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大量的银子,到最后养活的所谓精锐竟然是武将的私兵,这一点是朱慈炯绝不能够忍受的,所以在召集新军各将时候朱慈炯就立场明确的表示过绝不容忍军中有所谓的家丁,各将可以拥有亲兵,但就算一军主将也不得超过百人!若是发觉武将有蓄养家丁的,不论身处何职军功又有多大,一律革职拿办绝不姑息!
新式九军主将当中只有黄得功和林森二人是旧式武官,其余的七大将领听了朱慈炯这番近似与警告的话以后,想来是不太可能在军中蓄养家丁培植私军的,至于林森原本不过就是京营当中的一个不得志的小小把总,手底下不过百来号弟兄,让他养家丁也养不起,现在自然和其余七人一个心思,唯一可虑的只有黄得功,作为崇祯朝的一方总兵,他手下的家丁就不少于两千人,但天子覆灭四镇,四镇所属家丁一个不留斩杀一空,现在又被警告心里岂能没数,军议完了以后就跑去大营召集所部家丁宣布解散,两千家丁全部打散各营安置,为了消除天子戒心可谓不遗余力。
当然废除私兵只是朱慈炯的举措之一,要想将武将为祸的可能性将到最低,就必须要让新军将士忠心的对象是皇帝本人或者是朝廷,而不是忠心所部武将,怎么培养忠君意识?除了让士兵诞生一定程度的民族意识外就是洗脑,所以各军当中都设有抚慰官,抚慰官的主要职责是开导士兵的负面情绪和宣扬天子德政,时不时组织士兵学习,至于学习什么就要看时事而定了,但唯一不变的主题就是天子是仁君,能为今上效死乃是一辈子最大的荣耀等等。
如今的新式九军,除了深受朱慈炯活命之恩的数万流民以外就是四镇原属兵马,流民那一部分新军对朱慈炯的忠诚度毋庸置疑,就算所部武将想造反,恐怕号令还没出营门就已经被愤怒的士兵给拿下了,另外二十万旧军相信在这一部分人的潜移默化下对朱慈炯的忠诚度也会慢慢提高,所以朱慈炯相信只要他还坐在这个龙椅上,就不需要去担心新军谋反,既然不担心那又何必让文官去督师甚至是去添乱呢?
督师和还都还不一样,还都之议之所以耽搁日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朱慈炯自己都没能拿定主意,以至于让朝臣产生误解,南派的以为天子不表态是不愿意回北方,北派的以为天子拿不定主意,所以想做一个推手坚定天子的决心,包括刚才朱慈炯最终定下五年也是一样,南派官员会以为胜券在握,因为时间越久对他们越有利,北派的会认为天子之所以定五年,说明还是想回北方的,所以就算五年内偃旗息鼓,却不代表还都之争已经结束。
但督师不一样,朱慈炯一开始就拿定了主意,绝不会派文官去前线指手画脚,但之所以一直拖延就是想看看朝堂上谁跳的最欢,谁最想去捞这份政绩,毫无疑问这些跳的最欢的官员现在就算是记在了他的黑名单上,名字出现在天子的黑名单上是什么下场就不用多说了。
不过内阁五老现在的反应倒是有点出乎朱慈炯的意料,按理说这个时候总该有人跳出来拿以文抑武的祖制或者藩镇之祸来说话才对,但五老一个个似乎接受了不派文臣督师这一既成事实,实在是与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由不得朱慈炯心生警惕。
第两百一十七章烦扰(9)()
朱慈炯以祭奠孝陵的名义抵达南京,到如今为止不过一年半时间,但这一年半当中别的不说,就说编练强军一举将不可一世的满清驱逐出关,就能体现出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满朝上下不管官职高低都不怀疑在今上的统治下必将开创出大明的圣武中兴,但佩服归佩服,该不满的还是不满。
对于是否派遣文臣前线督师,史可法不想多说什么,天下大乱之时倚重武将,乃是历朝历代寻常之事,至于天下平定以后,是否会因为武臣势大,发生旧唐藩镇之祸现在言之为时过早,但史可法最为不满的地方在于天子指点方略,下达对军队的旨意一直都绕过内阁,军部差不多沦为军镇的后勤部门,内阁的封驳权利形同虚设
按照祖制,内阁有权利封还天子的不当旨意,这也是阁权制约皇权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但凡与军队有关的旨意,内阁和军部不要说是发言权,说不定前方战事已经打响,内阁才收到消息,就好像黄得功的神武军北上伐清,都已经走到济南了,内阁才知道皇帝给军队直接下了旨,连主管军部的史可法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军部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干脆改成后勤部并入户部得了。
最让史可法感到愤懑的还是天子对于此事所表明的态度,小朝议之时内阁五老曾就天子绕过内阁对军队直接下达旨意表示不满,可今上怎么说的,兵贵神速?让朝臣去议伐清战略贻误战机怎么办?走漏风声让满清提早防备怎么办?话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对文臣极度的不信任。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听话听音、察言观色乃是基本功,今上对待文臣的态度可以说是给史可法敲响了警钟,所以刚才姜曰广想要谏言被史可法当即制止,涉及到军事战争方面的问题最好不要与天子抬杠,否则到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在认定朱慈炯的态度以后,史可法就算不满也无可奈何,他甚至已经认定如今的军部对于军队来说没有半点约束力,大明野战三十万军只会以天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君王的幸事却是臣子的不幸,要想这种情况得到改观,最快只能等到天下战事结束,好在他才四十多岁,有的是时间和皇帝耗下去。
朱慈炯端起茶盏说道:“除了方才两件事外,史卿还有何事?”
史可法道:“陛下继位大统已近一载,中宫无主,臣民惶恐,还请陛下早日挑选合适之女子正位中宫,以安臣民之望。”
朱慈炯一口茶差点没喷出去,他娶不娶老婆,你们惶恐个屁啊!大明朝的臣子怎么就那么喜欢管皇帝的家事捏,以前拿天子无嗣说事,现在又拿中宫无主说事,这还有完没完了。
不过不爽归不爽,随即一想便也就想明白了,这些大臣不是担心中宫无主,毕竟他朱慈炯今年不过十六,时间有的是,他们真正担心的应该是后宫哪几位才对。
惠妃与顺妃一个是望月军主将杨衡的妹妹,一个是偃武军主将顾骏的妹妹,就好像林森戏称二人所部为大舅子军一样,说到底两人都是外戚,更是宫里两位娘娘的强力外援!
要说儒家文臣最怕什么,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比如唐代可以轻易操纵皇帝废立生死的巨宦,仇士良、王宗实等等,又比如本朝视文官于无物,让满朝官员不敢怒更不敢言的刘瑾、魏忠贤。
第二种是拥兵自重杀文官如屠狗以致祸乱天下的武将,比如董卓、安禄山。
第三种就是外戚,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汉代的梁翼、霍光、王莽等等,也正是因为汉代的教训,汉代之后历朝对于外戚的防范可谓极严,大明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以史可法为首的文官集团可以容忍天子轻视文臣,但绝不会容忍皇帝培养出一个外戚来凌驾于他们的头上。
十几年前一个魏忠贤已经把百官整的死去活来,当今天子最重要的大伴太监苗宣,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显露出成为一代权阉的可能,但如果惠妃顾颖或是顺妃杨芹当中任何一人成为皇后,只要朱慈炯心软没有铲除顾骏或是杨衡,那么二妃来日诞下皇嗣,两人就是妥妥的权倾朝野的外戚,所以文官集团绝无可能让二女中的任何一人坐上皇后宝座,以史为鉴,为身家性命着想,大明的官员绝不会允许大汉发生的外戚之祸再一次落在大明的头上。
当然怕杨芹、顾颖二女成为皇后只是其一,史可法之所以急于让朱慈炯选后还有一层顾虑,就是如今卞氏姐妹皆怀有身孕,二女若是诞下公主也还罢了,可若是生的是男孩,可就是长子,虽然就算二女能生男孩也不可能坐上皇后的位置,否则风尘女子正位中宫,只怕不光是天子本人,就是他们这圣武朝的大臣在后世史书上也免不了留下污点,对于爱名如命的文臣来说,这是尤其不能容忍的事情,可以说卞氏姐妹就算能母以子贵,这辈子封妃也就到头了。
但是中宫空悬,最直观的就是皇帝无嫡,拖延的时间越久,长子年岁越大,在没有嫡子的时候,长子若是滋生出野心,玩出个什么夺嫡之变
以史可法为首的文官集团可能确实想的太远也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