕业,下临亿兆于万方,十有七载于兹。政不加修,祸乱日至陵寝震惊,亲王屠戮。国家之祸,莫大于此朕将亲率六师出讨,留东官监国,国家重务,悉以付之。告尔臣民,有能奋发忠勇,或助粮草器械,骡马舟车,悉诣军前听用,以歼丑类。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
北京城下,李自成读罢崇祯诏书,心里冷笑,此时想跑,为时晚矣,即命太监杜勋入城,要求崇祯放弃帝位,礼行禅让,如此可封崇祯为王,世代皆受荣华
十八日午后,紫禁城外一里处有家极不显眼的客栈,太监苗宣、顾宽、雷承三人围坐桌前正在商议。
“依雷某之见,天色一黑就应立即进宫!”苗宣神色坚毅,似乎终于下定了决心。
雷承却还没有最后下定决心,犹豫道:“可殿下曾言,入宫救圣驾,须等北京城破,如果今晚便入宫,李贼与京营相持不下,只怕时间久了,顾宽露出破绽!”
“殿下也和咱家说过,李贼若兵临城下,京师最多坚持两三日,如果等李贼进城,咱家只怕宫中生变!”
雷承闭口不言,定王在他来之前,可是让他一切都听从苗宣安排,如今苗宣似乎决意今晚行动,他也只能早做安排,此事关系太重,根本容不得半点闪失,若是因为他的迟缓,最终导致宫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