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子让他督办工部营造各地院校事,没有具体说他负责那些,可也正是如此可以说只要与建校有关的一切事宜都在他的监管范围之内。
苗宣现在很愤怒,昨日他的脚步踏进了苏州,身边跟随的除了几个服侍的小太监宫女外,还有二十多专门核查银子流向的账房先生,另外天子还拨给了他两营新军贴身执法,这些日子他去了徐州府淮安府查看征召劳工情况,各地官府虽然多少有些贪腐,可还都在苗宣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苗宣到苏州的当晚,先行潜入苏州境内核查的新军成员便一一回报各县乡情况,贪腐之深简直触目惊心而且狂妄至极!
苏州六县九十八乡,按照天子旨意要建乡学九十六所,县学十八所,工部官员携银一百万两进入苏州,若有剩余则纳入县学,不足则发动富伸捐资建造。
一百万两银子,苏州府下分八县,每县应分银子十二万五千两,当然实际上不可能这么准确,毕竟每县有多少乡的数目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每个乡可得银一万两,实际上通过两层截留分到每乡九千五百两也是常事,可苏州府截留二十万两,县里到乡又剥了一层,剥了多少还有待核查,苏州府要是账面上是八十万留下二十万应急还情有可原,可账面上的数字就是转拨了一百万两,等账房核查以后还堂而皇之的说是正常的火耗与路损
各乡暗查招工建造的新军将士回报,各乡负责招工的官员给出的民工待遇是八钱银子管一顿午饭,比起天子拟定的一两五银子管两顿饭差不多少了接近一倍,昆山县更是嚣张,饭倒是管两顿,可银子每月只有五钱!
“苗公公,苏州府尹阮大人请您赴宴。”门外传来小太监的声音。
咣当房间内传来茶盏破碎的声响,十几个汇报各乡情况的新军将士连眼皮子都没跳一下,权当没看见。
官场上的生存之道首先就是要会做人,苗宣虽是内相可在苏州府的大小官员面前也没端什么架子,一副老好人做派,要不是苏州截留太狠,他倒也落得过三日一大宴每日一小宴的清闲日子,只要不耽误万岁爷的教育改革就成。
万岁爷让他督办各府建校,检察包括引进师资等方面的教育改革落实情况,临行前谆谆教诲说道招工建校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将来每一个入学的孩童都是大明的未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必将成为大明中兴的中流砥柱,在校舍的建设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要严查各地官员压榨迫害劳工的行为,这也是废除徭役之后的第一项雇工制度的实施,两项政策切实履行到位就是他苗宣这次出宫督查的重点。
徐州淮安两地的情况让苗宣很欣慰,下发到各乡的银子最少的都有九千五百两,各县知县也当面保证绝不克扣一文劳工工钱,劳工的伙食也会严格按照定下的标准去办,财政上就算不足也会让乡绅捐资襄助,不管这话是不是能落实,但至少表明了徐州淮安两地官场上的一个态度。
苗宣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第一百五十三章校案()
“饮宴?哼!”苗宣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等咱家查清了这些狗官贪墨了多少银子,咱家要了他们吃饭的家伙!”
“容营官,耿营官。”
两位营官啪的立正,他们隶属于天子禁卫军新编第五卫,奉金恩泽将军军令率本营人马除贴身护卫苗宣外,直接听从苗宣的任何命令形同军令。
“二位每县各派一百兵勇护卫三位账房,下去彻查各县官员在建校款上的贪腐不法,一旦查实立即将该县正印官以及负责督建之工部官员锁拿来见咱家!”
“属下遵命!”两位营官身躯一震,被委派这么个差事两人心里多少有点心不甘情不愿,既然参了军当了兵,想的当然就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可现在算怎么回事,徐州淮安两地转了一个来月,闲的浑身都疼,原本在军中好歹还要操练,现在就剩下跑腿了,终于摊上这么一桩差事,两个人兴奋的就跟打了鸡血似得。
崇祯十七年十月二十四,司礼监掌印苗宣奉旨督建南直隶先期九府院校,十二月初九查实苏州府府县上下汇通工部各级主事克扣建校银,数额超过四成,苗宣持天子剑下令将苏州府知府阮成方,工部苏州府建校督办五品主事关马以及六县正印知县各工部官员共计十八人斩杀,首级悬于苏州府衙门前,犯官家属一律发配矿山服役,史称‘苏州校案’,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制度萌芽得以顺利推行天下的重要一役’。
“杀得好!”朱慈炯大笑着把苗宣呈回来的苏州急递拍在桌上。
“苗公公办事一向得力。”韩赞周及时补了一句。
“你办事也不差。”朱慈炯笑了笑:“要是觉得在宫里闷的慌,朕也可以委派你外出办事。”
韩赞周赶忙道:“为万岁爷效命是奴婢的本份,奴婢就算身子及不上苗公公万一,可只要万岁爷说句话,奴婢上刀山下火海也不皱一下眉头。”
“你这身子骨还是算了吧,何况朕身边也不能没有个得力人呐,要说偷懒还有谁能比国师更会偷懒,猫在万民祠里面现在连面都不带露的。”
“万岁爷可是要召国师入宫叙话?”
“那倒不用,道家那一套神神道道的,朕听的也头疼,他喜欢待在万民祠和戍云子谈玄论道就待哪里好了。”
韩赞周舒了口气,说不上是什么感觉,天子宠幸石道士南京官场上谁人不知何人不晓,不但封了个大明从未有过的国师之职,还拥有数项特权,圣武朝的官员包括他在内都很是担忧,当今天子是不是和嘉靖爷一样崇奉道家,最后成为一个一心只想长生不老位列仙班的神仙,那对如今的大明绝对算是一场灾难。
然而事情的发展实在远超百官的想象,石道士除了一开始陛见天子以后去天牢做了一场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法事,又从天牢提出来六名死囚以外,之后也只是去梅山哪里呆了三两天,回来之后连皇城的边都没摸就直接去了万民祠,两个月下来不要说道士祸国的言论不复存在,就连这个突然崛起的国师本人渐渐都快被官场遗忘了
朱慈炯歪靠在椅子上闭起双眼,崇祯十七年终于走到了尾声,历史上这个月清军已经在对顺战场上彻底占据了主动,大败顺军于延安后便会直驱陕州,月底时候就会兵临潼关口下,李自成率西安主力十三万逃离陕西已经进入倒计时,他现在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如今只能各军主将临阵判断自行发挥了。
随着火器的普及,冷兵器很快就会退出战争主流平台,没了冷兵器的战争不需要超级无敌的名将,只要军事素养过硬发挥军队应有的战斗力,面对只拿刀枪长矛的旧式军队几乎没有战败的道理,这也是对各军主将的一个考验,能通过这次考验他们才会有机会率军进入更大的战争舞台,反之就只能是黯然落幕。
上个月底,山东总督王永吉、江西总督袁继咸相继上书朝廷,言称清军主力西进,此时就是北伐的最佳时机,袁继咸更是坦言清军伐顺虽稍有挫败,但绝非喜事,一旦清军攻灭李贼破潼关占西安必定会有南下伐明之心,朝廷应趁清军与顺军战事胶着之际动用全国之力北上,大明与李自成虽有刻骨之恨,但面对异族当先摒弃前嫌联军伐清,待驱逐鞑虏之后再一决生死不吃,否则若等清廷灭了李自成,军威军势更盛,大明孤战应敌恐力有未逮等等。
大朝会上就两总督的建言百官展开激烈争论,就连内阁五老的意见都没能统一,高弘图、姜曰广两人极其赞同二督之言,一致认为如今清军伐顺导致北方空虚,确实是北伐的最好时机,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错过这次机会下次再想恢复帝都只怕遥遥无期。
史可法、马士英、王铎却极力反驳,认为国家动荡方息,新军缺乏训练更是没有半点大战的经验,清廷虽是西进伐顺,各地驻军不多,但以满清八旗的机动能力,北上伐清很有可能连帝都还没到就会被回师的清军夹击,就算到了帝都能打的下来吗?打的下来能以孤军守的住吗?如果大明之军再遭败绩,日后还拿什么来拱卫南京!满清虽以为大明君父报仇的名义窃取了北直隶,但不管怎么说北直隶不是满清从明廷手里抢夺过去的,满清攻伐李自成夺取山西、陕西两省地盘没有数年时间根本消化不了,大明有这几年时间整军备武寻找良机与满清决战也不算晚,在此之前明清两国大可遣使和谈